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76670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属于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其在硅基本体(1)的正面通过金属凸块(42)设置倒装的LED芯片(4),背面设置由导电电极(21)和散热体(22)构成的热电分离电极组件,散热体(22)设置于LED芯片(4)的正下方,而硅通孔(11)设置于LED芯片(4)的垂直区域之外,芯片电极(41)经硅通孔(11)通过金属布线反射层(3)与导电电极(21)实现电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有利于LED芯片散热的倒装封装基板和热电分离电极组件,显著降低了LED封装结构的热阻,提升了LED芯片到封装体外的散热性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属于半导体封装
。其在硅基本体(1)的正面通过金属凸块(42)设置倒装的LED芯片(4),背面设置由导电电极(21)和散热体(22)构成的热电分离电极组件,散热体(22)设置于LED芯片(4)的正下方,而硅通孔(11)设置于LED芯片(4)的垂直区域之外,芯片电极(41)经硅通孔(11)通过金属布线反射层(3)与导电电极(21)实现电气连通。本技术通过设计有利于LED芯片散热的倒装封装基板和热电分离电极组件,显著降低了LED封装结构的热阻,提升了LED芯片到封装体外的散热性能。【专利说明】—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属于半导体封装

技术介绍
大功率LED在照明、汽车电子、显示等领域有诸多应用,但大功率LED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关注的是产品寿命与发光效率,即单位功率的流明数。影响LED产品寿命与发光效率的主要因素除芯片本身外,主要在于封装结构的设计,尤其是LED芯片发光面产生的热(约占输入功率的25%)如何通过封装结构传出封装体外,成为大功率LED封装性能表现优劣的关键。如图1所示,传统的大功率LED芯片采用正装结构,LED芯片4置于光学透镜I内,封装是通过引线键合的方式(电极引线2)将外加电流(或电压)加载给LED芯片4,这种封装结构的不足在于LED芯片4发光面在蓝宝石基体上,如图2所示,其散热通道中蓝宝石、蓝宝石与陶瓷基板(或预包封引线框架基板)(基板3)之间的界面材料均会成为其散热通路的主要障碍,其热阻值偏高,在8-15°C /ff (差异源于基板导热系数的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LED芯片的封装结构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热电分离电极组件的低热阻的晶圆级LED的封装结构,以提升LED芯片到封装体外的散热性能。 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技术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其包括硅基本体和LED芯片,所述硅基本体的下表面设置绝缘层II,所述硅基本体的正面设置若干个贯穿硅基本体的硅通孔,所述硅通孔的内壁和硅基本体的上表面设置绝缘层I,并于硅通孔的下端口形成绝缘层I开口,所述LED芯片带有若干个芯片电极,所述LED芯片倒装于硅基本体的正面, 所述硅通孔设置于LED芯片的垂直区域之外,且其上端口不小于其下端口,所述绝缘层I的表面设置金属布线反射层并于LED芯片的垂直区域之内设置若干个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所述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的表面设置金属凸块,所述LED芯片通过金属凸块与金属布线反射层固连,所述金属布线反射层于相邻所述芯片电极之间选择性断开, 所述绝缘层II的表面设置热电分离电极组件,所述热电分离电极组件包括若干个导电电极和散热体,所述导电电极覆盖硅通孔的下端口,所述金属布线反射层在硅通孔底部向下延伸,并通过绝缘层I开口与对应的导电电极连接,所述散热体设置于LED芯片的正下方,且与相邻的导电电极隔离, 还包括树脂,所述树脂位于硅基本体的上方并覆盖LED芯片和金属布线反射层。 本技术所述导电电极与娃通孔一对一设置。 本技术一个所述导电电极对应同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硅通孔。 本技术所述热电分离电极组件的材质为铜。 本技术所述热电分离电极组件的表面设置镍金层或锡层。 本技术所述金属布线反射层为局部设为布线层的银层或铝层。 本技术所述金属凸块的材质为铜,其两端设有锡层或锡合金层。 本技术所述树脂的外表面呈凸面。 本技术所述硅通孔区域的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表面设置保护层。 本技术还包括荧光物质,所述荧光物质设置于LED芯片的发光面。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通过设计有利于LED芯片散热的倒装封装基板和热电分离结构,提升了 LED芯片到封装体外引脚的散热性能,显著降低了封装结构的热阻。