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挠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83227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挠性盘,解决传统挠性盘的制造工艺复杂,使得成本较高,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裂开,并且变速器与发动机距离较近,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其中所述挠性盘包括:具有两个圆环面的圆形托盘,位于托盘中心的两个圆形垫片以及位于托盘边缘与起动机齿圈相啮合的圆形齿圈;两个圆形垫片包括设置于托盘接触发动机曲轴的第一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一垫片以及设置于托盘的第二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二垫片;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上均具有多个将挠性盘固定在发动机曲轴上的第一安装孔,且第一安装孔贯通第一垫片、托盘和第二垫片;托盘靠近齿圈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每个凸起上具有一个将挠性盘固定于变速器侧的液力变矩器上的第二安装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挠性盘,解决传统挠性盘的制造工艺复杂,使得成本较高,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裂开,并且变速器与发动机距离较近,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其中所述挠性盘包括:具有两个圆环面的圆形托盘,位于托盘中心的两个圆形垫片以及位于托盘边缘与起动机齿圈相啮合的圆形齿圈;两个圆形垫片包括设置于托盘接触发动机曲轴的第一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一垫片以及设置于托盘的第二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二垫片;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上均具有多个将挠性盘固定在发动机曲轴上的第一安装孔,且第一安装孔贯通第一垫片、托盘和第二垫片;托盘靠近齿圈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每个凸起上具有一个将挠性盘固定于变速器侧的液力变矩器上的第二安装孔。【专利说明】一种挠性盘
本技术涉及汽车传动部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挠性盘。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根据市场需要现在很多汽车都开始采用自动变速箱,由于自动变速箱没有离合装置,因此挠性盘需要与自动变速箱的连接。 挠性盘是变速器与发动机的连接件,目前自动挡汽车使用的旋压技术的挠性飞轮,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制造投入大,成本较高,拥有旋压技术工艺的制造厂在国内比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挠性盘,解决传统挠性盘的制造工艺复杂,使得成本较高,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裂开,并且变速器与发动机距离较近,容易发生危险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挠性盘,其中,包括: 具有两个圆环面的圆形托盘,位于所述托盘中心的两个圆形垫片以及位于所述托盘边缘与起动机齿圈相啮合的圆形齿圈; 所述两个圆形垫片包括设置于所述托盘接触发动机曲轴的第一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一垫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托盘的第二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二垫片; 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上均具有多个将所述挠性盘固定在所述发动机曲轴上的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安装孔贯通所述第一垫片、所述托盘和所述第二垫片; 所述托盘靠近所述齿圈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每个凸起上具有一个将所述挠性盘固定于变速器侧的液力变矩器上的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孔的数目为八个,均匀分布于所述垫片的周缘上。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形状呈U型。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数目为六个。 进一步的,所述托盘上还具有多个减重孔,均匀分布于所述垫片的靠近所述凸起侧的外周缘。 进一步的,所述减重孔的孔型边角呈预设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减重孔为边角呈预设弧形的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减重孔的数目为六个。 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技术的方案中,通过多个垫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将托盘固定在发动机的曲轴上,并通过边缘设置的多个凸起将托盘设置于液力变速器上。多个垫片加强托盘的中心安装于发动机的曲轴上的强度,并通过凸起使安装托盘与液力变矩器之间留有安全距离,从而避免起动机齿轮与液力变矩器碰撞,而且制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在托盘中心设置有多个圆环形垫片,使得挠性盘安装于发动机的曲轴上的托盘中心更加坚硬厚实,加强了托盘安装的托盘中心的刚度。