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6991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触控显示器,包含显示模块及触控模块。触控模块包含第一电极三层结构与透明覆盖基板,其中第一电极三层结构设于偏光片的顶面,且透明覆盖基板设于第一电极三层结构的顶面。其中第一电极三层结构包含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其中网格状电极层夹于下折射率匹配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触控显示器,包含显示模块及触控模块。触控模块包含第一电极三层结构与透明覆盖基板,其中第一电极三层结构设于偏光片的顶面,且透明覆盖基板设于第一电极三层结构的顶面。其中第一电极三层结构包含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其中网格状电极层夹于下折射率匹配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之间。【专利说明】触控显示器
本技术有关一种触控显示器,特别是有关一种具高光穿透度的触控显示器。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器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例如可携式及手持式电子装置。 电容式触控面板为一种常用的触控面板,其利用电容耦合效应以侦测触碰位置。当手指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相应位置的电容量会受到改变,因而得以侦测到触碰位置。 传统触控面板当中的电极层是蚀刻金属层以形成多个图样化(patterned)电极,例如菱形电极。然而,该些图样化电极通常会造成光学可视性(或视觉痕迹)现象,亦即,使用者会从触控显示器看到电极的图样。此外,图样化的电极也会影响光穿透度。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触控显示器,用以改善光学可视性现象,并提高光穿透度。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触控显示器,其使用网格状电极层,并配合折射率匹配层,可以有效降低光学可视性现象且能增进光穿透度。 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器,包含显示模块,其顶部包含有偏光片;及触控模块,设于显示模块的上方。触控模块包含第一电极三层结构与透明覆盖基板,其中第一电极三层结构设于偏光片的顶面,且透明覆盖基板设于第一电极三层结构的顶面。第一电极三层结构包含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其中网格状电极层夹于下折射率匹配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之间。 本技术的目的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第一电极三层结构的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彼此间不存在有其他中介层级。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网格状电极层包含网格状结构,其是由线状金属交织而成,而该线状金属所围出的网格中心为透空。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线状金属的材质包含银合金。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下折射率匹配层与该上折射率匹配层的折射率异于外部相邻层级的折射率,使得受到外部相邻层级偏射的光线得以借由该下折射率匹配层或该上折射率匹配层而让光线逆偏回法线方向,借以增进光穿透度。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上折射率匹配层与该下折射率匹配层包含氧化铟锡与金属的混和物。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触控模块更包含:第二电极三层结构,设于该第一电极三层结构与该透明覆盖基板之间;其中该第二电极三层结构包含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其中该网格状电极层夹于该下折射率匹配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之间。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第二电极三层结构的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彼此间不存在有其他中介层级。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触控模块更包含:光学胶层,用以将该第二电极三层结构与该第一电极三层结构予以接合。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触控模块更包含:第三电极三层结构,设于该偏光片与彩色滤光片之间,其中该彩色滤光片设于该显示模块内;其中该第三电极三层结构包含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其中该网格状电极层夹于该下折射率匹配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之间。 前述的触控显示器,其中该第一电极三层结构的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彼此间不存在有其他中介层级。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触控显示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触控显示器,使用网格状电极层,并配合折射率匹配层,可以有效降低光学可视性现象且能增进光穿透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 图2显示网格状电极层的局部上视图。 图3A、图3B与图3C显示网格状电极层的网格结构。 图4显示光线通过下折射率匹配层的路径。 图5显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 图6显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的剖面图。 【主要原件符号说明】 100:触控显示器500:触控显示器 600:触控显示器101:显示模块 11:薄膜晶体管(TFT)12:液晶层(LC) 13:彩色滤光片(CF)14:偏光片(POL) 102:触控模块21:第一电极三层结构 211:网格状电极层2111:电极 2112:电极的局部放大图2113:线状金属 2114:网格的局部放大图212:下折射率匹配层(M) 213:上折射率匹配层(頂)22:透明覆盖基板 23:第二电极三层结构231:网格状电极层 232:下折射率匹配层233:上折射率匹配层 24:光学胶层(OCA)25:第三电极三层结构 251:网格状电极层252:下折射率匹配层 253:上折射率匹配层a:光线 b:光线c:光线 w:宽度d:内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触控显示器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显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100的剖面图。为便于了解本技术的技术特征,仅显示与本实施例相关的层级。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100包含显示模块101与触控模块102,其中触控模块102设于显示模块101的上方。在本说明书中,方向“上”是指向显示表面或触控表面。说明书中的“上”与“下”仅用以说明组件的相对关系,其与制造过程的顺序无关。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01由下而上依次包含薄膜晶体管(TFT)ll、液晶层(LC) 12、彩色滤光片(CF) 13及偏光片(POL) 14。上述显示模块101的各个组成组件可使用传统的技术来实施,因此,其细节予以省略。 根据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于显不模块101的偏光片14的顶面设有第一电极三层结构21,其包含网格状(mesh)电极层211,夹于下折射率匹配(refractive indexmatching, IM)层212与上折射率匹配层213之间。换句话说,第一电极三层结构21由下而上依次包含下折射率匹配层212、网格状电极层211与上折射率匹配层2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三层结构21的各个组成层级之间不存在有其他中介层级或组件。此外,本实施例的触控模块102除了第一电极三层结构21外,还包含透明覆盖基板22,设于第一电极三层结构21的顶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三层结构21与偏光片14之间,除了光学胶层(OCA)(未显示),不存在有其他中介层级或组件。第一电极三层结构21与透明覆盖基板22之间,除了光学胶层(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显示模块,其顶部包含有偏光片;及 触控模块,设于该显示模块的上方,该触控模块包含第一电极三层结构与透明覆盖基板,其中该第一电极三层结构设于该偏光片的顶面,且该透明覆盖基板设于该第一电极三层结构的顶面; 其中该第一电极三层结构包含下折射率匹配层、网格状电极层与上折射率匹配层,其中该网格状电极层夹于该下折射率匹配层与该上折射率匹配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麒安池茗权
申请(专利权)人: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