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67374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7 0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属于涤纶工业丝生产技术领域。包括纺丝组件、设置于纺丝组件下方的七对辊体,所述的七对辊体中,每对辊体均由两个中心距相同的辊构成,该中心距为40-100mm,距离纺丝组件最近的为第一对辊,第二对辊位于第一对辊下方,第三对辊位于第一对辊和第二对辊的右侧,第四对辊和第五对辊均位于第三对辊右侧。本发明专利技术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可分别与切片纺和熔体直纺进行配合,生产方式灵活,并可通过调整各对辊的辊速、辊温以及位置设置,实现低收缩涤纶工业丝和普通高强涤纶工业丝的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属于涤纶工业丝生产

技术介绍
涤纶工业丝的指高强、粗旦的涤纶工业用长丝,其纤度不小于550dtex。根据其性 能可分为高强低伸型(普通标准型)、高模低收缩型、高强低缩型、活性型。主要作为轮胎帘 子布、安全带、安全气囊、汽车安全带、汽车传动带和风扇带及汽车胶管等使用,潜在用量较 大还有紧固带和牵引带及汽牵引带及汽车蓬盖布。 -般涤纶工业丝的生产流程主要为:熔体(聚合熔体或切片一熔融)一纺丝组件喷 丝一冷却一卷绕成型,其中,在纺丝过程中,受设备投资、纺丝位距、热辊长度以及产品特性 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常规的方式都只能采用五辊纺丝,拉伸比例分配受限,原丝与辊体的接 触时间较小,因此,最终处理后获得的纤维干热收缩率很难降低到满意的范围,丝条因拉伸 引起的条干均匀度也不易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常规纺丝装置无法进行更多辊数的设置、纤维干热收缩率降低有限、条干不 匀率高等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延长纤维与辊体之间接触时间、拉伸更均匀的 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包括纺丝组件、设置于纺丝组件下方的七对辊体,所述的 七对辊体中,每对辊体均由两个中心距相同的辊构成,该中心距为40-100mm,距离纺丝组 件最近的为第一对辊,第一对辊由辊一和辊二构成,辊一位于辊二右下方倾斜角Q1为 10-80°方向;第二对辊位于第一对辊下方,由辊三和辊四构成,辊三位于辊一左下方倾斜 角0 2为1〇-8〇°方向,两者之间的坚直距离H1SSOO-SOOmm,辊四位于辊三右上方倾斜 角03为10-80°方向;第三对辊位于第一对辊和第二对辊的右侧,由辊五和辊六构成,辊 五高出辊三,且不高于辊四所在高度,辊五与辊四的水平距离L1为300-1000mm,坚直距离 H2为300-1000mm,辊六位于辊五正上方;第四对辊和第五对辊均位于第三对辊右侧,且第 五对辊位于第四对辊上方,其中,第四对辊由辊七和辊八构成,辊七与辊五同高,两者之间 的距离L2为600-1800mm,棍八较棍七高H3为100-600mm,第五对棍由棍九和棍十构成,棍 九位于辊七正上方H4为600-1200mm,且辊十与辊九位于同一高度;第六对辊和第七对辊 平行设置于第五对辊上方,第六对辊由辊十一和辊十二构成,辊十二位于辊九正上方H5为 600-1200mm,棍^ 位于棍十二右上方倾斜角Q4为10_80°方向,第七对棍由棍十三和棍 十四构成,棍十四位于棍十二左侧,且在棍十正上方H6为600-1200mm,棍十三与棍^ 同 商。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第一对辊、第二对辊、第三对辊和第四对辊为拉伸辊;第五对辊、第六对辊和第 七对辊为定型辊。 所述的第一对辊、第二对辊、第三对辊、第四对辊和第五对辊为拉伸辊;第六对辊 和第七对辊为定型辊。 所述的定型辊外设置有热箱,用于对辊体进行保温,营造一个温度较稳定的环境。 所述的纺丝组件上方与熔体管道或切片熔融管道相连接。 采用本专利技术上述装置,可对各对辊的辊速、温度进行调整,以实现不同品种涤纶工 业丝的生产。 采用上述装置进行涤纶工业丝生产的工艺为:将适宜粘度的熔体经计量后送入纺 丝组件进行喷丝,喷丝获得的原丝经第一对辊进入后,进行先拉伸再定型的七对辊纺丝,所 述的七对辊纺丝具体流程为:第一对辊拉伸一第二对辊拉伸一第三对辊拉伸一第四对辊拉 伸一第五对辊定型一第六对辊定型一第七对辊定型,或第一对辊拉伸一第二对辊拉伸一第 三对辊拉伸一第四对辊定型一第五对辊定型一第六对辊定型一第七对辊定型,七对辊纺丝 后的纤维送入后处理工序中进行后处理。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干热收缩率降低均匀,纤维干热收缩率可降低空间较大。在本专利技术七对辊纺丝装 置中,在满足纺丝要求的前提下,将七对辊体按照特定的间距和角度设置在纺丝组件下方, 在有限的空间内,角度的设置和辊数的增加,有利于延长纺丝组件下来的原丝与辊体之间 的接触时间,使原丝在纺丝过程中的受热和拉伸更加均匀,在加工过程中,断裂强度在8cN/ dtex时,干热收缩率(按GBT16604-2008的条件测试)最大可降低至0-0. 1%。 第二、拉伸均匀度高,纤维条干均匀性好。不同辊之间的辊速设置在不同的范围 内,相邻对辊之间对纺丝过程中的拉伸比进行分配,以适应原料从熔体到原丝到纤维过渡 转化过程中的内在状态要求,拉伸比分配更加合理,有利于纤维条干均匀性的提高。 