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流道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98096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2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公转流道发动机,包括压气流道、燃烧室、喷管和旋转体,所述压气流道和所述燃烧室设置在所述旋转体上,所述喷管有矩设置在所述旋转体上,所述压气流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喷管连通,所述燃烧室的承压能力大于3MPa,所述旋转体对外输出动力。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公转流道发动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运动部件少,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转流道发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能与动力领域,尤其是一种公转流道发动机。
技术介绍
传统活塞式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热功转换的效率低、污染排放严重。因此,需要专利技术一种新型发动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方案1,一种公转流道发动机,包括压气流道、燃烧室、喷管和旋转体,所述压气流道和所述燃烧室设置在所述旋转体上,所述喷管与所述旋转体有矩设置,所述压气流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燃烧室与所述喷管连通,所述燃烧室的承压能力大于3MPa,所述旋转体对外输出动力。 方案2,在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还包括透平,所述喷管喷射出的工质作用于所述透平推动所述透平旋转。 方案3,在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喷管设为拉瓦尔喷管。 方案4,在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喷管设为渐缩喷管。 方案5,在方案I的基础上,在所述旋转体上设燃料流道,所述燃烧室与所述燃料流道连通。 方案6,在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还包括液氧源,所述液氧源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所述压气流道的气体入口与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的排气口经连通通道连通,在所述连通通道上设冷凝冷却器,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的循环工质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设为惰性气体。 方案7,在方案6的基础上,在所述冷凝冷却器和所述压气流道的气体入口之间的所述连通通道上设深度冷凝冷却器。 方案8,在方案6的基础上,在所述冷凝冷却器上设冷凝水出口。 方案9,在方案6的基础上,在所述冷凝冷却器上设冷凝二氧化碳出口。 方案10,在方案6的基础上,在所述冷凝冷却器上设固体水出口。 方案11,在方案6的基础上,在所述冷凝冷却器上设固体二氧化碳出口。 方案12,在方案7的基础上,在所述深度冷凝冷却器上设冷凝水出口。 方案13,在方案7的基础上,在所述深度冷凝冷却器上设冷凝二氧化碳出口。 方案14,在方案7的基础上,在所述深度冷凝冷却器上设固体水出口。 方案15,在方案7的基础上,在所述深度冷凝冷却器上设固体二氧化碳出口。 方案16,在方案6的基础上,所述液氧源经所述冷凝冷却器的冷却流体通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 方案17,在方案6的基础上,所述冷凝冷却器设为混合式冷凝冷却器,所述液氧源与所述混合式冷凝冷却器的冷却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液氧源经所述混合式冷凝冷却器与所述燃烧室连通。 方案18,在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液氧源经所述深度冷凝冷却器的冷却流体通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 方案19,在方案7的基础上,所述深度冷凝冷却器设为混合式深度冷凝冷却器,所述液氧源与所述混合式深度冷凝冷却器的冷却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液氧源经所述混合式深度冷凝冷却器与所述燃烧室连通。 方案20,在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还包括气体压缩单元,所述气体压缩单元的压缩气体出口与所述压气流道的气体入口连通。 方案21,在方案6的基础上,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还包括气体压缩单元,所述气体压缩单元设置在所述连通通道上。 方案22,在方案6的基础上,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还包括二氧化碳捕捉单元,所述二氧化碳捕捉单元与工质包络的内腔连通。 方案23,在方案6的基础上,所述惰性气体设为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或设为由两种以上惰性气体混合构成的惰性气体混合物。 方案24,在方案I或6的基础上,所述燃烧室设为非正时燃烧室。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压气流道”是指旋转时具有压气功能的流体通道。 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燃烧室的工质压力与其承压能力相匹配,即所述燃烧室内的最高工质压力达到其承压能力。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惰性气体”包括单质惰性气体和惰性气体混合物。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惰性气体的分子量”是指平均分子量。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液氧源”是指能够提供液氧的系统、单元或储罐。