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2534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4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包括基座,电流变液容器和分别位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两侧的隔震装置;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隔震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设有一沿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所述轴一端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顶部并与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传感器,电路板,电源和压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把旋转剪切式的控制力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转化为平动控制力,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范围和变形范围,并且所需电流和电压较小,安全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包括基座,电流变液容器和分别位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两侧的隔震装置;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隔震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设有一沿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所述轴一端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顶部并与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传感器,电路板,电源和压板。本专利技术可以把旋转剪切式的控制力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转化为平动控制力,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范围和变形范围,并且所需电流和电压较小,安全稳定。【专利说明】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加工、建筑结构、桥梁、汽车等的减振控制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流变阻尼器多采用活塞式,通过调节装置的电压,改变阻尼器的控制力,电流变液在通常条件下是一种悬浮液,它在电场的作用下可发生液体一固体的转变,当外加电场强度大大低于临界值时,电流变液呈液态;当电场强度大大高于这个临界值时,电流变液就变成固态,在临界值附近,电流变液呈固液混合状态,电流变液的粘滞性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变大。电流变阻尼器单独作为减振控制装置时,需要将装置尺寸放大,以满足控制力的需求,此时所需电流、电压较大,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并且电流变阻尼器一般为固定旋转式,因此适用的减振结构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提出的现有技术存在电流、电压较大,存在安全隐患并且适用的减振结构范围较小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包括基座,电流变液容器和分别位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两侧的隔震装置; 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隔震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设有一沿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所述轴一端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顶部并与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轴的位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的一段固定连接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钢板层一,所述钢板层一的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轴的轴线,两个所述钢板层一之间还设有与所述钢板层一平行的钢板层二,所述钢板层二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填充有电流变液; 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传感器,电路板,压板和用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钢板层一和钢板层二之间产生电场的电源,所述电路板和电源电连接,所述压板与所述隔震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压板上设有与所述齿轮相配合的齿槽,所述齿槽沿直线排列; 工作状态下,当所述压板震动时,引起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带动所述轴旋转,所述钢板层一随所述轴旋转,所述传感器感知所述齿轮的转速,并将所述齿轮转速的信号传递给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通过分析控制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控制所述钢板一与所述钢板二之间的电场强度,引起所述电流变液的粘度变化,阻止所述钢板一旋转,所述隔震装置支撑所述压板与所述基座的同时参与减震作用,通过电压控制所述电流变液的粘度,实现有针对性的减振控制。并且所述钢板层一和所述钢板层二的数量可以根据减振需求确定。多个所述钢板层一和多所述钢板层二与所述电流变液直接接触,提高了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阻尼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隔震装置包括多个钢板层三和多个橡胶层,所述钢板层三和所述橡胶层交替叠合。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呈圆柱型结构,所述钢板层一和所述钢板层二均呈圆盘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和所述传感器上均设有用于所述轴穿过的孔,所述电源通过橡胶包覆层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顶部外壳固定连接,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电源与所述齿轮之间并与所述电源固定连接,所述电路板套接在所述传感器上并与所述电源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隔震装置的外壳和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侧壁均设有所述橡胶包覆层,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通过所述橡胶包覆层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钢板层三与橡胶层交替叠合的隔振装置和电流变液阻尼复合的减震控制方式,在提高减震装置竖向支撑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其能量耗散能力。 2、由于采用多层钢板一和多层钢板二,多个钢板层一和多个钢板层二与所述电流变液接触面积非常大,阻尼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在相同耗能能力的基础上降低装置尺寸和钢板层一与钢板层二之间的电场强度,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3、本专利技术可以把旋转剪切式的控制力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转化为平动控制力,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范围和变形范围。 4、由于电流变液对电场的敏感性非常高,响应速度非常快,可以实时控制压板的振动。 基于上述理由本专利技术可在减振控制等领域广泛推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向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压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传感器,电路板,电源,钢板层一,钢板层二之间的电路示意图。 其中,1、基座,2、轴,3、齿轮,4、钢板层一,5、钢板层三,6、电流变液,7、传感器,8、电源,9、电路板,10、钢板层三,11、橡胶层,12、橡胶包覆层,13、压板,14、齿槽,15、绝缘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包括基座1,电流变液容器和分别位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两侧的隔震装置,所述基座I为一钢板结构; 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通过橡胶包覆层12与所述基座I固定连接,所述隔震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基座I固定连接; 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呈圆柱型结构,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设有一沿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2,所述轴2 —端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活动连接并绝缘,即所述轴2可绕经过所述轴2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连接处的所述轴2的轴线旋转,所述轴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顶部并与一齿轮3固定连接,所述轴2的顶端设有绝缘套15,使轴2与齿轮3、压板13、传感器7、电源8和电流变液容器绝缘,所述轴2的位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的一段固定连接有九个相互平行的钢板层一 4,所述钢板层一 4的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轴2的轴线,两个所述钢板层一 4之间还设有与所述钢板层一 4平行的钢板层二 5,所述钢板层一 4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内壁顶部之间设有与所述钢板层一 4平行的钢板层二 5,所述钢板层一 4和所述钢板层二 5均呈圆盘状结构;所述钢板层二 5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钢板层二 5与所述轴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钢板层一 4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填充有电流变液6 ; 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传感器7,电路板9,压板13和用于所述轴2和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钢板层一 4和钢板层二 5之间产生电场的电源8,所述电源8的正极与所述轴2连接,所述电源8的负极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外壳连接,所述传感器7与所述电路板9和电源8连接,所述压板13与所述隔震装置的上端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滞变模型的复合叠层电流变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电流变液容器和分别位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两侧的隔震装置;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隔震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设有一沿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所述轴一端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顶部并与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轴的位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的一段固定连接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钢板层一,所述钢板层一的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轴的轴线,两个所述钢板层一之间还设有与所述钢板层一平行的钢板层二,所述钢板层二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填充有电流变液;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传感器,电路板,压板和用于所述电流变液容器内钢板层一和钢板层二之间产生电场的电源,所述电路板和电源连接,所述压板与所述隔震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压板上设有与所述齿轮相配合的齿槽,所述齿槽沿直线排列;工作状态下,当所述压板震动时,引起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带动所述轴旋转,所述钢板层一随所述轴旋转,所述传感器感知所述齿轮的转速,并将所述齿轮转速的信号传递给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通过分析控制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控制所述钢板一与所述钢板二之间的电场强度,引起所述电流变液的粘度变化,阻止所述钢板一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飏吴庆金应续华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