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8154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8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经编机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梳栉经编机的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包括轮盘、与轮盘一体的轴颈,轴颈连接凸轮轴,轮盘外周面为外运动循环曲面,轮盘相对于轴颈的另一面设有与外运动循环曲面共轭的内运动循环曲面,内运动循环曲面与外运动循环曲面均由快速上升运动段、第一慢速上升段、上升停顿段、停顿阶段、第一慢速下降段、快速下降段、第二慢速下降段、第二慢速上升段构成,内运动循环曲面为控制钩针床循环运动的主导曲面,本凸轮的控制曲面缓和,运动段分布细致合理,凸轮形状规整,尺寸跨度小,控制传动的冲击小,磨损小,传动平稳,控制传动速度大,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经编机构件
,具体涉及多梳栉经编机的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包括轮盘、与轮盘一体的轴颈,轴颈连接凸轮轴,轮盘外周面为外运动循环曲面,轮盘相对于轴颈的另一面设有与外运动循环曲面共轭的内运动循环曲面,内运动循环曲面与外运动循环曲面均由快速上升运动段、第一慢速上升段、上升停顿段、停顿阶段、第一慢速下降段、快速下降段、第二慢速下降段、第二慢速上升段构成,内运动循环曲面为控制钩针床循环运动的主导曲面,本凸轮的控制曲面缓和,运动段分布细致合理,凸轮形状规整,尺寸跨度小,控制传动的冲击小,磨损小,传动平稳,控制传动速度大,效率高。【专利说明】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
本技术属于经编机构件
,具体涉及多梳栉经编机的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
技术介绍
对于钩针经编机而言,其织针使用的是钩针,钩针的成圈运动依靠与主轴联动的钩针床凸轮控制传动,而现有的钩针床凸轮结构不合理,凸轮控制曲面弧度陡峭,运动段分布不合理,且现有的凸轮依靠其外周面控制,以外周面控制需要多个凸轮组合共同作用,结构复杂,在凸轮控制传动中,产生的冲击大,易磨损,且控制传动速度低,大大降低了机器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不适应高速传动控制,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以内循环控制曲面为主导控制曲面并结合外运动循环曲面控制传动的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本凸轮的控制曲面缓和,运动段分布细致合理,凸轮形状规整,尺寸跨度小,控制传动的冲击小,磨损小,传动平稳,控制传动速度大,效率高。 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包括轮盘、与轮盘一体的轴颈,轴颈轴心处设有连接凸轮轴的轴孔,轴孔壁设有开口槽,轴颈与凸轮轴之间以紧固螺钉紧固且轴颈与开口槽相垂直方向上设有紧固螺钉安装孔,轮盘外周面为外运动循环曲面,轮盘相对于轴颈的另一面设有内运动循环曲面,所述内运动循环曲面和外运动循环曲面共轭,均由快速上升运动段、第一慢速上升段、上升停顿段、停顿阶段、第一慢速下降段、快速下降段、第二慢速下降段、第二慢速上升段构成,内运动循环曲面为控制钩针床循环运动的主导曲面。 所述外运动循环曲面与内运动循环曲面,以轴颈端面为基面,轴孔轴心为基点,247°分度线为起始0°分度线,按逆时针方向在23°至68°之间为所述快速上升段,68°至153°之间为所述第一慢速上升段,153°至196°之间为所述上升停顿段,196°至242°之间为所述停顿阶段,242°至275°之间为所述第一慢速下降段,275°至304°之间为所述快速下降段,304°至332°之间为所述第二慢速下降段,332°至360°、0°至23°之间为所述第二慢速上升段,196°分度线处为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最低点,332°分度线处为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最高点。 所述外运动循环曲面,以其同一母圆为基准的,外运动循环曲面在196°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0mm,153°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0mm,68°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4mm,23°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12.5mm,0°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16.2mm,332°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16.5mm,304°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12.5mm,275°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4mm,242°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0_,所述内运动循环曲面,以其同一母圆为基准的,内运动循环曲面在196°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Omm,153°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0mm,68°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4.5mm,23°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14.8mm,0°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17.4mm,332°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17.3mm,304°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12.3mm,275°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4.5mm,242°分度线处对应钩针床的升程值为0mm。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凸轮的内运动循环曲面与外运动循环曲面共轭,以内运动循环曲面为主导控制曲面,结合外运动循环控制曲面,冲动部件直接与凸轮的内、外控制曲面接触,且接触紧密,双控曲面共轭控制,较之以现有的以外周面且多个凸轮组合控制传动,本凸轮的构件少,整体结构简单,且凸轮控制曲面的弧度渐变,运动段分布细致缓和,形状规整,在控制传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小,磨损小,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尺寸跨度小,控制传动更加的平缓,结合紧密,控制传动的速度快,适用于高速运作,效率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图2为本技术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1为轮盘,1.1为外运动循环曲面,1.11为快速上升段,1.12为第一慢速上升段,1.13为上升停顿段,1.14为停顿阶段,1.15为第一慢速下降段,1.16为快速下降段,1.17为第二慢速下降段,1.18为第二慢速上升段,1.2为内运动循环曲面,2为轴颈,2.1为轴孔,3为开口槽,4为紧固螺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的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由轮盘1、轮盘I 一侧端面上偏心设置的与轮盘I 一体的轴颈2构成,轴颈2的轴心处为设置的连接凸轮轴的轴孔2.1,轴孔2.1穿透轮盘I为通孔,轴孔2.1的孔壁上设有抱紧凸轮轴的轴向开口槽3,轴颈2与凸轮轴之间以紧固螺钉紧固,轴颈2上设有与开口槽3相垂直的容纳紧固螺钉的紧固螺钉安装孔4,为了在安装凸轮时方便定位,轴颈2上设有定位销轴孔,以定位销轴孔定位对正,使凸轮与其他传动部件连接紧密,轮盘I的外周面即为外运动循环曲面1.1,轮盘I相对于轴颈2的另一面为内运动循环曲面1.2,内运动循环曲面1.2为控制钩针床循环运动的主导曲面并与外运动循环曲面共轭,传动部件卡在本凸轮轮盘I上,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和外运动循环曲面1.1紧密接触,共轭的两个控制曲面共同作用于传动部件控制传动式钩针床循环运动,结构得到了简化,彼此间紧密配合,控制传动速度高,适用于高速的控制传动,调高效率,共轭的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以轴颈2的端面为基面,轴孔2.1的轴心为基点,把247°分度线为起始的0°分度线,按逆时针方向,在23°至68°之间为构成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的快速上升段,68°至153°之间为构成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的第一慢速上升段,153°至196°之间为构成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的上升停顿段,196°至242°之间为构成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的停顿阶段,242°至275°之间为构成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的第一慢速下降段,275°至304°之间为构成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的快速下降段,304°至332°之间为构成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2的第二慢速下降段,332°至360°、0°至23°之间为构成外运动循环曲面1.1与内运动循环曲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钩针床运动控制凸轮,包括轮盘、与轮盘一体的轴颈,轴颈轴心处设有连接凸轮轴的轴孔,轴孔壁设有开口槽,轴颈与凸轮轴之间以紧固螺钉紧固且轴颈与开口槽相垂直方向上设有紧固螺钉安装孔,轮盘外周面为外运动循环曲面,轮盘相对于轴颈的另一面设有内运动循环曲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运动循环曲面和外运动循环曲面共轭,均由快速上升运动段、第一慢速上升段、上升停顿段、停顿阶段、第一慢速下降段、快速下降段、第二慢速下降段、第二慢速上升段构成,内运动循环曲面为控制钩针床循环运动的主导曲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良春钱亚刚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龙春针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