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低水分熄焦箱及基于该熄焦箱的熄焦装置,通过在熄焦腔外围紧贴设置喷淋腔,并在所述喷淋腔中设置有喷淋装置,在位于所述喷淋腔和所述熄焦腔之间的壁面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熄焦腔与喷淋腔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熄焦腔的壁面与所述喷淋腔的壁面形成一个封闭结构;从而先利用喷淋装置对熄焦箱内的高温焦炭中喷淋冷水进行一次熄焦,再利用上述喷淋冷水后形成的大量水蒸汽对所述焦炭进行二次熄焦;有利于获得质量较高的低水分焦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低水分熄焦装置不仅实现将熄焦后的焦炭温度精确控制在70-80℃,还能够有效减小熄焦过程的耗水量,熄焦后的焦炭含水分含量低,约为1-2%,避免二次烘干,无需煤气消耗。(*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低水分熄焦箱及基于该熄焦箱的熄焦装置,通过在熄焦腔外围紧贴设置喷淋腔,并在所述喷淋腔中设置有喷淋装置,在位于所述喷淋腔和所述熄焦腔之间的壁面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熄焦腔与喷淋腔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熄焦腔的壁面与所述喷淋腔的壁面形成一个封闭结构;从而先利用喷淋装置对熄焦箱内的高温焦炭中喷淋冷水进行一次熄焦,再利用上述喷淋冷水后形成的大量水蒸汽对所述焦炭进行二次熄焦;有利于获得质量较高的低水分焦炭,本技术所述低水分熄焦装置不仅实现将熄焦后的焦炭温度精确控制在70-80℃,还能够有效减小熄焦过程的耗水量,熄焦后的焦炭含水分含量低,约为1-2%,避免二次烘干,无需煤气消耗。【专利说明】低水分熄焦箱及基于该熄焦箱的熄焦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低水分熄焦箱及基于该熄焦箱的熄焦装置,属于熄焦
。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焦炉的熄焦方法有干法熄焦及湿法熄焦两种。干法熄焦是用低温惰性气体冷却红焦的一种熄焦方法。干熄焦过程中,红焦从干熄炉顶部装入,低温惰性气体由循环风机鼓入干熄炉内,吸收红焦的热量,冷却后的焦炭温度降至200度以下,从干熄炉底部排出,升温后的高温惰性气体导入废热锅炉回收热量,产生蒸汽;冷却后的惰性气体由鼓风机重新鼓入干熄焦炉内循环使用。然而,由于干熄焦装置占地面积大、设备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维修费用高、投资大,且焦炭烧损严重。目前,兰炭行业熄焦方式一般采用湿法熄焦(水捞焦)技术,即把炼成出炉的炽热焦炭直接落入熄焦水箱中进行熄焦,然后通过刮板输送机将水槽中的焦炭刮出,再采用烘干系统将湿焦炭烘干。现有湿法熄焦方法中,炽热焦炭遇冷水后,会产生携带大量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和粉尘的水蒸气向空中抛洒散落,严重污染周围环境,严重违背了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的发展理念。另外,高温火红焦炭落入水槽经浸泡后由刮板机刮出,焦炭由干馏状态下转为饱含水分的含水焦,焦炭在此种温度变化的条件下,极易发生破裂,一部分变成了胶泥沉淀于刮板槽内,一部分粉焦和块焦需经再次烘干使用,烘干过程中需要煤气,增加了能耗,成本高。 中国专利文献CN102838999A公开了一种低水分熄焦及其余热利用装置,包括熄焦炉、第一熄焦系统、第二熄焦系统、蒸汽发生系统、余热利用系统,该第一熄焦系统包括汽水混合出口、第二出汽口、软水入口,第二熄焦系统包括蒸汽入口、第一出汽口,该第一熄焦系统和第二熄焦系统均处于熄焦炉内,蒸汽发生系统入口与汽水混合出口连接,蒸汽发生系统出口与蒸汽入口连接,第二出汽口和第一出汽口与余热利用系统入口连接,余热利用系统水出口与软水入口连接。红焦经过第一熄焦系统和第二熄焦系统分别进行间壁式熄焦和蒸汽熄焦,蒸汽经过换热、发电后,凝结成水再次进入第一熄焦系统。然而,上述装置不仅系统复杂,投资较大,而且耗水量依然较大,熄焦效率低。 中国专利文献CN101851517A公开了一种直立内热式空腹炭化炉的干熄兰炭的设备,该干熄兰炭设备,在排焦口外设托焦板,排焦口与托焦板之间的兰炭堆两侧,各设一条多孔喷水管,喷水管采用间隔喷水的方式,向炽热兰炭喷水后,产生蒸汽,起到熄灭兰炭的作用;排焦口的炽热兰炭不断向下移动,重复被蒸汽熄灭,均匀而不断地落入熄焦大槽的底部,被熄焦大槽内充满的蒸汽再次降温,最后由设在熄焦大槽底部密封的埋刮机输出。上述设备先采用间隔喷水方式向炽热兰炭喷水,产生蒸汽,熄灭兰炭,再进一步在熄焦大槽内利用蒸汽使不断落下的高温兰炭再次降温,然而,上述设备并不能实现对熄焦后的兰炭温度进行精确控制,并且熄焦后兰炭的水份含量仍然较高,兰炭质量差。