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熄焦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77437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熄焦车,包括:车架机构,设置于轨道上;厢体机构,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及底板,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及底板围成用于容纳焦炭的厢内空间,底板为倾斜的,并可旋转的设置于车架机构;及旋转驱动机构,连接于底板,并驱动底板在车架机构上旋转,使得底板与前侧壁之间形成卸焦口,使得厢体机构内的焦炭经由卸焦口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熄焦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熄焦车,尤其涉及一种无门湿法熄焦车。
技术介绍
现有湿法熄焦车的方案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前侧壁1、后侧壁2、左侧壁3、右侧壁4,其围成用于容纳焦炭的厢内空间。底板5倾斜设置在厢内空间内。前侧壁I的下端与底板5之间还设有车门6,通过开门机构7控制车门6开闭,使得厢内空间的焦炭流出。 为了保证车门打开时焦炭能自动流出,固定的底板始终保持在较大倾斜角度,根据目前熄焦车制造标准,使得焦炭顺利流出的倾角大致为28°。在此倾斜状态下,熄焦车内的满载的焦炭处于偏重状态,即,向前侧壁方向倾斜,为了平衡熄焦车的重心,必须在熄焦车的另一侧,即靠近后侧壁处,安装配重块8。 然而现有的熄焦车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由于底板始终处于大倾角状态,因此浪费了大量车内空间,影响车内容积。 2.由于焦炭为松散物料,即焦炭的整体重心会因为底板的倾斜角度而偏斜,而底板的倾斜角度越大,下落的焦炭所产生的对车门及前侧壁产生的侧向分力越大,因此,现有底板的倾斜角度使得接焦时焦炭下落撞击熄焦车,导致熄焦车车门或前侧壁变形。 3.配重的设置增加了车内重量、占用车内空间,影响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熄焦车,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高熄焦车的使用性能及寿命。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熄焦车,包括:车架机构,设置于轨道上;厢体机构,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及底板,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及底板围成用于容纳焦炭的厢内空间,底板为倾斜的,并可旋转的设置于车架机构;及旋转驱动机构,连接于底板,并驱动底板在车架机构上旋转,使得底板与前侧壁之间形成卸焦口,使得厢体机构内的焦炭经由卸焦口卸出。 其中,车架机构包括行走装置、车架及支架,行走装置可移动的设置于轨道上,车架设置于行走装置上,并支撑厢体机构,支架连接于车架与后侧壁之间。 其中,支架上设有枢转座,底板的一端连接于枢转座,通过旋转驱动机构带动底板绕枢转座旋转,使得底板位于接焦位置和卸焦位置,且在接焦位置下,底板具有第一倾角,在卸焦位置下,底板具有第二倾角,且第一倾角小于第二倾角。 其中,第一倾角小于15°,第二倾角大于27°且小于30°。 其中,车架的靠近卸焦口的一侧还具有支撑斜面,当处于卸焦位置时,底板支撑于支撑斜面上。 其中,支撑斜面的斜度与第二倾角相同。 其中,旋转驱动机构为油缸,油缸包括缸体及活塞杆,缸体固定于支架,活塞杆可伸缩的连接于缸体,以带动底板绕枢转座旋转。 其中,活塞杆水平移动,底板自接焦位置向卸焦位置运动过程中,厢内空间逐渐增大。 其中,熄焦车还包括支撑机构,其设置于车架上,且包括连杆、至少一个楔块及滑动部,连杆与活塞杆连接,楔块固定于连杆,并支撑底板,滑动部设置于楔块下侧,随着活塞杆的伸缩,楔块带动底板旋转,并通过滑动部在车架上移动。 其中,楔块的上侧包括具有第一斜度的第一斜面和具有第二斜度的第二斜面,第一斜度小于第二斜度,当底板处于接焦位置时,底板由楔块的第一斜面支撑;当底板处于卸焦位置时,底板由楔块的第二斜面支撑。 其中,第一斜度为14°,第二斜度为28°。 其中,支撑机构还包括支撑座,其固定于车架上,且具有支撑面,当底板处于卸焦位置时,底板由楔块的第二斜面及支撑面共同支撑。 其中,支撑面为斜面,且斜度与处于卸焦位置的底板斜度相同。 其中,沿着熄焦车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支撑机构,支撑座和楔块间隔设置。 其中,厢体机构还包括加强板,其固定于底板的下侧,并与楔块接触,底板的另一端延伸至前侧壁之外。 其中,倾斜的底板与后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厢体机构还包括挡焦板,其倾斜设置于后侧壁的内表面,并遮挡该间隙。 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将底板设计成可旋转,能够调节底板的倾角,底板在呈小倾斜度时支撑焦炭,使焦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小焦炭对前侧壁的侧向力,在厢内空间内相对均匀的分布,使得车厢稳定,无需设置配重;在底板旋转过程中,增大厢体容积,与前侧壁形成卸焦口,使得位于较大倾斜角底板上的焦炭能够经由卸焦口顺利滑出,同时由于底板采用小倾斜度,减小了焦炭下落对前侧壁的冲击,提高熄焦车的使用性能及寿命。