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6567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4 0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应用于预应力锚杆组件或其他结构连接的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它包括螺杆和螺母,螺杆和螺母上的连续螺纹牙型角相等,两者在配合时是面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了圆弧螺纹,一方面有效地减小了因应力集中而出现微裂纹的概率;另一方面,内外螺纹采用面配合,在设备运作而受力时,两者的配合会越来越紧密,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松动的发生;此外,螺母的内螺纹可采用丝锥攻制成型,也可采用切削成型;螺杆外螺纹采用滚轧成型的冷加工工艺,无需切削,节省材料,生产效率高,有效避免低应力脆断现象;螺母和螺杆的成本低,生产效率高,适合批量生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应用于预应力锚杆组件或其他结构的连接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常见的螺纹有三角形螺纹、梯形螺纹、矩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而在国内预应力基础市场上,作为锚杆使用的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筋表面的螺纹是常规的梯形螺纹,且螺纹不连续,该螺纹是在热轧时钢筋表面直接形成的。上述几种螺纹都有不足之处,即具有一定的应力集中区域,若采用轧有这些螺纹的钢筋作为锚杆,则在长期高频振动载荷下,这类锚杆都有断裂的风险。 申请号为200910192231.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圆弧螺纹牙型,采用滚轧工艺或切削工艺成型螺纹,但是该专利仅适用于薄壁金属管的密封连接,而不适用于预应力锚杆组件产品的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它包括螺杆和螺母,螺杆和螺母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内外螺纹;内外螺纹为面接触的连续螺纹。 所述的螺杆上的连续圆弧螺纹是外螺纹,由上牙顶圆弧、直线段和下牙底圆弧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的螺母上的连续圆弧螺纹是内螺纹,由上半圆弧、切向直线段和牙顶依次相连组成。 所述的直线段分别与上牙顶圆弧、下牙底圆弧相切,上牙顶圆弧半径和下牙底圆弧半径相等;所述的切向直线段与上半圆弧相切,所述的牙顶为平面。 所述螺杆外螺纹与螺母内螺纹的牙型角一致。 螺杆的外螺纹可采用滚轧成型,也可采用切削成型;螺母的内螺纹可采用丝锥攻制成型,也可采用切削成型。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积极进步性在于:采用连续圆弧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为面接触,受力均匀,可以有效地减小因应力集中而出现微裂纹的概率;此外,内螺纹与外螺的配合会随设备的运转而越来越紧密,可有效地避免松动的发生。另外,螺母内螺纹采用丝锥攻制成型工艺;螺杆外螺纹采用滚轧成型的冷加工工艺,无需切削,节省材料,生产效率高,避免了低应力脆断现象;螺母和螺杆的生产效率高,成本低,适合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圆弧螺纹连接的原理图。 图2为螺杆圆弧螺纹的牙型图。 图3为螺母圆弧螺纹的牙型图。 附图标记:螺杆1、螺母2、上牙顶圆弧3、直线段4、下牙底圆弧5、上半圆弧6、切向直线段7、牙顶8。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螺杆I和螺母2,螺杆I和螺母2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内外螺纹;内外螺纹为面接触的连续螺纹。 由图2和图3可见,所述的螺杆I上的连续圆弧螺纹是外螺纹,由上牙顶圆弧3、直线段4和下牙底圆弧5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的螺母2上的连续圆弧螺纹是内螺纹,由上半圆弧6、切向直线段7和牙顶8依次相连组成。 所述的直线段4分别与上牙顶圆弧3、下牙底圆弧5相切,上牙顶圆弧3半径R和下牙底圆弧5半径R相等;所述的切向直线段7与上半圆弧6相切,所述的牙顶8为平面。 所述螺杆I外螺纹与螺母2内螺纹的牙型角一致。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时为面配八口 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它包括螺杆(1)和螺母(2),螺杆(1)和螺母(2)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内外螺纹;其特征在于:内外螺纹为面接触的连续螺纹;所述的螺杆(1)上的连续圆弧螺纹是外螺纹,由上牙顶圆弧(3)、直线段(4)和下牙底圆弧(5)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的螺母(2)上的连续圆弧螺纹是内螺纹,由上半圆弧(6)、切向直线段(7)和牙顶(8)依次相连组成;所述的直线段(4)分别与上牙顶圆弧(3)、下牙底圆弧(5)相切,上牙顶圆弧(3)半径R和下牙底圆弧(5)半径R相等;所述的切向直线段(7)与上半圆弧(6)相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弧螺纹连接机构,它包括螺杆(I)和螺母(2),螺杆(I)和螺母(2)上设有相互配合的内外螺纹;其特征在于:内外螺纹为面接触的连续螺纹;所述的螺杆(I)上的连续圆弧螺纹是外螺纹,由上牙顶圆弧(3)、直线段(4)和下牙底圆弧(5)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的螺母(2)上的连续圆弧螺纹是内螺纹,由上半圆弧¢)、切向直线段(7)和牙顶(8)依次相连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中桂谢超都军民宋涛张永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