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75007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公共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交叉绝缘设置,且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其中,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用于在显示阶段加载公共电极信号,及在触控阶段加载触控信号;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内的相邻所述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的间隙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公共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交叉绝缘设置,且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其中,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用于在显示阶段加载公共电极信号,及在触控阶段加载触控信号;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内的相邻所述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的间隙处。【专利说明】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面板已广泛用于电视机、手机、便携终端及其它显示装置中,其中将触控电极内嵌于显示屏内部的嵌入式(In-cell)方案,既可以减薄模组整体的厚度,又可以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受到各大厂商的重视。 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2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A-A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该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和与阵列基板10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20,其中彩膜基板20上设置有多个触控感应电极21,阵列基板10上设置有由交叉绝缘设置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2和多个公共电极13组成的公共电极层11。从图1中的平面图可以看到,每个触控驱动电极12由通过沿第一方向X(即阵列基板上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触控驱动信号线14电连接的多个触控驱动电极TX构成,各公共电极13为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即阵列基板上栅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且位于相邻两个触控驱动电极TX之间,多个触控感应电极21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与黑矩阵(未示出)的位置相对应,以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触控驱动电极触控驱动电极触控驱动电极在显示阶段,向公共电极13和触控驱动电极12同时加载公共电极信号,在触控阶段,则向公共电极13加载公共电极信号同时向触控驱动电极12加载触控扫描信号。 然而,这样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互容较小,触控灵敏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触控显示面板触控灵敏度低、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为此目的,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公共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交叉绝缘设置,且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其中,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用于在显示阶段加载公共电极信号,及在触控阶段加载触控信号;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内的相邻所述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的间隙处。 优选地,所述间隙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上的黑矩阵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沿第一方向,多个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通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触控驱动信号线电连接。 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并排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的形状、尺寸相同。 优选地,各个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的长度或宽度为4_至6_。 优选地,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为4 μ m至8 μ m,所述间距与所述彩膜基板的黑矩阵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并排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对齐,并且每个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的形状、尺寸相同。 优选地,各个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的长度或宽度为4mm至6mm。 优选地,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间距为4 μ m至8 μ m,所述间距与所述彩膜基板的黑矩阵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同一行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通过至少一根触控驱动信号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触控驱动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同层制作。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应电极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阵列基板上的数据线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方向与阵列基板上的栅线的延伸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电极保护层与所述阵列基板的像素电极层同层制作,且与像素不连接。 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通过采用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增大了触控感应电极与触控驱动电极之间的互容,从而提高了触控灵敏度,给用户提供了良好的触控体验。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A-A的截面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沿图3中的线B-B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4示出了沿图3中的线B-B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0,阵列基板10包括公共电极层11,公共电极层1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驱动电极12a和多个第二触控驱动电极12b,第一触控驱动电极12a与第二触控驱动电极12b交叉绝缘设置,且第二触控驱动电极12b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触控子电极。该第二触控子电极的形状和尺寸相同。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感应电极21,触控感应电极21在阵列基板10上的投影位于第二触控驱动电极12b内的相邻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的间隙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与现有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现有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也作为了触控驱动电极,在显示阶段时,向第一触控驱动电极12a和第二触控驱动电极12b加载公共电极信号以实现显示功能,在触控阶段时,则向第一触控驱动电极12a和第二触控驱动电极12b加载触控信号以实现触控功能。由于这种设置增大了触控驱动电极的面积,并使得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感应电极之间的距离更近,从而提高了边缘互电容,提升了触控灵敏度。图4仅出于示例的目的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触控感应电极不一定设置在彩膜基板上,也可以将其设置在阵列基板上,只要不与触控驱动电极接触即可。 为了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公共电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交叉绝缘设置,且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用于在显示阶段加载公共电极信号,及在触控阶段加载触控信号;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触控驱动电极内的相邻所述第二触控驱动子电极的间隙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英明董学王海生丁小梁杨盛际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