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响应装置、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及工程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65793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8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快速响应装置、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及工程车辆,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用以减少现有负载传感系统的延时时间。该快速响应装置包括:负载反馈阀、油泵和快速响应阀;快速响应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油泵的出油口连接,负载反馈阀的负载油口与快速响应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快速响应阀的出油口通过负载反馈油路与油泵的变量控制机构连接。其中,当负载反馈阀处于关闭状态,油泵的出油口输出的油液进入到快速响应阀中,以使得负载反馈油路中充满油液。当负载反馈阀处于开启状态,油泵的出油口输出的油液和负载反馈阀输出的油液都进入到快速响应阀中,以使得负载反馈油路中充满油液。上述技术方案能实现负载反馈油路中油压的快速建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快速响应装置、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及工程车辆,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用以减少现有负载传感系统的延时时间。该快速响应装置包括:负载反馈阀、油泵和快速响应阀;快速响应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油泵的出油口连接,负载反馈阀的负载油口与快速响应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快速响应阀的出油口通过负载反馈油路与油泵的变量控制机构连接。其中,当负载反馈阀处于关闭状态,油泵的出油口输出的油液进入到快速响应阀中,以使得负载反馈油路中充满油液。当负载反馈阀处于开启状态,油泵的出油口输出的油液和负载反馈阀输出的油液都进入到快速响应阀中,以使得负载反馈油路中充满油液。上述技术方案能实现负载反馈油路中油压的快速建立。【专利说明】快速响应装置、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及工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响应装置、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及工程车辆。
技术介绍
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具有效率高、功率损失很小、能耗低、控制方式简单可靠并且能够实现同步动作的几个执行元件在运动时互不干扰等优点,所以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车辆的液压系统上。液压负载传感系统是行业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节能环保液压控制系统。 参见图1,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具有油泵11、执行器14、负载反馈阀13以及负载反馈油路12。负载反馈油路12设置在负载反馈阀13与油泵11的变量控制机构之间。 参见图1,当负载反馈阀13带电处于工作位(左位或右位)时,执行器14的工作压力油由负载反馈阀13的LX 口通过负载反馈油路12传递到油泵11的LS 口,从而调节油泵11的变量控制机构动作。油泵11的LS 口的压力始终等于负载反馈压力,这就是所谓的液压负载反馈系统。当车辆怠速(不动作)静置一段时间后,负载反馈油路12中的液压油在重力作用下慢慢流入油箱。如果负载反馈油路12很长,再次启动负载反馈阀13的时候,液压油需要填满整个负载反馈油路12,才能建立起压力,并将压力传递给油泵11的变量控制机构,导致动作延时。车辆静止的时间越长,启动时的延时越长。 随着工程车辆的大型化发展,执行器14的负载反馈阀13离油泵11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尤其是高空作业类车辆或高空灭火消防车,为了减少液电输送系统的管路数量,通常将负载反馈阀13放置在执行器14附近,这时负载反馈阀13离油泵11几十米升至上百米远,需要很长的负载反馈油路12连接。 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随着工程机械巨型化发展,为了减少液压传输管路的数量,负载反馈阀13往往放置在执行器14附近,执行器14距离油泵11很远,这时负载反馈油路12就会很长,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当车辆怠速(不动作)静置过程中,油泵11处于低压卸荷状态,负载反馈阀13关闭,负载反馈阀13的LX 口无液压油流出,负载反馈油路12中的液压油在重力作用下慢慢流入油箱。当负载反馈阀13再次通电工作时,负载反馈阀13的LX 口流出的液压油需要填满整个负载反馈油路12之后才能建立压力,并将压力传递给油泵11的变量控制机构。可见,采用现有的负载传感系统必然会导致动作延时,尤其静置后第一次工作时,延时特别严重,响应非常慢,造成动作延迟,严重制约使用的可靠性。