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属于电梯轿厢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包括轿厢体,在轿厢体其中一侧轿壁上设有轿厢门,其中所述轿厢体其余轿壁由间隔设置的内壁和外壁构成;在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组一一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和下行通风网板,在各上行通风网板背面对应设有上端开口的上行导风板,在各下行通风网板背面对应设有下端开口的下行导风板;所述外壁上分布有若干导风孔,在各导风孔外侧的外壁上对应设有双向导风板,双向导风板开口部的宽度a为0.5-1c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成本低且使用效果好的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用于电梯轿厢。(*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属于电梯轿厢
;其技术要点包括轿厢体,在轿厢体其中一侧轿壁上设有轿厢门,其中所述轿厢体其余轿壁由间隔设置的内壁和外壁构成;在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组一一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和下行通风网板,在各上行通风网板背面对应设有上端开口的上行导风板,在各下行通风网板背面对应设有下端开口的下行导风板;所述外壁上分布有若干导风孔,在各导风孔外侧的外壁上对应设有双向导风板,双向导风板开口部的宽度a为0.5-1cm;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成本低且使用效果好的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用于电梯轿厢。【专利说明】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轿厢结构,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梯轿厢,其通风系统通常由顶部和底部两侧的通风孔配合贯流风扇或空调等电气设备来增强通风效果,通风孔的面积由于位于两侧。因此,其对流效果并不太理想,当人多时,轿厢内空气就会变得非常闷,尤其会造成老人和小孩子的呼吸困难。并且,这种结构的轿厢通风系统,由于要配备贯流风扇或空调,结构较为复杂,维修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成本低且使用效果好的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包括轿厢体,在轿厢体其中一侧轿壁上设有轿厢门,其中所述轿厢体其余轿壁由间隔设置的内壁和外壁构成;在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组一一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和下行通风网板,在各上行通风网板背面对应设有上端开口的上行导风板,在各下行通风网板背面对应设有下端开口的下行导风板;所述外壁上分布有若干导风孔,在各导风孔外侧的外壁上对应设有双向导风板,双向导风板开口部的宽度a为0.5-lcm。 上述的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中,所述内壁上沿宽度方向设有两组相互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和下行通风网板,上行通风网板和下行通风网板均通过螺丝固定在内壁上,两组相互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和下行通风网板分别位于内壁的上、下部;所述上行导风板的长度与上行通风网板的长度相适应,所述下行导风板的长度与下行通风网板的长度相适应。 上述的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中,位于外壁上的各双向导风板沿水平方向间隔交错排列。 上述的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中,所述上行导风板和下行导风板的纵截面均为L形。 上述的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中,所述双向导风板的纵截面为V形,双向导风板的夹角顶端延伸入导风孔内。 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设置双层的轿壁结构,由外壁上的双向导风板将空气导入内、外壁的夹层中进行缓冲及分配,然后再通过内壁上的上行导风板与上行通风网板以及下行导风板与下行通风网板上配合实现将空气导入轿厢内,由于空气在内外壁的夹层中进行了缓冲,因此进入轿厢内时就会非常柔和。同时,通过设计双向导风板的合理开口宽度,使得进入轿厢体内的空气量适宜,在达到通风透气的同时,不会对乘客造成影响;并且,俣理的开口宽度,可以防止双向导风板与外部物件发生碰撞。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中:轿厢体1、内壁2、外壁3、导风孔3a、上行通风网板4、下行通风网板5、上行导风板6、下行导风板7、双向导风板8。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包括轿厢体I,在轿厢体I其中一侧轿壁上设有轿厢门。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在轿厢体I相对的两个轿壁上设置轿厢门。所述轿厢体I其余轿壁由间隔设置的内壁2和外壁3构成,内壁2和外壁3配合形成缓冲风道;在内壁2上设置有若干组一一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上的网孔大小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一般孔径为0.3-0.6cm,在各上行通风网板4背面对应设有上端开口的上行导风板6,在各下行通风网板5背面对应设有下端开口的下行导风板7,上行导风板6和下行导风板7外端与外壁3之间保持有适当的通风缝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行导风板6和下行导风板7的纵截面均为L形,这种结构,气流进入导风板后会有一定的缓冲效果,然后再柔和地直吹入轿厢体I中。当然,上、下行导风板6,7的截面,也可以为斜面结构,即导风板与内壁配合呈锐角形状,这种结构,则气流不通过缓冲就进入轿厢体I内,但因斜面的导向作用,气流不会直吹乘客,因此同样可以达到通风的效果且不影响乘客乘坐电梯;所述外壁3上分布有若干导风孔3a,在各导风孔3a外侧的外壁3上对应设有双向导风板8,双向导风板8开口部的宽度a为0.5-lcm,这样既可以保证进入缓冲风道的空气量合理、又可以防止第二双向导风板6外端延伸太长与外部物件发生摩擦碰撞,而宽度如果太小,则轿厢体I内的通风效果会受到影响,效果较差。所述双向导风板8的纵截面为V形,且双向导风板8的夹角顶端延伸入导风孔3a内,这样可以保证进入双向导风板8的空气均可以进入缓冲风道内。同时,为了保证电梯上下行时,轿厢体I内均有足够的空气流通,因此位于外壁3上的各第二双向导风板8沿水平方向间隔交错排列。 具体地,所述内壁2上沿宽度方向设有两组相互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均通过螺丝固定在内壁2上,两组相互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分别位于内壁的2上、下部;所述上行导风板6的长度与上行通风网板4的长度相适应,所述下行导风板7的长度与下行通风网板5的长度相适应。根据实际情况,上、下通风网板4,5的数量可以进行适当增加,其排列方式也可以相应变换,以能实现通风效果为目的。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技术,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技术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技术所揭示
技术实现思路
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特征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包括轿厢体(I),在轿厢体(I)其中一侧轿壁上设有轿厢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体(I)其余轿壁由间隔设置的内壁(2)和外壁(3)构成;在内壁(2)上设置有若干组一一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在各上行通风网板(4)背面对应设有上端开口的上行导风板¢),在各下行通风网板(5)背面对应设有下端开口的下行导风板(7);所述外壁(3)上分布有若干导风孔(3a),在各导风孔(3a)外侧的外壁(3)上对应设有双向导风板(8),双向导风板(8)开口部的宽度a为0.5-l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2)上沿宽度方向设有两组相互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均通过螺丝固定在内壁(2)上,两组相互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分别位于内壁的(2)上、下部;所述上行导风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通风电梯轿厢结构,包括轿厢体(1),在轿厢体(1)其中一侧轿壁上设有轿厢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体(1)其余轿壁由间隔设置的内壁(2)和外壁(3)构成;在内壁(2)上设置有若干组一一配合的上行通风网板(4)和下行通风网板(5),在各上行通风网板(4)背面对应设有上端开口的上行导风板(6),在各下行通风网板(5)背面对应设有下端开口的下行导风板(7);所述外壁(3)上分布有若干导风孔(3a),在各导风孔(3a)外侧的外壁(3)上对应设有双向导风板(8),双向导风板(8)开口部的宽度a为0.5‑1c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运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富康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