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液氧源”是指包括百分之百的纯液氧源,也包括含有液氧含量不是百分之百的气体的氧化剂源。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冷凝冷却器”是指能够使水发生冷凝的冷凝冷却器,或者能够使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冷凝的冷凝冷却器。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深度冷凝冷却器”是指比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冷凝冷却器的冷凝冷却温度更低的冷凝冷却器,所述深度冷凝冷却器可以进一步使二氧化碳发生液化或固化。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混合式冷凝冷却器”是指冷却流体与被冷却流体混合的容器。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混合式深度冷凝冷却器”是指冷却流体与被冷却流体混合的容器。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工质包络”是指工质所能到达的空间的壁的集合,例如:由所述燃烧室中容纳气体工质的空间的壁,或者透平中容纳气体工质的空间的壁。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工质包络的内腔”是指工质所能到达的空间的壁的集合围成的内腔。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二氧化碳捕捉单元”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质中分离出来的单元,包括采用化学方法捕捉二氧化碳和/或用物理方法捕捉二氧化碳的装置,也包括能够分离二氧化碳的制冷分离单元,所谓的物理方法包括吸收和吸附。 [0041 ] 本专利技术中,当所述压气流道的气体入口与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的排气口经连通通道连通形成回路时,所谓的所述液氧源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是指所述液氧源与所述回路连通,例如,所述液氧源直接与所述燃烧室连通,或所述液氧源与回路中所述燃烧室以外的其他部件或部件中的连通通道连通。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所述喷管与所述旋转体有矩设置”是指所述喷管喷射时所受到的反作用力对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产生扭矩的设置方式。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非正时燃烧室”是指燃烧时长超过工质经历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所需时长的燃烧室。 本专利技术中,所谓A和B连通是指A与B之间工质发生流动,包括工质从A流到B或者从B流到A,或者工质先从A流到B再从B流到A。所谓的“连通”包括直接连通、间接连通和经操作单元连通,所述操作单元包括阀、控制机构、供送机构(泵)和热交换器等。 本专利技术中,应根据热能与动力领域的公知技术,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必要的部件、单元或系统等。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公转流道发动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运动部件少,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I压气流道、101气体压缩单兀、2燃烧室、20液氧源、3喷管、31拉瓦尔喷管、32渐缩喷管、4旋转体、5透平、6燃料流道、7连通通道、8冷凝冷却器、801混合式冷凝冷却器、9深度冷凝冷却器、10冷凝水出口、11 二氧化碳捕捉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公转流道发动机,包括压气流道1、燃烧室2、喷管3和旋转体4,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公转流道发动机,包括压气流道(1)、燃烧室(2)、喷管(3)和旋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气流道(1)和所述燃烧室(2)设置在所述旋转体(4)上,所述喷管(3)与所述旋转体(4)有矩设置,所述压气流道(1)与所述燃烧室(2)连通,所述燃烧室(2)与所述喷管(3)连通,所述燃烧室(2)的承压能力大于3MPa,所述旋转体(4)对外输出动力。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13 CN 201310417308.11.一种公转流道发动机,包括压气流道(I)、燃烧室(2)、喷管(3)和旋转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气流道(I)和所述燃烧室(2)设置在所述旋转体(4)上,所述喷管(3)与所述旋转体(4)有矩设置,所述压气流道(I)与所述燃烧室(2)连通,所述燃烧室(2)与所述喷管⑶连通,所述燃烧室⑵的承压能力大于3MPa,所述旋转体(4)对外输出动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还包括透平(5),所述喷管(3)喷射出的工质作用于所述透平(5)推动所述透平(5)旋转。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还包括液氧源(20),所述液氧源(20)与所述燃烧室(2)连通,所述压气流道(I)的气体入口与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的排气口经连通通道(7)连通,在所述连通通道(7)上设冷凝冷却器(8),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的循环工质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设为惰性气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公转流道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凝冷却器(8)和所述压气流道(I)的气体入口之间的所述连通通道(7)上设深度冷凝冷却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北彪
申请(专利权)人: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