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容器。容器具有收容腔,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液气循环传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上端与散热器连接或连通,通孔下端与容器的收容腔连通。容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的位置高于容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结构通过液气循环传热部将散热器与容器、发热体分离,散热器不必直接安装于容器、发热体上,仅需将容器与发热体接触,散热器可根据需要安装于其他位置,从而解决发热体处安装位置小、不能及时有效散热的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对发热体进行散热的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对电子产品发热体进行散热的散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灯包括灯体、散热器和风扇。散热器安装于灯体上用于对灯体进行散热。风扇安装于散热器上用于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汽车灯在工作时,灯体上的灯珠工作产生热量,散热器对灯珠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风扇对散热器进行散热,以避免灯珠过热烧坏。然而,上述汽车灯包括灯体、散热器和风扇,部件较多,体积较大,而汽车灯的安装空间有限,尤其在汽车灯的功率较大时,其发热量更大,需要较大的散热器和风扇,这导致较大功率的汽车灯难以安装于有限的汽车灯空间内,不能解决散热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解决电子产品发热体安装位置空间小、不能及时有效散热的散热结构的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容器。容器具有收容腔,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液气循环传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上端与散热器连接或连通,通孔下端与容器的收容腔连通。容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的位置高于容器。优选地,所述散热器具有基部,基部上开设有液气循环传热腔,液气循环传热部与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优选地,所述散热器的基部向外凸伸有数个散热翅片。优选地,所述散热翅片具有液气循环散热通道,液气循环散热通道与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优选地,所述基部呈圆柱状,液气循环传热腔以基部的中心轴为轴设置。优选地,所述基部呈长方体状,所述散热翅片系从基部上方凸伸形成。优选地,所述容器呈长方体状。优选地,所述容器呈圆柱状。优选地,所述容器包括容器基部及与容器基部一端连通的安装部,该容器基部具有第一容器腔,该安装部具有与第一容器腔连通的第二容器腔,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内均有流态工质,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形成所述容器腔,所述安装部以体积计小于容器基部,所述第二容器腔小于所述第一容器腔的宽度,所述安装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内设有一导热管,该导热管的管孔形成所述第二容器腔,该导热管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本技术散热结构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散热结构包括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容器,液气循环传热部上端与散热器连接或连通,液气循环传热部下端与容器的收容腔连通,容器的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容器与发热体接触,发热体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容器上,容器的收容腔内的液态工质从容器上吸收热量,当液态工质吸收热量达到饱和蒸汽压时汽化,在汽化的过程中从容器上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带走,汽体沿着液气循环传热部向上流到散热器进行散热,汽体在散热器处冷却形成液体并回流至容器内。本技术散热结构通过液气循环传热部将散热器与容器、发热体分离,散热器不必直接安装于容器、发热体上,仅需将容器与发热体接触,散热器可根据需要安装于其他位置,从而解决发热体处安装位置小、不能及时有效散热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散热结构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散热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与图2,其揭示了本技术散热结构的实施例1,包括容器10、液气循环传热部20和散热器30。本实施例中,容器10大致呈圆柱状,具有收容腔11。收容腔11内充有液态工质。当然,容器1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柱状,还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形状,例如长方体状,椭圆体状等形状均可。液气循环传热部20具有通孔21。液气循环传热部20优选呈管状,最好能够弯曲(例如塑料材质的软管),这样方便连接散热器30并可将散热器30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散热器30主要起到散热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30具有圆柱状的基部31,基部31上开设有液气循环传热腔311,液气循环传热腔311以基部31的中心轴为轴设置,液气循环传热部20的通孔21与液气循环传热腔311连通。基部31优选向外凸伸有数个散热翅片32,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器30的散热效果。本技术散热结构在安装时,这里以汽车灯为例进行说明,容器10与需要散热的灯体(发热体)接触,以将发热体的热量传递至容器10上;液气循环传热部20的通孔21上端与散热器30连接或连通,通孔21下端与容器的收容腔11连通,同时将散热器30、液气循环传热部20的位置高于容器10,这样可以将液态工质汽化后沿液气循环传热部20上升至散热器30处散热冷却后回流至容器10的收容腔11内。本技术散热结构在工作时,这里以汽车灯为例进行说明,灯体的热量传递至容器10,容器10的收容腔11内的液态工质从容器上吸收热量,当液态工质吸收热量达到饱和蒸汽压时汽化,在汽化的过程中从容器上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带走,汽体沿着液气循环传热部20的通孔21向上流到散热器30进行散热,汽体在散热器30处散热冷却形成液体并回流至容器10的收容腔11内,此过程往复循环,达到散热的效果。本技术散热结构通过液气循环传热部20将散热器30与容器10、发热体分离,散热器30不必直接安装于容器10、发热体上,仅需将容器10与发热体接触,散热器30可根据需要安装于其他位置,从而解决发热体处安装位置小、不能及时有效散热的问题。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散热翅片具有液气循环散热通道,液气循环散热通道与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该结构能够使得液态工质汽化后能够流向液气循环散热通道,汽体与散热翅片完成热交换并冷却形成液体回流,这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所述散热器的基部呈长方体状,散热翅片系从基部上方凸伸形成,具体参见中国专利公告第CN201828175U公开的散热器,在应用时,需要将液气循环传热部的通孔上部与CN201828175U公开的散热器的容器腔连通。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所述容器包括容器基部及与容器基部一端连通的安装部,该容器基部具有第一容器腔,该安装部具有与第一容器腔连通的第二容器腔,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内均有流态工质,第二容器腔与第一容器腔形成所述容器腔,所述安装部以体积计小于容器基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散热器,所述容器具有收容腔,该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所述液气循环传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上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或连通,通孔下端与所述容器的收容腔连通,所述容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触,所述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的位置高于所述容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液气循环传热部和
散热器,所述容器具有收容腔,该收容腔内充有液态工质,所述液
气循环传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上端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或连通,通
孔下端与所述容器的收容腔连通,所述容器与需要散热的发热体接
触,所述散热器、液气循环传热部的位置高于所述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
具有基部,该基部上开设有液气循环传热腔,所述液气循环传热部
与该液气循环传热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
的基部向外凸伸有数个散热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
片具有液气循环散热通道,该液气循环散热通道与所述液气循环传
热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呈圆柱状,所述液气循环传热腔以所述基部的中心轴为轴
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基森,张霞,毛基春,
申请(专利权)人:毛基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