第三、生产方式灵活,匹配性良好,可满足多种品种涤纶工业丝的生产要求。通过 对各对辊的辊速、辊体温度的调整,可满足普通高强丝、低收缩丝等多种品种涤纶工业丝的 生产,七对辊纺丝可采用4辊拉伸+3辊定型,也可采用5辊拉伸+2辊定型,以满足不同产品 对断裂强度、伸长率、干热收缩率等参数的要求;同时,纺丝组件可与切片纺配合使用,也可 与熔体直纺进行配合使用,当配合切片纺时,固相缩聚后的切片送入纺丝螺杆挤压机中挤 出熔体后,经切片熔体管道送入计量泵,在经计量泵送入纺丝组件中,经喷丝板挤出原丝, 在纺丝甬道中冷却后,进入本专利技术装置中进行七对辊纺丝处理;当配合熔体直纺时,缩聚得 到的低粘聚酯熔体进行增粘后,经熔体管道输送到纺丝组件中,经喷丝板挤出原丝,在纺丝 甬道中冷却后,进入本专利技术装置中进行七对辊纺丝处理。 第四、热箱为纤维拉伸、定型工序提供一个氛围温度,在该氛围温度作用下,纤维 受到全方位的加热,以保证纤维得到充分、均匀、稳定的加热,进一步确保了纤维干热收缩 率的降低,所获得的纤维性能更为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尺寸标注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进行切片纺的第一种工艺流程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进行切片纺的第二种工艺流程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进行熔体直纺的第一种工艺流程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进行熔体直纺的第二种工艺流程图。 图中标号:1.第一对辊;11.辊一;12.辊二;2.第二对辊;21.辊三;22.辊 四;3.第三对辊;31.辊五;32.辊六;4.第四对辊;41.辊七;42.辊八;5.第五对辊; 51.辊九;52.辊十;6.第六对辊;61.辊i-一 ;62.辊十二;7.第七对辊;71.辊十三; 72.辊十四;8.热箱;9.纺丝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结合图1,包括纺丝组件9、设置于纺丝组件9下方 的第一对辊1、第二对辊2、第三对辊3、第四对辊4、第五对辊5、第六对辊6和第七对辊7, 结合图2,这七对辊均由中心距为IOOmm的辊构成,距离纺丝组件9最近的为第一对辊1,第 一对辊1由辊一 11和辊二12构成,辊一 11位于辊二12右下方,倾斜角0i为60° ;第二 对辊2位于第一对辊1下方,由辊三21和辊四22构成,辊三21位于辊一 11左下方,倾斜 角92为75°,辊三21与辊一 11之间的坚直距离H1为500mm,辊四22位于辊三21右上 方,倾斜角93为40° ;第三对辊3位于第一对辊1和第二对辊2的右侧,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纺丝组件、设置于纺丝组件下方的七对辊体,所述的七对辊体中,每对辊体均由两个中心距相同的辊构成,该中心距为40‑100mm,距离纺丝组件最近的为第一对辊,第一对辊由辊一和辊二构成,辊一位于辊二右下方倾斜角θ1为10‑80°方向;第二对辊位于第一对辊下方,由辊三和辊四构成,辊三位于辊一左下方倾斜角θ2为10‑80°方向,两者之间的竖直距离H1为300‑800mm,辊四位于辊三右上方倾斜角θ3为10‑80°方向;第三对辊位于第一对辊和第二对辊的右侧,由辊五和辊六构成,辊五高出辊三,且不高于辊四所在高度,辊五与辊四的水平距离L1为300‑1000mm,竖直距离H2为300‑1000mm, 辊六位于辊五正上方;第四对辊和第五对辊均位于第三对辊右侧,且第五对辊位于第四对辊上方,其中,第四对辊由辊七和辊八构成,辊七与辊五同高,两者之间的距离L2为600‑1800mm,辊八较辊七高H3为100‑600mm,第五对辊由辊九和辊十构成,辊九位于辊七正上方H4为600‑1200mm,且辊十与辊九位于同一高度;第六对辊和第七对辊平行设置于第五对辊上方,第六对辊由辊十一和辊十二构成,辊十二位于辊九正上方H5为600‑1200mm,辊十一位于辊十二右上方倾斜角θ4为10‑80°方向,第七对辊由辊十三和辊十四构成,辊十四位于辊十二左侧,且在辊十正上方H6为600‑1200mm,辊十三与辊十一同高。...

【技术特征摘要】
1. 低干热型七对辊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纺丝组件、设置于纺丝组件下方 的七对辊体,所述的七对辊体中,每对辊体均由两个中心距相同的辊构成,该中心距为 40-100mm,距离纺丝组件最近的为第一对辊,第一对辊由辊一和辊二构成,辊一位于辊二 右下方倾斜角 9:为10-80°方向;第二对辊位于第一对辊下方,由辊三和辊四构成,辊三 位于辊一左下方倾斜角92为1〇-80°方向,两者之间的坚直距离氏为300-800!11111,辊四 位于辊三右上方倾斜角9 3为10-80°方向;第三对辊位于第一对辊和第二对辊的右侧, 由辊五和辊六构成,辊五高出辊三,且不高于辊四所在高度,辊五与辊四的水平距离Q为 300-1000mm,坚直距离H 2为300-1000mm,辊六位于辊五正上方;第四对辊和第五对辊均位 于第三对辊右侧,且第五对辊位于第四对辊上方,其中,第四对辊由辊七和辊八构成,辊七 与辊五同高,两者之间的距离L 2为600-1800mm,辊八较辊七高H3为100-600mm,第五对辊由 辊九和辊十构成,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雄金革石教学张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