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正装LED芯片的封装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传统LED芯片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LED芯片与硅通孔位置关系的正面的示意图(图3为图4的A-A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热电分离电极组件与硅通孔位置关系的背面的示意图; 图6本技术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的实施例的变形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的实施例的另一变形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硅基本体I 硅通孔11 绝缘层I 12 绝缘层I开口 121 绝缘层II 13 导电电极21 散热体22 金属布线反射层3 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31 凹坑32 保护层33 LED 芯片 4 芯片电极41 金属凸块42 荧光物质43 树脂5。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更加充分地描述本技术,在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从而本公开将本技术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然而,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参见图3至图7 本技术一种带有热电分离电极组件的晶圆级LED的封装结构,LED芯片4带有两个芯片电极41。在硅基本体I的正面设置4个贯穿硅基本体I的硅通孔11,硅通孔11的上端口不小于其下端口。硅通孔11设置于LED芯片4的垂直区域之外,如图4所示。硅通孔11的内壁和硅基本体I的上表面设置绝缘层I 12,并于硅通孔11的下端口形成绝缘层I开口 121,绝缘层I 12通常为氧化硅薄膜。绝缘层I 12的表面设置金属布线反射层3,并设置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31,以确定LED芯片4的固定位置。金属布线反射层3为局部设有布线层的银层或铝层,其具有电气连通功能,同时具有反射光线的功能。 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31的表面设置金属凸块42, LED芯片4通过金属凸块42与金属布线反射层3固连,LED芯片4的芯片电极41与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31之间通过金属凸块42实现电气连通。金属凸块42的材质为铜,以充分利用金属铜的导电性。金属凸块42的上端与芯片电极41之间、金属凸块42的下端与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31之间均有焊锡层或锡银等低熔点锡基合金层,使金属凸块42为复合层结构,以利于LED芯片4倒装固定。此两处的焊锡层或锡基合金层未示出。金属布线反射层3于相邻芯片电极41之间选择性断开。 硅基本体I的下表面设置绝缘层II 13,绝缘层II 13通常为硅基本体I自带的氧化膜,通常也为氧化硅薄膜。绝缘层II 13的表面设置热电分离电极组件,热电分离电极组件由两个导电电极21和一个散热体22构成。左侧的导电电极21覆盖左侧的两个硅通孔11的下端口,右侧的导电电极21覆盖右侧的两个硅通孔11的下端口。金属布线反射层3在硅通孔11底部向下延伸,并通过绝缘层I开口 121与对应的导电电极21连接。散热体22设置于LED芯片4的正下方,且与相邻的导电电极21隔离,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热阻的晶圆级LED封装结构,其包括硅基本体(1)和LED芯片(4),所述硅基本体(1)的下表面设置绝缘层Ⅱ(13),所述硅基本体(1)的正面设置若干个贯穿硅基本体(1)的硅通孔(11),所述硅通孔(11)的内壁和硅基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绝缘层Ⅰ(12),并于硅通孔(11)的下端口形成绝缘层Ⅰ开口(121),所述LED芯片(4)带有若干个芯片电极(41),所述LED芯片(4) 倒装于硅基本体(1)的正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通孔(11)设置于LED芯片(4)的垂直区域之外,且其上端口不小于其下端口,所述绝缘层Ⅰ(12)的表面设置金属布线反射层(3)并于LED芯片(4)的垂直区域之内设置若干个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31),所述金属布线反射层的输入/输出端(31)的表面设置金属凸块(42),所述LED芯片(4)通过金属凸块(42)与金属布线反射层(3)固连,所述金属布线反射层(3)于相邻所述芯片电极(41)之间选择性断开,所述绝缘层Ⅱ(13)的表面设置热电分离电极组件,所述热电分离电极组件包括若干个导电电极(21)和散热体(22),所述导电电极(21)覆盖硅通孔(11)的下端口,所述金属布线反射层(3)在硅通孔(11)底部向下延伸,并通过绝缘层Ⅰ开口(121)与对应的导电电极(21)连接,所述散热体(22)设置于LED芯片(4)的正下方,且与相邻的导电电极(21)隔离,还包括树脂(5),所述树脂(5)位于硅基本体(1)的上方并覆盖LED芯片(4)和金属布线反射层(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黎赖志明陈栋陈锦辉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长电先进封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