高效微耕机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78081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30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微耕机控制器,包括:供电电源、驱动电路、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主控制器芯片、调速电路;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端分别连接调速电路电源输入端和主控制器芯片电源输入端,所述主控制器芯片三相换向位置信号输入端连接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信号输出端,所述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三相电机,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连接主控制器芯片,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输出端连接连接三相H桥,三相H桥的输出连接三相电机,所述主控制器芯片还连接调速电路,用于对微耕机进行调速操作。(*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微耕机控制器,包括:供电电源、驱动电路、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主控制器芯片、调速电路;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端分别连接调速电路电源输入端和主控制器芯片电源输入端,所述主控制器芯片三相换向位置信号输入端连接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信号输出端,所述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三相电机,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连接主控制器芯片,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输出端连接连接三相H桥,三相H桥的输出连接三相电机,所述主控制器芯片还连接调速电路,用于对微耕机进行调速操作。【专利说明】高效微耕机控制器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微耕机控制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农业用微耕机存在使用寿命较短,作业周期不长的缺陷,尤其在内部电路结构中供电电源,驱动电路、三相电机、电机换向位置电路、调速电路,其电路结构设计不合理,极易造成电路损坏过快,所以不能适应大规模的作业需求,而且供电电源电压不稳,驱动电路延时长,三相电机供电转速不稳,电机换向位置指令不清,调速电路调速不顺畅的技术问题,而这些技术问题正需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从而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高效微耕机控制器。 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微耕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驱动电路、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主控制器芯片、调速电路; 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端分别连接调速电路电源输入端和主控制器芯片电源输入端和驱动电路电源输出端,所述主控制器芯片三相换向位置信号输入端连接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信号输出端,所述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三相电机,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主控制器芯片,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输出端连接连接三相H桥,三相H桥的输出连接三相电机,所述主控制器芯片还连接调速电路,用于对微耕机进行调速操作。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驱动电路对电机进行驱动,电机换向位置电路对电机进行换向,调速电路对微耕机进行调速控制。 所述的高效微耕机控制器,优选的,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I电容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另一端连接供电电源和第I 二极管正极,所述第I 二极管负极连接第4电容一端,所述第4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16电阻一端和第11晶体管集电极,所述第4电容一端还分别连接第2电阻一端和第7晶体管发射极,所述第2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7晶体管基极和第9晶体管集电极,第11电阻一端连接主控制器芯片和第13电阻一端,所述第13电阻另一端接地,所述第11电阻另一端连接第9晶体管基极,所述第13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15电阻一端,所述第15电阻另一端连接第9晶体管发射极,所述第9晶体管集电极连接第7晶体管基极,所述第7晶体管集电极连接第16电阻另一端和第11晶体管基极,所述第11晶体管发射极连接第8电容一端,所述第11晶体管集电极连接第8电容另一端,所述第8电容一端还连接第I电阻一端,所述第I电阻另一端连接第3 二极管负极,所述第I电阻一端还连接第5电阻一端,所述第5电阻另一端连接第3场效应管栅极,所述第3场效应管源极连接第8电容一端,所述第3场效应管漏极连接第2场效应管漏极,所述第5电阻一端还连接第6电阻一端,所述第6电阻另一端连接第2场效应管栅极,所述第2场效应管源极连接第I场效应管源极,所述第2场效应管漏极连接第I场效应管漏极,所述第6电阻一端还连接第7电阻一端,所述第7电阻另一端连接第I场效应管栅极,所述第I场效应管源极连接第2场效应管源极和三相电机中的一相,所述第I场效应管漏极还连接供电电源; 所述第I电容一端还连接第19电阻一端,所述第19电阻另一端连接第21晶体管集电极,所述第21晶体管基极分别连接第28电阻和供电电源,所述第28电阻另一端连接第29电阻一端,所述第29电阻另一端连接第21晶体管发射极,所述第29电阻一端还连接第32电阻一端,所述第32电阻另一端连接第23晶体管基极,所述第23晶体管发射极接地,所述第23晶体管集电极分别连接第15电容一端和第22电阻一端,所述第22电阻另一端连接第13晶体管集电极,所述第13晶体管发射极连接第19电阻一端,所述第13晶体管基极连接第19电阻另一端,所述第22电阻一端还连接第14场效应管栅极,所述第14场效应管栅极还连接第15场效应管栅极,所述第14场效应管源极连接第15场效应管源极,所述第14场效应管漏极连接第15场效应管漏极,所述第15场效应管栅极还连接第16场效应管栅极,所述第15场效应管源极连接第16场效应管源极,所述第15场效应管漏极连接第16场效应管漏极,所述第16场效应管源极还连接第26电阻一端,所述第16场效应管漏极连接第26电阻另一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设计合理,工作顺畅。 所述的高效微耕机控制器,优选的,所述电机换向位置电路包括--第58电阻一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和第59电阻一端,所述第58电阻另一端连接第64电阻一端,所述第59电阻一端连接第60电阻一端,所述第59电阻另一端连接第66电阻一端,所述第60电阻另一端连接第68电阻一端,所述第64电阻一端还连接三相电机的一相,所述第64电阻另一端连接主控制器芯片三相电机的三相位置A端,所述第64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31电容一端,所述第31电容另一端接地,所述第66电阻一端还连接三相电机的一相,所述第66电阻另一端连接主控制器芯片三相电机的三相位置B端,所述第66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30电容一端,所述第30电容另一端接地,所述第68电阻一端还连接三相电机的一相,所述第68电阻另一端连接主控制器芯片三相电机的三相位置C端,所述第68电阻另一端还连接第29电容一端,所述第29电容另一端接地。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所述电机换向位置电路对电机换向位置进行检测,准确高效。 所述的高效微耕机控制器,优选的,所述调速电路包括:第5 二极管正极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5 二极管负极分别连接第37电阻一端和第18电容一端,所述第37电阻另一端连接供电电源,所述第18电容另一端分别连接第38电阻一端和第39电阻一端,所述第39电阻一端还连接第40电阻一端,所述第40电阻另一端分别连接第18电容一端和接地,所述第38电阻另一端连接第9 二极管负极,所述第9 二极管负极还连接第24电容一端,所述第24电容另一端连接第25电容一端和接地,所述第25电容另一端连接第9 二极管正极和供电电源。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调速电路对微耕机进行调速控制。 所述的高效微耕机控制器,优选的,还包括滤波电路, 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3电容一端连接第6电容一端,所述第3电容另一端连接第6电容另一端,第6电容一端连接第7电容一端,所述第6电容另一端连接第7电容另一端,第7电容一端连接第9电容一端,所述第7电容另一端连接第9电容另一端,第9电容一端连接第11电容一端,所述第9电容另一端连接第11电容另一端,第11电容一端连接第12电容一端,所述第11电容另一端连接第12电容另一端,第12电容一端连接第13电容一端,所述第12电容另一端连接第13电容另一端,所述第13电容一端连接第14电容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微耕机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驱动电路、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主控制器芯片、调速电路; 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端分别连接调速电路电源输入端和主控制器芯片电源输入端和驱动电路电源输出端,所述主控制器芯片三相换向位置信号输入端连接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信号输出端,所述电机换向位置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三相电机,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输入端连接主控制器芯片,所述驱动电路信号输出端连接连接三相H桥,三相H桥的输出连接三相电机,所述主控制器芯片还连接调速电路,用于对微耕机进行调速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跃兴沈茂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神驰新电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