并且,无需在前侧壁上设置车门,提高了前侧壁整体结构的强度,省略了相应的开门机构,节省空间,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熄焦车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熄焦车示意图,其中底板处于接焦位置。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熄焦车示意图,其中底板处于卸焦位置。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熄焦车从前侧壁方向观察的示意图,示出了楔块和支撑座的分布。 图5为沿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示出了楔块与油缸的布置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专利技术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区域和层的厚度。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创意。 参照图2、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熄焦车,包括:车架机构10、厢体机构20及旋转驱动机构30。车架机构设置于轨道40上。厢体机构20包括前侧壁21、后侧壁22、左侧壁 23、右侧壁24及底板25,前侧壁21、后侧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及底板25围成用于容纳焦炭J的厢内空间S,底板25为倾斜的,并可旋转的设置于车架机构10。旋转驱动机构30连接于底板25,并驱动底板25绕车架机构旋转,使得底板25与前侧壁21之间形成卸焦口 0,使得厢体机构20内的焦炭J经由卸焦口 O卸出。 因此,本专利技术将底板设计成可旋转,能够调节底板的倾角,底板在呈小倾斜度时支撑焦炭,使焦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焦炭重心更接近车辆中心,使得车厢稳定,无需设置配重;在底板旋转过程中,与前侧壁形成卸焦口,使得位于较大倾斜角底板上的焦炭能够经由卸焦口顺利滑出,避免冲击车厢。并且,无需在前侧壁上设置车门,提高了前侧壁整体结构的强度,省略了相应的开门机构,节省空间,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中,车架机构10包括行走装置11、车架12及支架13,行走装置11可移动的设置于轨道T上,车架12设置于行走装置11上,并支撑厢体机构20,车架12的一侧还具有支撑斜面121,当处于卸焦状态时,底板25支撑于支撑斜面上。支架13连接于车架12与后侧壁22之间。支架13上设有枢转座14,底板25的一端连接于枢转座14,通过旋转驱动机构30绕枢转座14旋转,使得底板25位于图2所示的接焦位置和图3所示的卸焦位置,且在接焦位置下,底板25具有第一倾角al,在卸焦位置下,底板25具有第二倾角a2,且第一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熄焦车,包括:车架机构,设置于轨道上;厢体机构,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及底板,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及底板围成用于容纳焦炭的厢内空间,底板为倾斜的,并可旋转的设置于车架机构;及旋转驱动机构,连接于底板,并驱动底板在车架机构上旋转,使得底板与前侧壁之间形成卸焦口,使得厢体机构内的焦炭经由卸焦口卸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熄焦车,包括: 车架机构,设置于轨道上; 厢体机构,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及底板,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及底板围成用于容纳焦炭的厢内空间,底板为倾斜的,并可旋转的设置于车架机构 '及 旋转驱动机构,连接于底板,并驱动底板在车架机构上旋转,使得底板与前侧壁之间形成卸焦口,使得厢体机构内的焦炭经由卸焦口卸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熄焦车,其中,车架机构包括行走装置、车架及支架,行走装置可移动的设置于轨道上,车架设置于行走装置上,并支撑厢体机构,支架连接于车架与后侧壁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熄焦车,其中,支架上设有枢转座,底板的一端连接于枢转座,通过旋转驱动机构带动底板绕枢转座旋转,使得底板位于接焦位置和卸焦位置,且在接焦位置下,底板具有第一倾角,在卸焦位置下,底板具有第二倾角,且第一倾角小于第二倾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熄焦车,其中,车架的靠近卸焦口的一侧还具有支撑斜面,当处于卸焦位置时,底板支撑于支撑斜面上,支撑斜面的斜度与第二倾角相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熄焦车,其中,旋转驱动机构为油缸,油缸包括缸体及活塞杆,缸体固定于支架,活塞杆可伸缩的连接于缸体,以带动底板绕枢转座旋转,活塞杆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刘建斌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