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83861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该换热器包括相互对接设置的至少两个内部填充有蓄热材料的换热板组件,其中一侧端部的换热板组件外盖有端盖,相邻两换热板组件之间、端盖和与其相邻的换热板组件之间均形成有封闭的换热流道;换热器内包括至少两条高度不同的贯通所有换热流道的贯穿通道;端盖和/或另一侧端部的换热板组件上开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冷媒入口高于所述冷媒出口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在换热板组件的内部填充蓄热材料,在换热板组件之间以及换热板组件与端盖之间形成换热流道,冷媒进入换热流道通过换热板组件的壁面与换热板组件内部的蓄热材料形成热交换,在实现密封要求的同时,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涉及换热装置
。该换热器包括相互对接设置的至少两个内部填充有蓄热材料的换热板组件,其中一侧端部的换热板组件外盖有端盖,相邻两换热板组件之间、端盖和与其相邻的换热板组件之间均形成有封闭的换热流道;换热器内包括至少两条高度不同的贯通所有换热流道的贯穿通道;端盖和/或另一侧端部的换热板组件上开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冷媒入口高于所述冷媒出口设置。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在换热板组件的内部填充蓄热材料,在换热板组件之间以及换热板组件与端盖之间形成换热流道,冷媒进入换热流道通过换热板组件的壁面与换热板组件内部的蓄热材料形成热交换,在实现密封要求的同时,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专利说明】一种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为用于实现两种物质之间热量的转移,而不需要两种物质成分混合的功能器件,常用于流体与流体之间的换热。换热器具有多种样式,如翅片铜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不同的换热器存在不同的使用场合和用途。 目前的换热器要达到最大的换热效果,要求双侧流体呈流动(对流)状态的换热形式。目前换热器的结构和样式,如果针对一侧是固体材料或呈静止状态的流体,则无法达到很好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针对固体换热材料或静止流体换热材料能够实现换热、换热效率高的换热器。 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换热面积大的换热器。 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种换热器,包括相互对接设置的至少两个内部填充有蓄热材料的换热板组件,其中一侧端部的换热板组件外盖有端盖;其中在相邻两换热板组件之间、以及所述端盖和与其相邻的换热板组件之间均形成有封闭的换热流道; 所述换热器内还包括至少两条高度不同的贯通所有所述换热流道的贯穿通道; 在所述端盖和/或位于与端盖一侧两对的另一侧端部的换热板组件上开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分别与不同高度的贯穿通道相连通,且所述冷媒入口高于所述冷媒出口设置。 优选的,所述换热板组件上穿设有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所述第一通管高于所述第二通管设置,所述至少两个换热板组件的所述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位置分别相对应进而构成所述贯穿通道; 相对接的两个换热板组件的对接面之间、所述端盖和与其相邻的换热板组件的对接面之间均形成四周密封且与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相连通的腔体,在所述腔体内且在所述第一通管与所述第二通管之间设置有挡流板,所述第一通管的外周设置有用于分散冷媒的第一分流组件,所述第二通管的外周设置有用于分散冷媒的第二分流组件; 所述挡流板、所述第一分流组件和所述第二分流组件相互配合,从而在所述腔体内形成所述换热流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流组件和第二分流组件均包括若干个分流板,所述若干个分流板对称布置于所述第一通管或第二通管的两侧,且相邻分流板之间构成换热流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中心的连线与所述挡流板相垂直。 优选的,所述换热板组件包括换热板本体和盖板,所述换热板本体上开有用于容置蓄热材料的容置槽,所述盖板盖于所述容置槽上,所述挡流板、所述第一分流组件和所述第二分流组件均设置在所述盖板的外侧; 所述端盖盖于盖板置于外侧的换热板组件上。 优选的,所述换热板组件的挡流板、第一分流组件和第二分流组件均和与其相邻的换热板组件的换热板本体底面或端盖相抵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与所述换热板本体为一体设置。 优选的,所述换热板组件上穿设有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所述第一通管高于所述第二通管设置,所述至少两个换热板组件的所述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位置分别相对应进而构成所述贯穿通道; 相对接的两个换热板组件的对接面相互贴合且在其中一个对接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条连通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另一个对接面之间形成所述换热流道。 优选的,所述端盖内填充有蓄热材料。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在换热板组件的内部填充蓄热材料,在换热板组件之间以及换热板组件与端盖之间形成换热流道,冷媒进入换热流道通过换热板组件的壁面与换热板组件内部的蓄热材料形成热交换,在实现密封要求(即蓄热材料不会与冷媒混合)的同时,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爆炸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B-B向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冷媒在换热流道内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向图;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换热器结构剖视图;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种结构的换热器爆炸图; 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器内的冷媒流向图; 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换热板组件;12、第二换热板组件;2、第一通管;3、第二通管;4、换热板本体;41、容置槽;42、阶梯槽;43、环状凸台;5、盖板;51、挡流板;52、第一分流组件;53、第二分流组件;54、分流板;541、倾斜端部;55、凹槽;6、端盖;7、腔体;8、换热流道;9、贯穿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如图1至图6所示,该换热器包括相互对接设置的两个内部填充有蓄热材料的换热板组件,分别为第一换热板组件11和第二换热板组件12。两个换热板组件上均穿设有第一通管2和第二通管3,第一通管2高于第二通管3设置。两个换热板组件上的两个第一通管2相对设置,两个第二通管3对应设置。 其中,蓄热材料为相变蓄热材料,作为优选的,相变蓄热材料为石墨石蜡材料。石墨石蜡是一种复合材料,石墨通过真空吸附的方式把石蜡吸附在石墨呈网状空隙的石墨中制作成复合的石墨石蜡材料。由于石蜡在两种状态(固体状态、熔融状态)之间转换时会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放出。由于石墨石蜡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存在固一液相的转变,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具有很高的换热效率。这也就是石蜡可作为蓄热材料的原因。用来实现热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 第一换热板组件11和第二换热板组件1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换热板本体4和盖板5,换热板本体4上开有用于容置蓄热材料的容置槽41,盖板5盖于容置槽41上,用于将内部的蓄热材料密封。第一换热板组件11的外侧盖有端盖6。容置槽41的槽口的外周上设置有阶梯槽42。盖板5设置于阶梯槽42的下部凹槽内并与下部凹槽密封设置。如此,能够达到密封要求,即蓄热材料不会与冷媒混合。换热板本体4的底面向外凸出设置有环状凸台43。在容置槽41的槽底向槽口方向凸出设置第一通管2和第二通管3。 第一换热板组件11的环状凸台43设置于第二换热板组件12的阶梯槽42的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对接设置的至少两个内部填充有蓄热材料的换热板组件(11、12),其中一侧端部的换热板组件(11)外盖有端盖(6);其中在相邻两换热板组件(11、12)之间、以及所述端盖(6)和与其相邻的换热板组件(11)之间均形成有封闭的换热流道(8);所述换热器内还包括至少两条高度不同的贯通所有所述换热流道(8)的贯穿通道(9);在所述端盖(6)和/或位于与端盖(6)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端部的换热板组件(11)上开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分别与不同高度的贯穿通道(9)相连通,且所述冷媒入口高于所述冷媒出口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中华李鹏陈华英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