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0609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即使实际上不发生早燃,也基于反映早燃的发生频度的目标温度区域恰当地控制燃烧室的壁面温度,抑制早燃的发生。ECU(50)取得燃烧室(14)的壁面温度或者与之相关的发动机水温等,作为壁温参数。另外,ECU(50)具有早燃抑制温度区域的数据,其中,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是壁温参数的温度区域中的早燃的发生频度变得最小的区域。并且,在早燃容易发生的运转区域(A)中,以通过使冷却水量可变机构(38)动作,壁温参数落入早燃抑制温度区域内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即使实际上不发生早燃,不设置检测早燃的机构,只通过壁温参数的温度控制,就可以获得早燃的抑制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实施对应于早燃(点火前的自行着 火)的控制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技术,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 一 36965号公报)所公开的那 样,已知有具有基于燃烧室内的温度(壁面温度)检测早燃的发生的功能的内燃机的控制 装直。 另外,作为与本专利技术相关联的文献,包含上述文献在内, 申请人:了解下面所记载的 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 一 369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3 - 83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4 - 44543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5 - 240723号公报 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平11 一 135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可以基于燃烧室的壁面温度检测早燃的发生,但是,存在着即 使壁面温度变成容易诱发早燃的状态,也不能有效地消除这种状态的问题。特别是,在带有 增压器的发动机中,由于在低旋转高负荷区域容易发生早燃,所以,有效地回避早燃的控制 成为必要的。即,在现有技术中,对于为了不发生早燃、将燃烧室的壁面温度最佳化的控制, 还有改进的余地。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 置,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即使实际上不产生早燃,也基于反映早燃的发生频度的目标 温度区域,恰当地控制燃烧室的壁面温度,能够抑制早燃的发生。 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个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配备有: 壁温参数取得机构,所述壁温参数取得机构取得内燃机的气缸壁温或者对应于该 气缸壁温的参数,作为壁温参数; 气缸壁温可变机构,所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能够使所述气缸壁温变化; 早燃温度区域存储机构,所述早燃温度区域存储机构预先存储有早燃抑制温度区 域,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是基于早燃的发生频度与所述气缸壁温的关系而设定的温度区 域,与周围的温度区域相比,在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早燃的发生频度降低;以及 气缸壁温控制机构,在作为实际运转内燃机的区域的实际运转区域进入规定的早 燃易发运转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气缸壁温控制机构利用所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进行控制, 以便使所述壁温参数落入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 根据第二个专利技术,所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配备有冷却水量可变机构,所述冷却水 量可变机构调整供应给内燃机的冷却水量, 所述气缸壁温控制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壁温参数脱离了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的 情况下,通过利用所述冷却水量可变机构使冷却水量变化,使所述壁温参数落入所述早燃 抑制温度区域。 第三个专利技术,配备有早燃抑制机构,在所述实际运转区域进入了所述早燃易发运 转区域的状态下,在所述壁温参数脱离了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早燃抑制 机构使内燃机的运转状态变化,以抑制早燃的发生。 第四个专利技术,配备有延迟机构,在内燃机冷起动之后所述早燃抑制机构首次动作 的情况下,在所述实际运转区域进入了所述早燃易发运转区域的时刻的所述壁温参数越 高,所述延迟机构使所述早燃抑制机构的动作开始正时越延迟。 第五个专利技术,配备有: 早燃检测机构,所述早燃检测机构检测早燃的发生;以及 延迟修正机构,在所述早燃抑制机构的动作开始之前发生了早燃的情况下,所述 延迟修正机构修正所述壁温参数与所述动作开始正时的关系,以使得所述动作开始正时变 早。 第六个专利技术,配备有: 发生频度检测机构,所述发生频度检测机构检测每单位时间发生早燃的发生频 度;以及 温度区域可变机构,在所述早燃的发生频度超过了允许限度的情况下,所述温度 区域可变机构可变地设定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的范围。 第七个专利技术,配备有增压器,所述增压器利用排气压力对吸入空气进行增压, 所述早燃易发运转区域是低旋转高负荷区域。 专利技术的效果 根据第一个专利技术,在早燃易发运转区域,基于反映早燃的发生频度的目标温度区 域(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恰当地控制壁温参数等壁温参数,可以抑制早燃的发生。