操作者往往以为机器出了问题,无动作,从而造成误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快速响应装置、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及工程车辆,用以减少现有液压负载传感系统的延时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响应装置,包括:负载反馈阀、油泵和快速响应阀; 所述快速响应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所述油泵的出油口连接,所述负载反馈阀的负载油口与所述快速响应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所述快速响应阀的出油口通过负载反馈油路与所述油泵的变量控制机构连接; 其中,当所述负载反馈阀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油泵的出油口输出的油液进入到所述快速响应阀中,以使得所述负载反馈油路中充满油液; 当所述负载反馈阀处于开启状态,所述油泵的出油口输出的油液和所述负载反馈阀输出的油液都进入到所述快速响应阀中,以使得所述负载反馈油路中充满油液。 如上所述的快速响应装置,优选的是,所述快速响应阀包括液控换向阀; 所述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液控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连接,所述负载反馈阀的负载油口与所述液控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所述负载反馈阀的负载油口还与所述液控换向阀的第一控制油口连接,所述液控换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的变量控制机构通过负载反馈油路连接,所述液控换向阀的出油口还与所述液控换向阀的第二控制油口连接; 其中,所述液控换向阀的第一控制油口位于所述液控换向阀的弹簧端,所述液控换向阀的第二控制油口位于所述液控换向阀的无弹簧端。 如上所述的快速响应装置,优选的是,所述液控换向阀为液控二位三通换向阀。 如上所述的快速响应装置,优选的是,所述快速响应阀还包括单向阀; 所述负载反馈阀的负载油口与所述液控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所述单向阀。 如上所述的快速响应装置,优选的是,所述快速响应阀位于所述负载反馈阀附近或者与所述负载反馈阀为一体式结构。 如上所述的快速响应装置,优选的是,所述液控换向阀的弹簧端的弹簧预紧力为0.05MPa_0.5MPa。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包括执行机构和本专利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快速响应装置; 所述快速响应装置的负载反馈阀与所述执行机构连接。 如上所述的液压负载传感系统,优选的是,所述执行机构为油缸。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工程车辆,包括本专利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液压负载传感系统。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将负载反馈阀的负载油口与油泵的变量控制机构通过负载反馈油路连接的方案不同,此处,增加了快速响应阀,且快速响应阀的两个进油口分别与油泵的出油口和负载反馈阀的负载油口连接。当负载反馈阀处于关闭状态时,由于油泵即便处于低压卸荷状态,油泵的出油口也有少量的低压油,该油液流至快速响应阀的第一进油口,而后流向与快速响应阀的出油口连接的负载反馈油路,以使得负载反馈油路中始终充满油液,所以当负载反馈阀再次启动时能够实现负载反馈油路中压力快速建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液压负载传感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快速响应装置的快速响应阀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快速响应装置的应用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负载反馈阀; 2、油泵;3、快速响应阀; 31、液控换向阀; 32、单向阀;4、执行机构; 5、负载反馈油路;11、油泵;12、负载反馈油路; 13、负载反馈阀; 14、执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2?图3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中需要用到的技术术语或名词解释。 负载反馈油路:将执行机构(或称为“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快速响应装置、液压负载传感系统及工程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快速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负载反馈阀(1)、油泵(2)和快速响应阀(3);所述快速响应阀(3)的第一进油口与所述油泵(2)的出油口连接,所述负载反馈阀(1)的负载油口与所述快速响应阀(3)的第二进油口连接,所述快速响应阀(3)的出油口通过负载反馈油路(5)与所述油泵(2)的变量控制机构连接;其中,当所述负载反馈阀(1)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油泵(2)的出油口输出的油液进入到所述快速响应阀(3)中,以使得所述负载反馈油路(5)中充满油液;当所述负载反馈阀(1)处于开启状态,所述油泵(2)的出油口输出的油液和所述负载反馈阀(1)输出的油液都进入到所述快速响应阀(3)中,以使得所述负载反馈油路(5)中充满油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良卫孔德美徐小东李涛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