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72719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触控面板包括盖板、基板、第一导电层及一框体。第一导电层是设置于该基板之朝向该盖板的表面上或背向该盖板的表面上。其中,至少一框体是设置在该盖板与该基板的边缘,亚于该框体上涂布粘结剂,藉此固定该盖板与该基板,使该触控面板之内部之厚度均匀,并降低触控面板之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触控
,提供了一触控面板包括盖板、基板、第一导电层及一框体。第一导电层是设置于该基板之朝向该盖板的表面上或背向该盖板的表面上。其中,至少一框体是设置在该盖板与该基板的边缘,亚于该框体上涂布粘结剂,藉此固定该盖板与该基板,使该触控面板之内部之厚度均匀,并降低触控面板之成本。【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本技术涉及触控
,特别是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消费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相机、电子书、MP3播放器等携带式电子产品,或是应用于操作控制设备的显示屏幕。因此,于先前技术中已经发展出多种触控面板之结构,例如GFF(Glass-Film-Film)、GlF(Glass-Film)、GG(Glass-Glass)等等。基本上每一种触控面板皆利用盖板、导电层与基板等材料所组装制成。然而不论是何种触控面板之结构,于先前技术中各个材料之间是利用固态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OCA)或是液态光学胶(Liquid Optical Clear Adhesive, LOCA)整面进行贴合。但不论是固态光学胶或是液态光学胶的价格都较为昂贵。另外,固态光学胶在贴合的过程中容易于各层的间隔之间产生气泡,所以需要成本昂贵的脱泡机进行脱除气泡之流程,以去除多余产生的气泡。而液态光学胶容易造成胶层不均匀或需要再利用其他设备进行印刷,这些额外的制程都会造成成本的增加。 因此,有必要创作出一种触控面板,以解决先前技术之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可将框体结合框胶取代光学胶,以降低触控面板之成本。 —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盖板;一基板;一第一导电层,是设置于该基板之朝向该盖板的表面上或背向该盖板的表面上;以及至少一框体,是设置在该盖板与该基板的周边,其中于该框体上设置粘结剂,藉此固定该盖板与该基板。 进一步的,该第一导电层设置于该基板之朝向该盖板之表面上,并与该盖板直接接触。 进一步的,该第一导电层包括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之复数之第一轴向电极。 进一步的,该触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导电层,是设置于该盖板之朝向该基板之表面上,该第二导电层包括沿着一第二方向延伸之复数之第二轴向电极,其中该第一方向及该第二方向是彼此垂直;及一光学薄膜,是设置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第二导电层之间且直接接触于该第一导电层及该该第一导电层,并电性隔绝该第一导电层及该第二导电层。该光学薄膜之厚度为50至200 μ m之间。 进一步的,其中该第一导电层包括:复数之第一轴向电极群组,其中任一第一轴向电极群组包括复数之第一轴向导电单元及复数沿第一方向延伸之第一电接线,每两相邻的第一轴向导电单元由任一第一电接线电性连接,且不同之该复数之第一电接线之表面是分别设置复数之绝缘块;以及复数之第二轴向电极群组,其中任一第二轴向电极群组包括复数之第二轴向导电单元及复数沿第二方向延伸之第二电接线,每两相邻的第二轴向导电单元由任一第二电接线电性连接,且该复数之第二电接线是分别横跨过对应之该复数之绝缘块之表面,并与该复数之第一电接线彼此电性隔绝,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第二方向。 进一步的,该框体的剖面结构形状为U字形,该框体卡住该盖板与该基板,且至少于该框体与该盖板及该基板接触的位置设置粘结剂。 进一步的,该框体的剖面结构形状为L字形,该框体设置于该盖板之朝向该基板的表面上,且至少于该框体与该盖板及该基板接触的位置设置粘结剂。 进一步的,该框体的剖面结构形状为阶梯状,该框体设置于该盖板之朝向该基板的表面上,且至少于该宽体与该盖板、该光学薄膜级该基板接触的位置设置粘结剂。 进一步的,该触控面板更包括一装饰薄膜,是设置于该盖板之背向该基板的表面,其中该装饰薄膜具有至少一遮蔽区域,该遮蔽区域至少对应于该边框设置。 进一步的,该触控面板更包括一载板、一设置于该载板上的一导电屏蔽层及一光学薄膜,皆是设置于该基板之与该盖板相反的一表面上,该载板是设置于该基板之与该盖板相反的一表面,该导电屏蔽层是设置于该基板与该载板板之间,该光学薄膜位于该第一导电层与该导电屏蔽层之间并直接接触该第一导电层与该导电屏蔽层,且藉该框体固定该载板、该基板、该光学薄膜与该盖板。该光学薄膜之厚度为小于200 μ m之间。 进一步的,该光学薄膜是为一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膜、一聚乙烯膜、一聚碳酸酯膜、、一三醋酸纤维膜、一聚环烃膜或一聚苯乙烯膜。 由于本技术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故依法申请新型专利。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一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2A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一导电层上之电极之第一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2B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一导电层上之电极之第二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二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3A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二导电层上之电极之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三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四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五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六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七实施方式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技术之【具体实施方式】,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说明书中所称的方位「上」及「下」,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是,对于本说明书的图式而言,触控面板的上方较接近使用者,而下方则较远离使用者。 以下请先一并参考图1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一实施方式之示意图。于本技术之第一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1a可包括盖板21、基板22及第一导电层31。盖板21是作为触控面板1a之外层结构,用以保护其下的基板22及第一导电层31结构,基板22则用以设置第一导电层31。且本技术之任一实施方式中,盖板21及基板22可为具透明材料之硬质基板或可挠式基板,可利用一玻璃材质或一塑料材质所制成,例如其材料可为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聚醚砜(PES)、聚丙烯酸酯(PAR)、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苯硫醚(PPS)、聚烯丙基(polyallylate)、聚碳酸酯(PC)、玻璃或其类似物,且盖板21及基板22可为平面形状、曲面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但本技术并不限于此。 第一导电层31可设置于基板22的上表面221或下表面2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31是设置于基板22的上表面221上,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导电层31材料可包含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氧化招锌、氧化铟锌锡、氧化锌(zinc oxide)、氧化镉、氧化铪、氧化铟镓锌、氧化铟镓锌镁、氧化铟镓镁、氧化铟镓铝、奈米金属或石墨烯等。 就如同图2A所示,在此请同时参考图2A是本技术之触控面板之第一导电层上之电极之第一实施方式之不意图。于第一导电层31a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盖板;一基板;一第一导电层,是设置于该基板之朝向该盖板的表面上或背向该盖板的表面上;以及至少一框体,是设置在该盖板与该基板的周边,其中于该框体上设置粘结剂,藉此固定该盖板与该基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圣鋐刘昱廷李宪荣
申请(专利权)人:长鸿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