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卡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33220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卡扣,包括位于中间的基体以及位于基体两端分别用于夹持线束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的尺径大于第二夹持部的尺径,且第一夹持部与基体之间固定连接,第二夹持部与基体之间转动连接。当进行两组线束布置时,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示的组合卡扣,首先将较粗的线束固定在第一夹持部中,然后按照较细线束的走向调整基体的旋转方向,在将较细的线束固定在第二夹持部中,即可自由布置线束的走向,同时保证线束不交叉,避免因线束磨损而引起的安全隐患,且由于基体可自由旋转,不受线束布置方向限制,第二夹持部为可分闭合结构,保证线束不脱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卡扣,包括位于中间的基体以及位于基体两端分别用于夹持线束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的尺径大于第二夹持部的尺径,且第一夹持部与基体之间固定连接,第二夹持部与基体之间转动连接。当进行两组线束布置时,采用本技术所示的组合卡扣,首先将较粗的线束固定在第一夹持部中,然后按照较细线束的走向调整基体的旋转方向,在将较细的线束固定在第二夹持部中,即可自由布置线束的走向,同时保证线束不交叉,避免因线束磨损而引起的安全隐患,且由于基体可自由旋转,不受线束布置方向限制,第二夹持部为可分闭合结构,保证线束不脱出。【专利说明】一种组合卡扣
本技术属于车辆
,涉及一种车辆零部件,尤其是一种车辆的走线固 定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汽车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 高,尤其是对车辆空间的布置以及造型等方面的要求逐渐严苛。车辆布线技术的好坏直接 影响着车辆空间的使用率以及外形,一般车型在多组线束布置时,通常采用在车身开孔增 加固定点,改变线束走向,这样设置,不但布置空间需求较大,而且另行对车身开孔也会对 车辆外形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若线束布置空间不足时,线束交叉,造成线束磨损,还容易 引发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卡扣,可有效的解决交叉线束布置空间问 题,且结构简单,利用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种组合卡扣,包括位于中间的基体以及位于所述基体两端分别用于夹持线束的 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尺径大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尺径,且所述第 一夹持部与所述基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基体之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基体包括底座与旋转端,所述底座一端中空设置,所述旋转端套设卡 接于所述底座的中空端中以沿所述底座的内壁旋转,所述底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 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为弹性的开口结构,包括与待固定线束轮廓匹配的轮圈 部,所述轮圈部的横截面为一优弧,且所述优弧对应弦的长度小于待固定的线束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轮圈部的弧形外表面上设有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优弧的两端分别向外伸出以形成两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轮 圈部的交接处分别设有加强筋。 所述第二夹持部为可分式闭合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夹持臂,所述两夹持臂 底部固定连接,顶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卡扣的制作材料为塑料。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当进行两组线束布置时,采用本技术所示的组合卡扣,首先将较粗的线束固 定在第一夹持部中,然后按照较细线束的走向调整基体的旋转方向,在将较细的线束固定 在第二夹持部中,即可自由布置线束的走向,同时保证线束不交叉,避免因线束磨损而引起 的安全隐患,且由于基体可自由旋转,不受线束布置方向限制,第二夹持部为可分闭合结 构,保证线束不脱出。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中交叉线束布置前的操作方向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交叉线束布置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塑料卡扣,包括位于中间的基体 10、位于基体两端分别用于夹持线束的第一夹持部20与第二夹持部30,第一夹持部20的尺 径大于第二夹持部的尺径30,从而第一夹持部20用于固定较粗的线束(线束1),第二夹持 部30用于固定较细的线束(线束2),且第一夹持部10与基体10之间固定连接,第二夹持 部30与基体20之间转动连接。 使用时,在线束交叉或贴合位置处安装组合卡扣,将原本交叉线束中较粗的一股 即线束1固定在第一夹持部中,然后根据较细一股线束即线束2的布置方向调整基体转动 方向后,将线束2卡入第二夹持部中,利用线束1和线束2本身走向之间形成的扭力即可实 现线束1和线束2不交叉设置,避免因线束磨损而引起的安全隐患。 基体10包括底座11与旋转端12,底座11与旋转端12相连的一端是中空设置的, 旋转端12的外部轮廓与尺寸对应底座11中空端的内部轮廓与尺寸设置,从而旋转端12整 体可沿底座11的内壁旋转,本实施例中,底座11与旋转端12均为圆柱体结构,旋转端12 的半径略小于底座11中空端的内径,从而旋转端12套设卡接在底座11中时,既不会从底 座11中脱落,也有第一的缝隙,使得旋转端12整体可在底座11中旋转,且底座11另一端 与第一夹持部20固定连接,旋转端12另一端与第二夹持部30固定连接,故当底座11与旋 转端12之间的转动时,可实现第二夹持部30与基体10之间方向的调整。 第一夹持部20为弹性的开口结构,其为塑料制成,包括与线束轮廓匹配的轮圈部 21,轮圈部21的横截面为一优弧以形成一个供线束卡入的开口,且优弧对应弦的长度小于 待固定的线束直径,从而线束卡入第一夹持部20之后不易从中脱落,为提高第一夹持部的 使用寿命,在轮圈部的弧形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加强筋。 此外,优弧的两端还分别向外伸出以形成两个延伸部22,延伸部与轮圈部的交接 处分别设有第二加强筋,以提供第一夹持部20的夹持强度,尽量避免线束脱落情况的发 生。 第二夹持部30为可分式闭合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夹持臂31,两夹持臂31底 部固定连接,顶部可拆卸连接,使用时,从两夹持臂31从上端拆开,将线束2卡入,然后在闭 合两夹持臂31,保证线束不脱出。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 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 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技术不限于这 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 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 一种组合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间的基体以及位于所述基体两端分别用于 夹持线束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尺径大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尺 径,且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基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基体之间转动连 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底座与旋转端,所述底 座一端中空设置,所述旋转端套设卡接于所述底座的中空端中以沿所述底座的内壁旋转, 所述底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固 定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为弹性的开口 结构,包括与待固定线束轮廓匹配的轮圈部,所述轮圈部的横截面为一优弧,且所述优弧对 应弦的长度小于待固定的线束直径。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部的弧形外表面上设有加 强筋。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弧的两端分别向外伸出以形 成两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轮圈部的交接处分别设有加强筋。6. 根据权利要求1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卡扣,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间的基体以及位于所述基体两端分别用于夹持线束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尺径大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尺径,且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基体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基体之间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海鸥张建淼高冬仙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吴成明冯擎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