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29287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7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包括差壳及设置于所述差壳内的转动齿轮组,所述差壳包括差壳本体(8)及与所述差壳本体(8)固定连接的差壳盖(9),所述差壳本体(8)及所述差壳盖(9)沿轴线方向排列;所述转动齿轮组包括:行星齿轮(1),所述行星齿轮(1)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且沿所述差壳的周向均匀分布;行星轴总成,所述行星轴总成包括行星轮轴,所述行星轮轴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半轴齿轮(2),所述半轴齿轮(2)与所述行星齿轮(1)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差速器,有效提高了差壳强度,也便于安装转动齿轮组;并且,有效提高了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啮合后转动的稳定性,进而降低运转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包括差壳及设置于所述差壳内的转动齿轮组,所述差壳包括差壳本体(8)及与所述差壳本体(8)固定连接的差壳盖(9),所述差壳本体(8)及所述差壳盖(9)沿轴线方向排列;所述转动齿轮组包括:行星齿轮(1),所述行星齿轮(1)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且沿所述差壳的周向均匀分布;行星轴总成,所述行星轴总成包括行星轮轴,所述行星轮轴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半轴齿轮(2),所述半轴齿轮(2)与所述行星齿轮(1)啮合。本技术提供的差速器,有效提高了差壳强度,也便于安装转动齿轮组;并且,有效提高了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啮合后转动的稳定性,进而降低运转噪音。【专利说明】差速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差速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差速器壳体是整体式,其内设置有两个行星轮,行星轮通过差速器壳体(以下简称差壳)上设置的窗口安装于差壳内。 请参考图1-图4,图1为一种现有技术中的差壳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现有技术中的差壳的第~■结构不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差壳0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窗口 011,由于差壳01为整体式结构,差速器的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均需要通过窗口 011安装于差壳01内。窗口 011的尺寸较大,使得差壳01的强度不高;并且,与行星齿轮转动配合的行星轴仅可以固定在两个窗口 011之间的安装通孔012上,使得行星齿轮的数量为两个且间距较大,造成差速器在工作过程中的噪音较大。 因此,如何提高差壳强度,降低运转噪音,是本
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差速器,以提高差壳强度,降低运转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种差速器,包括差壳及设置于所述差壳内的转动齿轮组,所述差壳包括差壳本体及与所述差壳本体固定连接的差壳盖,所述差壳本体及所述差壳盖沿轴线方向排列; 所述转动齿轮组包括: 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且沿所述差壳的周向均匀分布; 行星轴总成,所述行星轴总成包括行星轮轴,所述行星轮轴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半轴齿轮,所述半轴齿轮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行星齿轮的数量为四个。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行星轴总成还包括支架,所述行星轮轴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所述行星轮轴包括一个第一行星轮轴及两个第二行星轮轴,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中间,两个所述第二行星轮轴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行星轮轴的两侧,所述第二行星轮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行星轮轴的轴线垂直。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行星轮轴上设置有油道扁位。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差壳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行星轮轴的固定通孔,所述行星轮轴的端部高于所述固定通孔的外表面; 所述差速器上套设于所述差壳外壁上的从动齿轮的内圈与所述行星轮轴的端部相抵。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差壳本体与所述差壳盖通过向所述差壳固定所述从动齿轮的螺栓固定。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差壳本体沿周向均布有多个进油孔。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差壳本体与所述差壳盖通过止口定位。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行星齿轮远离齿的一端套设有软氮化处理的球面垫片。 优选地,上述差速器中,所述半轴齿轮远离齿的一端套设有软氮化处理的半轴垫片。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差速器,将行星齿轮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以上,由于行星齿轮的数量增加,不方便将转动齿轮组安装于差壳内,进而通过将差壳设计为差壳本体与差壳盖配合的分体式结构,即避免了在差壳上设置过大的转动齿轮组安装开口,有效提高了差壳强度,也便于安装转动齿轮组。行星齿轮沿行星轮轴转动,进而带动半轴齿轮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行星齿轮的数量,有效提高了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啮合后转动的稳定性,进而降低运转噪音。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现有技术中的差壳的第一结构不意图; 图2为一种现有技术中的差壳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其中, 差壳一01,窗口一011,安装通孔一012 ;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图5中A-A剖切面的剖切示意图; 图7为沿图5中B-B剖切面的剖切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星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星轴总成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左视图; 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齿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行星齿轮一I,半轴齿轮一2,第一行星轮轴一3,第二行星轮轴一4,支架一5,球面塾片一6,半轴塾片一7,差壳本体一8,进油孔一81,差壳盖一9。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差速器,以提高差壳强度,降低运转噪音。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5、图6和图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沿图5中A-A剖切面的剖切示意图;图7为沿图5中B-B剖切面的剖切示意图。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包括差壳及设置于差壳内的转动齿轮组,差壳包括差壳本体8及与差壳本体8固定连接的差壳盖9,差壳本体8及差壳盖9沿轴线方向排列;转动齿轮组包括:行星齿轮1,行星齿轮I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且沿差壳的周向均匀分布;行星轴总成,行星轴总成包括支架5及设置于支架5上的行星轮轴,行星轮轴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半轴齿轮2,半轴齿轮2与行星齿轮I啮合。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将行星齿轮I的数量设置为三个以上,由于行星齿轮I的数量增加,不方便将转动齿轮组安装于差壳内,进而通过将差壳设计为差壳本体8与差壳盖9配合的分体式结构,即避免了在差壳上设置过大的转动齿轮组安装开口,有效提高了差壳强度,也便于安装转动齿轮组。行星齿轮I沿行星轮轴转动,进而带动半轴齿轮2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行星齿轮I的数量,有效提高了半轴齿轮2与行星齿轮I啮合后转动的稳定性,进而降低运转噪音。 优选地,行星齿轮I的数量为四个。 如图8和体9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差速器中,行星轴总成还包括支架5,行星轮轴设置于支架5上;行星轮轴包括一个第一行星轮轴3及两个第二行星轮轴4,支架5设置于第一行星轮轴3中间,两个第二行星轮轴4对称设置于第一行星轮轴3的两侧,第二行星轮轴4的轴线与第一行星轮轴3的轴线垂直。其中,第一行星轮轴3为长轮轴,第二行星轮轴4为短轮轴,通过支架5固定,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差速器,包括差壳及设置于所述差壳内的转动齿轮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壳包括差壳本体(8)及与所述差壳本体(8)固定连接的差壳盖(9),所述差壳本体(8)及所述差壳盖(9)沿轴线方向排列;所述转动齿轮组包括:行星齿轮(1),所述行星齿轮(1)的数量为三个以上且沿所述差壳的周向均匀分布;行星轴总成,所述行星轴总成包括行星轮轴,所述行星轮轴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半轴齿轮(2),所述半轴齿轮(2)与所述行星齿轮(1)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南江滕杰成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