即,即使 实际上发生早燃,或者不设置检测该早燃的机构,只通过壁温参数的温度控制,也可以获得 早燃的抑制效果。从而,可以省略早燃的检测机构,另外,可以将即使是由于暂时地发生的 早燃而使内燃机受到的损害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可以简化内燃机的控制系统及传感器 系统,并且可以保护内燃机不会早燃。 根据第二个专利技术,在壁温参数比早燃抑制温度区域的温度下限值低的低温区域, 可以利用冷却水量可变机构减少内燃机的冷却水量。从而,可以迅速地使壁温参数上升,落 入早燃抑制温度区域。另一方面,在壁温参数是比早燃抑制温度区域的上限值高的高温区 域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冷却水量可变机构使内燃机的冷却水量比通常的冷却水量增加。从 而,可以使壁温参数降低,可以使壁温参数落入早燃抑制温度区域。 根据第三个专利技术,早燃抑制机构,在内燃机的实际运转区域进入早燃易发运转区 域的情况下,在壁温参数脱离了早燃抑制温度区域的情况下,可以使内燃机的运转状态变 化,抑制早燃的发生。从而,通过与壁温参数控制机构的复合效果,早燃抑制机构可以更可 靠地抑制早燃。 根第四个专利技术,在内燃机冷起动之后,早燃抑制机构首次动作的情况下,实际运转 区域进入了早燃易发运转区域的时刻的壁温参数越高,可以越延迟早燃抑制机构的动作开 始正时。即,在低温区域,在壁温参数高的情况下,由于不易发生早燃,所以,尽可能地不使 早燃抑制控制机构动作(在延迟的正时动作)。另一方面,在壁温参数低的情况下,由于在 突入了早燃易发运转区域时,容易发生早燃,所以,尽可能地从早期使早燃抑制控制机构动 作,从而,可以抑制早燃的发生频度,并且可以确保内燃机的运转性能及废气排放。 根据第五个专利技术,在早燃抑制机构的动作开始前发生了早燃的情况下,延迟修正 机构能够修正该动作开始正时与壁温参数的关系,以便使动作开始正时变早。从而,可以基 于早燃的发生状态学习早燃抑制机构的动作开始正时与壁温参数的关系。 根据第六个专利技术,例如,由于燃料性状的变化或早燃的发生频度的随着时间的变 化等,即使基础状态(修正之前)的早燃抑制温度区域从最佳区域偏移,也可以基于早燃的 实际的发生频度使修正后的温度区域与最佳区域相一致。从而,可以吸收外部干扰的影响, 恰当地控制壁温参数。而且,由于即使不使用检测燃料性状或内燃机特性的随着时间的变 化用的特别的机构或传感器等,只将早燃的发生频度作为参数,也可以修正早燃抑制温度 区域,所以,可以简化系统,促进成本的降低。 根据第七个专利技术,在带有增压器的内燃机中,即使在低旋转高负荷区域容易发生 早燃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控制而使壁温参数落入早燃抑制温度区域,可以抑制早燃的 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系统结构用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早燃易发运转区域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发生了早燃的情况下的气缸内压力的特性线图。 图4是表示在早燃易发运转区域的早燃的发生频度与气缸壁温的关系的特性线 图。 图5是表示将气缸壁温和发动机水温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有:壁温参数取得机构,所述壁温参数取得机构取得内燃机的气缸壁温或者对应于该气缸壁温的参数,作为壁温参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所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能够使所述气缸壁温变化;早燃温度区域存储机构,所述早燃温度区域存储机构预先存储有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是基于早燃的发生频度与所述气缸壁温的关系而设定的温度区域,与周围的温度区域相比,在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早燃的发生频度降低;以及气缸壁温控制机构,在作为实际运转内燃机的区域的实际运转区域进入规定的早燃易发运转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气缸壁温控制机构利用所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进行控制,以便使所述壁温参数落入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配备有: 壁温参数取得机构,所述壁温参数取得机构取得内燃机的气缸壁温或者对应于该气缸 壁温的参数,作为壁温参数; 气缸壁温可变机构,所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能够使所述气缸壁温变化; 早燃温度区域存储机构,所述早燃温度区域存储机构预先存储有早燃抑制温度区域, 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是基于早燃的发生频度与所述气缸壁温的关系而设定的温度区域, 与周围的温度区域相比,在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早燃的发生频度降低;以及 气缸壁温控制机构,在作为实际运转内燃机的区域的实际运转区域进入规定的早燃易 发运转区域的情况下,所述气缸壁温控制机构利用所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进行控制,以便 使所述壁温参数落入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所述气缸壁温可变机构配备有冷却水量可 变机构,所述冷却水量可变机构调整供应给内燃机的冷却水量, 所述气缸壁温控制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壁温参数脱离了所述早燃抑制温度区域的情况 下,通过利用所述冷却水量可变机构使冷却水量变化,使所述壁温参数落入所述早燃抑制 温度区域。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配备有早燃抑制机构,在所述实际运转 区域进入了所述早燃易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田祐辅村上元一矢口宽北山武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