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船舶及船舶的发电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11769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3:18
船舶的电力管理装置(10)对废热回收装置及发电机进行控制,该废热回收装置回收主机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并使用涡轮来生成电力。并且,电力量导出部(71)基于燃气涡轮及蒸气涡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燃气涡轮及蒸气涡轮的出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与废热回收装置相关的参数,来导出废热回收装置发出的电力量,废热回收装置控制器(72)基于导出的电力量,来控制废热回收装置。另外,减法运算器(73)算出由电力量导出部(71)导出的导出电力量与船内电力负载的差量,且发电机控制器(74)基于由减法运算器(73)算出的差量,对其他的发电机进行控制。因此,更准确地求出由船舶所具备的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以往,进行了用于防止能量的供给不足的各种技术开发。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技术:通过求出人流到达社会的时刻的能量需 要量的从计划值变化的变动量,来适时地供给社会真正需要的能量,从而避免产生供给不 足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具备回收主机发动机的废气而进行发电的废热回收装置的船舶中, 对于废热回收系统具有的发电机、柴油发电机、轴发电机等各发电机,电力管理装置控制船 内的电力负载的分担率。 对于上述分担率而言,考虑节能,并基于由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根据其他 的发电机的额定发电量和船内的电力负载来决定废热回收装置不能供应的电力。此时,废 热回收装置的发电量因主机发动机的发动机负载而不同,因此对发动机负载进行测定,根 据测定结果来决定分担率。 并且,由废热回收装置对发动机负载可供给的电力量预先基于主机发动机的设计 值来算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4-1316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因计算误差、主机发动机的时效变化,算出的电力量和实际可供给的电力量 可能不同。 若实际可供给的电力量比算出的电力量大,则由废热回收装置产生的发电量被估 计得比实际小,因此将其他的发电机徒劳地驱动。 另一方面,若实际可供给的电力量比算出的电力量小,则在船内的电力负载的增 加时,由废热回收装置进行的电力的供给与计划相比不足,如果通过其他的发电机进行电 力供给不及时的话,在船内会产生停电。另外,当废热回收装置在最大计划值附近进行电力 供给的情况下,以备于船内的电力负载的增加,需要提前使其他的发电机成为就绪状态,从 而就绪所需的能量白白地浪费。 本专利技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准确地求出由船舶所 具备的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 采用以下的方案。 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形态的发电控制装置为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该船舶具备废热 回收装置及发电机,该废热回收装置回收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并使用涡轮来生成电力,所述 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具备:导出机构,其基于所述涡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所述涡轮 的出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与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相关的参数,来导出所述废热回收装置发 出的电力量;算出机构,其算出由所述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与在船内所需的电力量的差 量;第一控制机构,其基于由所述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来控制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第二 控制机构,其基于由所述算出机构算出的差量,来控制所述发电机。 根据上述结构,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对废热回收装置及发电机进行控制,该废热 回收装置回收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并使用涡轮来生成电力。 并且,通过导出机构,基于涡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涡轮的出口处的气体的 物理量、与废热回收装置相关的参数,来导出废热回收装置发出的电力量,并通过第一控制 装置,基于由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来控制废热回收装置。 涡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及涡轮的出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例如是涡轮的入 口处的气体的温度及压力、涡轮的出口处的气体的温度及压力、向涡轮供给的气体的物理 量的实测值。 而且,通过算出机构,算出由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与在船内所需的电力量的差 量,并通过第二控制机构,基于由算出机构算出的差量,来控制发电机。 这样,该结构基于向涡轮供给的气体的物理量的实测值,来导出废热回收装置发 出的电力量,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求出由船舶所具备的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 而且,该结构基于更准确地导出的废热回收装置的电力量来控制发电机,因此能 够进行基于废热回收装置和发电机的效率良好的电力分担。 在上述第一形态中,优选所述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具备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以 使由所述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即导出电力量与由所述废热回收装置实际发出的实际电 力量之差变小的方式,调整所述参数的值。 根据该结构,通过调整机构,以使由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即导出电力量与由废 热回收装置实际发出的实际电力量之差变小的方式,调整为了将导出电力量导出而使用的 与废热回收装置相关的参数的值。 因此,该结构能够提高导出的废热回收装置的电力量的精度。 