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11113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它涉及模具,它包括铲基、斜导柱、第一行位座、弹簧、顶针底板、顶针面板、司筒针、司筒、复位杆、第二行位座和支座。它结构设计合理,造型新颖独特,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弹簧采用碟形弹簧,可最大程度上保证弹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最大程度上保证模具行位的顶出,斜导柱设计倾斜一定角度,可保证模具顶出时不被卡住,采用司筒和司筒针的结构抵住柱位,使之不与行位一起后退,从而避免粘模导致的塑胶件变形的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各部件之间连接紧凑,能大大缩小模具体积,节省空间,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它涉及模具,它包括铲基、斜导柱、第一行位座、弹簧、顶针底板、顶针面板、司筒针、司筒、复位杆、第二行位座和支座。它结构设计合理,造型新颖独特,使用方便,本技术中弹簧采用碟形弹簧,可最大程度上保证弹力,本技术可最大程度上保证模具行位的顶出,斜导柱设计倾斜一定角度,可保证模具顶出时不被卡住,采用司筒和司筒针的结构抵住柱位,使之不与行位一起后退,从而避免粘模导致的塑胶件变形的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各部件之间连接紧凑,能大大缩小模具体积,节省空间,节约成本。【专利说明】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具体涉及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模具柱位的胶位较深,由于包紧力的作用,开模时行位向后移动,柱位胶位会粘在行位上一起后退,造成胶件变形或柱位粘断在行位上,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行位上需做顶出机构来完成。但是现有的行位上设有顶出机构的模具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需要在模具上增加很多零件,加大了成本,同时受限于产品和结构限制,在很多场合,行位上做顶出机构因没有足够的空间而无法实施,其顶出效果也不理想,容易造成粘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柱位胶位会粘在行位上一起后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包括铲基、斜导柱、第一行位座、弹簧、顶针底板、顶针面板、司筒针、司筒、复位杆、第二行位座和支座;所述铲基和斜导柱按左、右分布的方式,面接触在一起;所述斜导柱以倾斜的方式置于第一行位座的腔室中;所述第二行位座和第一行位座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支座与第二行位座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贴合在一起并置于第一行位座和第二行位座的腔室中;所述司筒和复位杆按上、下对称的方式贯穿第一行位座、顶针底板、顶针面板、第二行位座和支座;所述司筒和复位杆外圆表面上均设有弹簧;所述司筒针放置于司筒的腔室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斜导柱倾斜的角度为75?80°。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为碟形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复位杆的长度略短于司筒的长度。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它结构设计合理,造型新颖独特,使用方便,本技术中弹簧采用碟形弹簧,可最大程度上保证弹力,本技术可最大程度上保证模具行位的顶出,斜导柱设计倾斜一定角度,可保证模具顶出时不被卡住,采用司筒和司筒针的结构抵住柱位,使之不与行位一起后退,从而避免粘模导致的塑胶件变形的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各部件之间连接紧凑,能大大缩小模具体积,节省空间,节约成本。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闭模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闭模时司筒和司筒针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开模时的示意图。 1-铲基;2_斜导柱;3_第一行位座;4-弹簧;5_顶针底板;6_顶针面板;7-司筒针;8-司筒;9_复位杆;10_第二行位座;11-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技术为了解决柱位胶位会粘在行位上一起后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 如图2所示,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包括铲基1、斜导柱2、第一行位座 3、弹簧4、顶针底板5、顶针面板6、司筒针7、司筒8、复位杆9、第二行位座1和支座11。所述铲基I和斜导柱2按左、右分布的方式,面接触在一起,所述斜导柱2以倾斜的方式置于第一行位座3的腔室中,倾斜的角度为75?80°,所述第二行位座10和第一行位座3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支座11与第二行位座10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顶针底板5和顶针面板6贴合在一起并置于第一行位座3和第二行位座10的腔室中,所述司筒8和复位杆9按上、下对称的方式贯穿第一行位座3、顶针底板5、顶针面板6、第二行位座10和支座11,所述司筒8和复位杆9外圆表面上均设有弹簧4,所述弹簧4为碟形弹簧,所述司筒针7放置于司筒8的腔室内部,所述复位杆9的长度略短于司筒8的长度。 图3为本技术在闭模时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闭模时司筒8和司筒针7的示意图,当开模时,铲基I离开行位座,行位在斜导柱2的作用下,开始向后移动与塑胶件分离,司筒针7跟着行位一起往后退抽出孔位。司筒8在弹簧4的作用下抵住柱位,使之不与行位一起后退,从而避免粘模导致的塑胶件变形的问题。 当模具在完全开模时的状态如图5所示,这时模具分模完成,之后顶针板在后模的作用下通过复位杆复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铲基(I)、斜导柱(2)、第一行位座(3)、弹簧(4)、顶针底板(5)、顶针面板(6)、司筒针(7)、司筒(8)、复位杆(9)、第二行位座(10)和支座(11); 所述铲基(I)和斜导柱(2)按左、右分布的方式,面接触在一起; 所述斜导柱(2)以倾斜的方式置于第一行位座(3)的腔室中; 所述第二行位座(10)和第一行位座(3)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支座(11)与第二行位座(10)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顶针底板(5)和顶针面板(6)贴合在一起并置于第一行位座(3)和第二行位座(10)的腔室中; 所述司筒(8)和复位杆(9)按上、下对称的方式贯穿第一行位座(3)、顶针底板(5)、顶针面板(6)、第二行位座(10)和支座(11); 所述司筒(8 )和复位杆(9 )外圆表面上均设有弹簧(4 ); 所述司筒针(7)放置于司筒(8)的腔室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导柱(2)倾斜的角度为75?8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4)为碟形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杆(9)的长度略短于司筒(8)的长度。【文档编号】B29C33/50GK204094996SQ201420523057【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2日 【专利技术者】明平国 申请人:深圳市鑫灏源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位上专用的模具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铲基(1)、斜导柱(2)、第一行位座(3)、弹簧(4)、顶针底板(5)、顶针面板(6)、司筒针(7)、司筒(8)、复位杆(9)、第二行位座(10)和支座(11);所述铲基(1)和斜导柱(2)按左、右分布的方式,面接触在一起;所述斜导柱(2)以倾斜的方式置于第一行位座(3)的腔室中;所述第二行位座(10)和第一行位座(3)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支座(11)与第二行位座(10)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顶针底板(5)和顶针面板(6)贴合在一起并置于第一行位座(3)和第二行位座(10)的腔室中;所述司筒(8)和复位杆(9)按上、下对称的方式贯穿第一行位座(3)、顶针底板(5)、顶针面板(6)、第二行位座(10)和支座(11);所述司筒(8)和复位杆(9)外圆表面上均设有弹簧(4);所述司筒针(7)放置于司筒(8)的腔室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平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灏源电子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