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压车轮超强冷却模具,顶模采用分体式,边缘部分采用铜或铜合金,边模采用分体式,在与顶模连接部位采用铜或铜合金,边模采用分体式,与车轮毛坯外轮缘部位对应的位置采用铜或铜合金。所述分体式顶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所述分体式边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所述分体式底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4mm-8mm、壁厚0.5mm-2mm,铜管间距2mm-8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3mm-2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压车轮超强冷却模具,顶模采用分体式,边缘部分采用铜或铜合金,边模采用分体式,在与顶模连接部位采用铜或铜合金,边模采用分体式,与车轮毛坯外轮缘部位对应的位置采用铜或铜合金。所述分体式顶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所述分体式边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所述分体式底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4mm-8mm、壁厚0.5mm-2mm,铜管间距2mm-8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3mm-20mm。【专利说明】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型模具。具体地说涉及旋压车轮模具。
技术介绍
轿车车轮的承载约为500kg,卡车车轮是它的10倍。因此,卡车车轮的机械性能要求更高、更苛刻,目前市场上多为钢质卡车车轮。钢车轮存在能耗高、散热慢、易开裂等问题。现有技术中,6061铝合金采用锻造工艺可代替钢成为卡车车轮材料,但是锻造铝合金车轮制造设备投资大、材料利用率低。如若能够采用铸造的方法生产出满足各项性能要求的卡车车轮,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顶模采用分体式,边缘部分采用铜或铜合金,边模采用分体式,在与顶模连接部位采用铜或铜合金,边模采用分体式,与车轮毛坯外轮缘部位对应的位置采用铜或铜合金。所述分体式顶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所述分体式边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所述分体式底模,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 顶模法兰2与底模法兰6选用H13钢,分别与顶模主体1、底模主体5用螺钉进行紧固。边模框架4选用35CrMo钢,与边模主体3分别在轴向、径向用螺钉进行紧固。用直通接头11或端直通接头10连接冷却管道。 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4mm-8mm、壁厚0.铜管间距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3臟_20臟。 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I)在卡车车轮上,对机械性能要求较高的部位,选用高导热的材料(铜及铜合金或铝及铝合金)制作模具,而在浇道和浇口位置选用常规的模具钢材料,以保证补缩。(2)在由高导热材料制成的模具内,预埋密排铜管,即增大冷却能力,又降低模具成本。(3)密排铜管,可根据冷却的需要,调整其与型壁的距离及疏密程度,以达到顺序凝固的目的。(4)根据管路阻力的大小与设备水压的大小,可将密排铜管分成若干组;同时,又可实现分段分时供水,进一步强化顺序凝固。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I) 一个毛坯重50kg的22英寸卡车车轮,其生产周期可达到100至130s ;与普通模具相比,生产效率可提高2至3倍。(2)铸件可获得非常细小的微观组织,根据模拟分析的结果,其各个部位的二次枝晶间距分别可达到——轮辋15 μ m,轮辐28 μ m,轮心35 μ m,比普通模具生产的铸件二次枝晶间距细小了 I至2倍。因此,应用此模具生产的铸件,将可获得更加优越的机械性能。(3)高导热材料制作的模具,由于其导热系数大,弹性模量小,工作时,模具热应力大大降低,因而模具寿命将大大延长。(4)由于埋管铸造成形省去了模具水道的加工与焊接,降低了模具的加工成本,且降低了水道出现裂纹及漏水现象的可能性。(5)全水冷不仅减少了生产中的噪音,改善生产环境,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专利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I一顶模,2—顶模法兰,3—边模,4一边模框架,5—底模,6—底模法兰,7—顶模铜管组,8—边模铜管组,9一底模铜管组,10-端直通接头,11-直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顶模I采用分体式,边缘部分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边模3采用分体式,在与顶模连接部位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底模5采用分体式,与车轮毛坯外轮缘部位对应的位置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所述分体式顶模1,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7,所述分体式边模3,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8,所述分体式底模5,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9。 顶模法兰2与底模法兰6选用H13钢,分别与顶模1、底模5用螺钉进行紧固。边模框架4选用35CrMo钢,与边模3分别在轴向、径向用螺钉进行紧固。用直通接头11或端直通接头10连接冷却管道。 实施例1:所述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4mm、壁厚0.5mm,铜管间距2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3謹。 实施例2:所述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6mm、壁厚1.5mm,铜管间距4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ICtam。 实施例3:所述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8mm、壁厚2mm,铜管间距8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20謹。 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限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和具体实施方法所述的内容,根据本
技术实现思路
启发而获得的其他设计方式,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其特征在于:顶模(I)采用分体式,边缘部分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边模(3)采用分体式,在与顶模连接部位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底模(5)采用分体式,与车轮毛坯外轮缘部位对应的位置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所述分体式顶模(1),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7),所述分体式边模(3),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8),所述分体式底模(5 ),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9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其特征在于:顶模法兰(2)与底模法兰(6 )选用H13钢,边模框架4选用35CrMo钢,用直通接头(11)或端直通接头(10 )连接冷却管道。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其特征在于: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4mm-8mm、壁厚0.5mm-2mm,铜管间距2mm-8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3mm-20mm。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4mm、壁厚0.5mm,铜管间距2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3mm。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6mm、壁厚1.5mm,铜管间距4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10mm。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组中铜管的内径8mm、壁厚2mm,铜管间距8mm,铜管与型壁的间距为20mm。【文档编号】B22C9/28GK104128570SQ201410332965【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4日 【专利技术者】阿拉腾, 朱霖, 于宁, 王永宁, 朱志华, 李昌海 申请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旋压车轮强冷却模具,其特征在于:顶模(1)采用分体式,边缘部分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边模(3)采用分体式,在与顶模连接部位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底模(5)采用分体式,与车轮毛坯外轮缘部位对应的位置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所述分体式顶模(1),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7),所述分体式边模(3),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8),所述分体式底模(5),在铜或铜合金部分设置铜管组(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拉腾,朱霖,于宁,王永宁,朱志华,李昌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