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正面视图; 图2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反面视图; 图3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左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右视图; 图5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俯视图; 图6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仰视图; 图7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立体图; 图8为本技术的挠性盘与发动机的配合图; 图9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应用示意图; 图10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示意主视图; 图11为本技术的挠性盘的示意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托盘,11_梯形凸台,12-凸起,121-第二安装孔,13-减重孔,14-平衡孔,15-定位孔,2-垫片,21-第一安装孔,3-齿圈,4-曲轴,5-变速器,6-液力变矩器,7-螺钉,80-挠性盘,a-变速箱侧,b-发动机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传统挠性盘的制造工艺复杂和成本较高,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裂开,同时也容易使得变速器与发动机距离较近,发生危险的问题,提供一种挠性盘,通过在托盘中心上增加圆环形垫片来增加托盘中央的强度,使得挠性盘安装于发动机的曲轴上的托盘中心更加坚硬厚实,同时通过在托盘靠近齿圈的周向上设置的多个凸起,来增加挠性盘与液力变矩器之间留有安全距离,避免了起动机齿轮与液力变矩器碰撞,同时制造工艺简单。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挠性盘80,包括: 具有两个圆环面的圆形托盘I,位于所述托盘I中心的两个圆形垫片2以及位于所述托盘I边缘与起动机齿圈3相啮合的圆形齿圈3,其中如图1和2所示,所述垫片2的中心的通孔与所述托盘I中心的通孔对应设置,可穿设起动机的曲轴4,通过所述通孔的设置使得所述垫片2和所述托盘I均呈圆环状,所述垫片2的直径小于所述托盘I的直径。 上述两个圆形垫片2不仅可以增强托盘I中心的强度,而且两个垫片2的数目也不是太多,不仅节约了材料,而且防止了过多的垫片2使得托盘I中心部分太过凸出,从而影响零件间的配合,提高了挠性盘80的实用性。 所述两个圆形垫片包括设置于所述托盘接触发动机曲轴的第一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一垫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托盘的第二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二垫片; 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上均具有多个将所述挠性盘80固定在所述发动机曲轴4上的第一安装孔21,且所述第一安装孔21贯通所述第一垫片、所述托盘I和所述第二垫片;所述多个第一安装孔21的数目可以是四个、六个或者八个,任何可以将挠性盘80固定在发动机曲轴4上的数目,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之间的多个平衡孔14,用于测量平衡时使用的平衡孔14,其中所述多个平衡孔14可以是一个一组,也可以是两个一组(如图1至图10所示); 所述托盘I上还设置有一在开始加工挠性盘80时使用的定位孔15 (如图1至图10所示); 所述托盘I靠近所述齿圈3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12,每个凸起12上具有一个将所述挠性盘80固定于变速器5侧的液力变矩器6上的第二安装孔121,其中所述凸起12是冲压技术成型。 所述多个凸起12是为了使安装挠性盘80与液力变矩器6之间留有安全距离,避免起动机齿轮与液力变矩器6碰撞,所述多个凸起12的数目可以是四个、六个或者八个,任何可以达到此效果的数目,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所述凸起12的形状可以是U型,也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矩形,任何可以达到避免起动机齿轮与液力变矩器6碰撞的形状,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优选为所述凸起12的形状呈U型。 通过在托盘I中央设置的多个圆环形垫片2,来增强第一安装孔21将托盘I固定在发动机曲轴4上的强度,并且通过在托盘I边缘靠近齿轮的位置设置多个凸起12,通过第二安装孔121将托盘I固定于变速器5侧的液力变矩器6上,使得安装挠性盘80与液力变矩器6之间存在安全距离,避免了起动机齿轮与液力变矩器6碰撞,同时增加的多个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挠性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两个圆环面的圆形托盘,位于所述托盘中心的两个圆形垫片以及位于所述托盘边缘与起动机齿圈相啮合的圆形齿圈;所述两个圆形垫片包括设置于所述托盘接触发动机曲轴的第一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一垫片以及设置于所述托盘的第二圆环面上的圆环形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上均具有多个将所述挠性盘固定在所述发动机曲轴上的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安装孔贯通所述第一垫片、所述托盘和所述第二垫片;所述托盘靠近所述齿圈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每个凸起上具有一个将所述挠性盘固定于变速器侧的液力变矩器上的第二安装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丽李亚鹏张晶涛孙红飞许伟峰宫雨贺燕铭马童立田安民李红强周启顺韩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