在上述第一形态中,优选所述导出机构通过模型,来导出所述废热回收装置发出 的电力量,该模型是将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焓与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的出口 处的气体的焓之差乘以向所述废热回收装置供给的气体的流量及发电效率的模型。 根据该结构,使用向涡轮供给的气体的物理量的实测值,能够简单地求出由船舶 所具备的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 在上述第一形态中,优选所述气体是从所述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所述涡轮是燃气 涡轮。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废热回收装置使用燃气涡轮来生成电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更 准确地求出由船舶所具备的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 在上述第一形态中,优选所述气体是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废热生成的蒸气,且所述 涡轮是蒸气涡轮。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废热回收装置使用蒸气涡轮来生成电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更 准确地求出由船舶所具备的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形态的船舶具备发电机、通过回收发动机的废热并向涡轮供 给而生成电力的废热回收装置、上述记载的发电控制装置。 根据该结构,基于废热回收装置的更准确的电力量来控制发电机,因此能够进行 基于废热回收装置和发电机的效率良好的电力分担。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形态的发电控制方法为船舶的发电控制方法,该船舶具备废 热回收装置及发电机,该废热回收装置回收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并使用涡轮来生成电力,所 述船舶的发电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所述涡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所述涡轮的出口处 的气体的物理量、与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相关的参数,来导出所述废热回收装置发出的电力 量,并基于导出的该电力量,来控制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的第一工序;算出导出的电力量与在 船内所需的电力量的差量,并基于算出的差量,来控制所述发电机的第二工序。 根据该结构,基于向涡轮供给的气体的物理量的实测值,来导出废热回收装置发 出的电力量,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求出由船舶所具备的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 而且,基于更准确地导出的废热回收装置的电力量来控制发电机,因此能够进行 基于废热回收装置和发电机的效率良好的电力分担。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能够更准确地求出由船舶所具备的废热回收装置生成的电力量 这样的优良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管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管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的 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搬运船1具备:调整搬运船1内的电力的需要和供给的电力管理装置 10 ;使搬运船1推进的主机发动机20 ;动力涡轮(燃气涡轮)23 ;蒸气涡轮26 ;与上述动力 涡轮23及蒸气涡轮26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该船舶具备废热回收装置及发电机,该废热回收装置回收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并使用涡轮来生成电力,所述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具备:导出机构,其基于所述涡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所述涡轮的出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与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相关的参数,来导出所述废热回收装置发出的电力量;算出机构,其算出由所述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与在船内所需的电力量的差量;第一控制机构,其基于由所述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来控制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第二控制机构,其基于由所述算出机构算出的差量,来控制所述发电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一种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该船舶具备废热回收装置及发电机,该废热回收装置回 收发动机的排气能量并使用涡轮来生成电力,所述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具备: 导出机构,其基于所述涡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物理量、所述涡轮的出口处的气体的物 理量、与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相关的参数,来导出所述废热回收装置发出的电力量; 算出机构,其算出由所述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与在船内所需的电力量的差量; 第一控制机构,其基于由所述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量,来控制所述废热回收装置; 第二控制机构,其基于由所述算出机构算出的差量,来控制所述发电机。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具备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以使由所述导出机构导出的电力 量即导出电力量与由所述废热回收装置实际发出的实际电力量之差变小的方式,调整所述 参数的值。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的发电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导出机构通过模型,来导出所述废热回收装置发出的电力量,该模型是将所述废 热回收装置的入口处的气体的焓与所述废热回收装置的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太田裕二金星隆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