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32292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恒温装置的风道结构,公开了一种风道装置,用于恒温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位于所述风道板底部的进风口以及气流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减少由于风道内气流不均匀导致的恒温效果不佳的问题,此外,气流控制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容易,更适合于对现有的恒温装置风道的改装,改装成本低,效果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恒温装置的风道结构,公开了一种风道装置,用于恒温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位于所述风道板底部的进风口以及气流控制装置。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减少由于风道内气流不均匀导致的恒温效果不佳的问题,此外,气流控制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容易,更适合于对现有的恒温装置风道的改装,改装成本低,效果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专利说明】风道装置
本技术涉及恒温恒湿装置的风道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风道装置。
技术介绍
恒温装置,包括干燥恒温培养箱,人工气候调节装置等装置,是一种用于实验室 的,可以对温度、湿度或者光照进行精确地控制的装置。通常而言,对于恒温恒湿的精确控 制而言,仅仅对空气的流动以及加热量或者空气湿度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对于精度要求特 别高的一些恒温恒湿装置而言,尚需要调整风道结构,以便于进一步优化恒温恒湿效果。 现有技术中,对于风道的优化通常采用的是提高进风量,并且增加多个扰流板以 便于提高空气对流。但上述结构往往会提高空气流动的阻力,需要安装功率更大的风机,而 大功率风机的抽吸效果则会影响局部的温度分布,会较大地降低恒温恒湿效果。 由此,有必要研制一种具有更好地气流均一效果的风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安装有扰流板的风道无法很好地实现恒温恒湿的精 确控制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风道装置,通过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进行适当的导引,令气流可以 在风道内均匀分布,提高恒温恒湿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风道装置,用于恒温恒湿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 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位于所述风道板底部的进风口 以及气流控制装置; 所述风道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出风孔;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位于所述风道装置内侧且紧贴所述风道板的内侧表面,所述气 流控制装置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为始端,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为末端,所述始端位 于进风口上方,所述末端沿着所述风道板的内侧表面朝向一倾斜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靠近始端部分对所述进风口形成部 分地遮挡,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始端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道装置的气流的前 进方向上形成对气流前进的阻碍。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的一个侧边朝向远离所述风道板的 方向延伸。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由所述风道板的内侧表面延伸至相 对于所述风道板的所述风道装置的另一侧的侧壁。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板的内 侧表面。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通风孔,所述通风 孔为设置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上的通孔。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位于靠近始端的位置。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末端至少延伸至在水平方向上位于第一出风孔的 上方,所述第一出风孔为最远离所述进风口的出风孔。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靠近末端部分对所述出风孔形成部 分地遮挡,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末端部分位于流经所述出风孔的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形成 对气流前进的阻碍。 于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位于距离第二出风孔的下方,所述 第二出风孔为所述出风孔的相邻的出风孔。 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显著技术效果: 通过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进行引导分流达到由风道底部一侧进入风道的气流在风 道内均匀分布的效果,该装置结构简单,均匀效果好,可以很好地支持恒温恒湿装置内部对 于温度或者湿度的精确控制。可以较好地提高恒温恒湿的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01°c的 控制精度。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风道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风道装置由另一个角度进行观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气流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风道装置,用于恒温恒湿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使用的恒温装置通常为恒温 干燥培养箱,亦可以为其他需要具有恒温、恒湿功能的培养箱或者试验箱,例如气候改变装 置等,如图1-3所示,风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100)、 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200)、位于所述风道板(100)底部的进风口(300)以及气 流控制装置(400 );风道装置()的顶部呈开放结构形成所述出风口( 200 )。进风口( 300 )通 常位于风道板(100)底部的一侧,在进风口(300)的外侧连接有一个风机,由于风机通常采 用离心式风机,风机的出风口位于风机一侧,进风口(300)位于整个风道装置的一侧,导致 离进风口(300)较近的出风孔(101)附近的空气压力较大,此处流出的空气较多,远离进风 口(300)的出风孔(101)附近的空气压力较小,流出的空气较少,由于气流的不均匀发生于 风道内部,无法经由调整风机转速或者加热装置的发热量进行改善。气流控制装置(400 )的 作用是将由进风口(300)进入风道的气流均匀地分为3股,3股气流分别通过气流控制装置 (400)的始端的位置、末端的位置以及通孔的位置确定,起到令风道内各处风压大致均一的 效果,提高了循环效率。通常而言,恒温干燥培养箱内的风道均设置于箱体一侧,因此只有 风道一侧的侧壁能够安装风道板(100),但是作为一种可选地结构,对于那些具有较大的容 积的箱体而言,可以安装多个风道板(100),或者将多个侧壁板替换为风道板(100)。 所述风道板(10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出风孔(101);通常而言,风道板(100)上 设置有约3列至5列甚至更多列的出风孔(101),每列出风孔(101)的排列方向均沿着垂直 方向延伸。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位于所述风道装置内侧且紧贴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 表面,可以采用螺栓进行连接,为了能够对气流控制装置(400)的位置进行灵活地调整,可 以在气流控制装置(400)上设置磁性装置,通过磁力实现定位,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 靠近所述进风口(300)的一端为始端(401 ),远离所述进风口(300)的一端为末端(402),所 述始端(401)位于进风口( 300 )上方,所述末端(402 )沿着所述风道板(100 )的内侧表面朝 向一倾斜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从而起到引导气流的目的。所述的朝向一倾斜于水平面的 方向是指该方向与水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夹角,可选地,该夹角的范围在5° -30°之 间较佳,即可以起到空气的引导作用,有可以减少所述末端402的高度位置,有利于降低第 一出风孔1011的位置。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靠近始端(401)部分对所述进风口(300)形成部分地遮 挡,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始端(401)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300)进入所述风道装置的气 流的前进方向上形成对气流前进的阻碍。作为优选,始端(401)位于进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道装置,用于恒温恒湿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100)、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200)、位于所述风道板(100)底部的进风口(300)以及气流控制装置(400);所述风道板(10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出风孔(101);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位于所述风道装置内侧且紧贴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靠近所述进风口(300)的一端为始端(401),远离所述进风口(300)的一端为末端(402),所述始端(401)位于进风口(300)上方,所述末端(402)沿着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朝向一倾斜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月明岑利峰刘俊亚刘志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雪中炭恒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