此外,该装置通过设置两个开关来隔开两个兰炭仓,在实际操作中,而上述两个开关在关闭过程中易出现出现卡堵现象和蒸汽泄漏现象,运行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熄焦装置存在不能实现对熄焦后的兰炭温度进行精确控制,熄焦后兰炭的水份含量仍然较高,兰炭产品质量差的问题,从而提出一种水资源消耗小、焦炭质量高的低水分熄焦箱及基于该熄焦箱的熄焦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技术提供一种低水分熄焦箱,包括: 熄焦腔,在所述熄焦腔的一端设置有进焦口,另一端设置有出焦口,所述熄焦腔适宜于熄焦物料从所述进焦口向所述出焦口流动,且流动的所述熄焦物料充满整个熄焦腔的腔体; 还设置有: 喷淋腔,紧贴所述熄焦腔的外围设置,在所述喷淋腔中设置有喷淋装置,在位于所述喷淋腔和所述熄焦腔之间的壁面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熄焦腔与喷淋腔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 所述熄焦腔的壁面与所述喷淋腔的壁面形成一个封闭结构。 所述喷淋腔和所述熄焦腔之间的壁面上设置有隔离网,所述隔离网的网孔形成所述通孔。 所述隔离网的孔径为20mm-200mm。 所述喷淋腔设置为多个,所述多个喷淋腔通过连通管连通。 所述熄焦腔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进焦口和出焦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熄焦腔的上端和下端。 所述熄焦腔包括沿竖直方向由上向下依次排列设置的: 喷淋段,所述喷淋段为横截面由上向下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的长槽体; 出焦段,所述出焦段为横截面由上向下逐渐减小的长槽体; 所述喷淋腔紧贴所述喷淋段的外围设置。 所述喷淋段、出焦段的高度之比为1:1 ;所述喷淋段的最大宽度为600mm-1200mm,所述出焦段的最小宽度为300mm-600mm。 所述熄焦装置设置在炭化室的下方,在所述熄焦装置内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熄焦箱,每个所述熄焦箱的进焦口与所述炭化室连通设置。 每个所述熄焦箱的进焦口通过冷却段与所述炭化室连通设置。 还设置有压力控制系统,所述压力控制系统包括: 炉内压力传感器,位于与所述炭化室连通设置的荒煤气输出管道上; 熄焦压力传感器,位于与所述熄焦箱连通设置的气体输出管道上; 压差调节阀,位于与所述熄焦装置连通设置的水蒸气输出管道上。 还设置有闭环反馈控制系统,所述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包括: 喷淋水调节系统,与所述喷淋装置连接设置; 排焦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熄焦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喷淋水调节系统连接设置。 还设置有排焦装置,所述排焦装置包括: 托焦板,设置在所述熄焦箱的出焦口的下方; 刮板输送机,设置在所述托焦板的下方; 推焦机,设置有推焦杆,所述推焦杆适宜于将所述托焦板上的焦炭推至所述刮板输送机。 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I)本技术提供一种低水分熄焦箱,通过在熄焦腔外围紧贴设置喷淋腔,并在所述喷淋腔中设置有喷淋装置,在位于所述喷淋腔和所述熄焦腔之间的壁面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熄焦腔与喷淋腔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熄焦腔的壁面与所述喷淋腔的壁面形成一个封闭结构;从而先利用喷淋装置对熄焦箱内的高温焦炭中喷淋冷水进行一次熄焦,再利用上述喷淋冷水后形成的大量水蒸汽对所述焦炭进行二次熄焦;有利于获得质量较高的低水分焦炭,较之现有技术中的熄焦装置不能实现对熄焦后的兰炭温度进行精确控制,熄焦后兰炭的水份含量仍然较高,兰炭质量差问题,本技术所述低水分熄焦装置不仅实现将熄焦后的焦炭温度精确控制在70-80°C,还能够有效减小熄焦过程的耗水量,熄焦后的焦炭含水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水分熄焦箱,包括: 熄焦腔,在所述熄焦腔的一端设置有进焦口,另一端设置有出焦口,所述熄焦腔适宜于熄焦物料从所述进焦口向所述出焦口流动,且流动的所述熄焦物料充满整个熄焦腔的腔体; 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 喷淋腔,紧贴所述熄焦腔的外围设置,在所述喷淋腔中设置有喷淋装置,在位于所述喷淋腔和所述熄焦腔之间的壁面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熄焦腔与喷淋腔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 所述熄焦腔的壁面与所述喷淋腔的壁面形成一个封闭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小勇,段洋洲,傅振彪,张泽,郭龙,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