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9419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2:36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组合本体以及一外屏蔽壳体;该组合本体是由一第一模组、一第二模组以及一第三模组组合而成的,该第一模组设置在该第三模组上,该第一模组与该第二模组将该第三模组夹持其中;该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一组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一组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三模组包括一第三绝缘件和一接地金属片;该第三绝缘件具有一舌板部,该舌板部具有上下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这两个表面上分别设有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槽和多个第二端子收容槽,该舌板部的两个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两个向内凹陷的扣持槽,该接地金属片局部地外露于该舌板的两扣持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较好地适用于高速信号传输并且便于制造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速信号传输并且便于制造装配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CN201320378153.0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组、屏蔽件及设置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端子组暴露于所述第一表面,屏蔽件设置于舌板且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设有朝向所述屏蔽件凸设并接触该屏蔽件的接触部。这种电连接器在进行高速信号传输时,对接腔内的电磁辐射容易向后穿过基部影响端子的焊接部,导致信号质量下降。另一方面,现有的这种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是由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对挡板及组装框组合而成,其结构复杂导致装配不便,整体长度也较长,而随着电子设备日益变小变薄,需要电连接器也必须变得更小、更薄,因此实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电连接器,适用于高速信号传输并且便于制造装配。 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一组合本体;以及 —外屏蔽壳体,其固定在该组合本体上,该外屏蔽壳体上设有至少一接地脚; 其中,该组合本体是由一第一模组、一第二模组以及一第三模组组合而成的,该第一模组设置在该第三模组上,该第一模组与该第二模组将该第三模组夹持在其中; 该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一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一导电端子,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伸出于该第一绝缘件的一对接部和一焊接部; 该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二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二导电端子,每个第二导电端子具有伸出于该第二绝缘件的一对接部和一焊接部; 该第三模组包括一第三绝缘件和固定在该第三绝缘件内的一接地金属片,其中,该第三绝缘件具有一舌板部,该舌板部具有上下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以及连接在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的一前表面和两个侧表面,该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槽,该第二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二端子收容槽,该舌板部的两个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两个向内凹陷的扣持槽; 该接地金属片包括一板体及由该板体延伸出的至少一接地脚,该板体埋设在该舌板部内并间隔开这些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该板体至少局部地外露于该舌板的两扣持槽; 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对应收容在该第一端子收容槽,该第二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对应收容在该第二端子收容槽;该外屏蔽壳体包围在该舌板部的外围空间形成一对接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绝缘件还包括一主体部,该舌板部是由该主体部向前延伸出的,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分别固定在该第三绝缘件的主体部的上下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绝缘件的主体部包括间隔相对延伸的两个延伸侧部以及横向连接在这两个延伸侧部之间的一加强肋,该两延伸侧部与加强肋之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一收容空间,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分别固定在该收容空间的下部和上部并相互顶抵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绝缘件在两延伸侧部的两相对内侧各设有一第一安装部与一第二安装部,该第一绝缘件包括一基部和设置在该基部的两相对外侧的两个固定部,这两个固定部与这两个第一安装部对应配合;该第二绝缘件包括一基部和设置在该基部的两相对外侧的两个固定部,这两个固定部与这两个第二安装部对应配合;其中该第二绝缘件的基部的底面与该第一绝缘件的基部的顶面相互顶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安装部是下端开口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一第一槽道,该第一绝缘件的固定部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一凸轨;该第二安装部是上端开口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一第二槽道,该第二绝缘件的固定部是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一凸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槽道与该第二槽道是上下平行延伸的或是上下连通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接地金属片还包括由该板体的后缘相互间隔地向后延伸出的两个延伸臂、以及与该两延伸臂横向相连的一横梁,该横梁的两端分别形成两个侧翼部;其中该横梁的主体是埋设在该第三绝缘件的加强肋,这两个侧翼部是分别埋设在该第三绝缘件的两个延伸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电端子还包括连接在该对接部和该焊接部之间的一连接部;该加强肋的顶侧高于该舌板部的顶侧,该加强肋的顶侧形成有一组端子收容槽,用来收容定位这些第二导电端子的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绝缘件包括一第一基部、位于该第一基部两侧的两个第一延伸侧部以及设置在这两个第一延伸侧部上的两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绝缘件包括一第二基部、位于该第二基部两侧的两个第二延伸侧部以及设置在这两个第二延伸侧部上的两第二结合部,该两第二结合部与该两第一结合部对应配合,从而将该第一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结合在一起。 [0021 ]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绝缘件还包括由该第二基部的底面向下突伸出的一间隔部,该间隔部穿过该金属接地片抵压在第一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还包括位于该外屏蔽壳体的内侧的一内屏蔽壳体,该内屏蔽壳体贴接地沿该舌板部的后段延伸有一段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舌板部的后段两侧各设有一收容槽;该内屏蔽壳体是由两个金属壳体元件上下组合而成,每个金属壳体元件的两侧各弯折延伸出一固持片,这两个金属壳体元件上的固持片对应收容在这两个收容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连接器通过将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接地金属片巧妙地设置在两个叠置的模组中,并且通过该接地金属片局部外露于该舌板部的扣持槽来与对接连接器形成必要的接地回路,能够较好地适用于高速信号传输并且便于制造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是将图1中的外屏蔽壳体分离的视图。 图5是将图4中的内屏蔽壳体分离的视图。 图6是图5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7是将图6中的第一模组、第二模组和第三模组分离的视图。 图8是图7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9是将图8中的导电端子、接地金属片和绝缘本体分离的视图。 图10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12是图1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中B-B向的剖视图。 图14是将图10中的外屏蔽壳体分离的视图。 图15是将图14中的内屏蔽壳体分离的视图。 图16是图15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17是将图15中的第一模组、第二模组和第三模组分离的视图。 图18是图17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19是将图17中的导电端子、接地金属片和绝缘本体分离的视图。 图20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视图。 图21是图20中A-A向的剖视图。 图22是将图20中的外屏蔽壳体分离的视图。 图23是将图22中的内屏蔽壳体分离的视图。 图24是将图23中的第一模组、第二模组和第三模组分离的视图。 图25是将图24中的导电端子、接地金属片和绝缘本体分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技术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组合本体;以及一外屏蔽壳体,其固定在该组合本体上,该外屏蔽壳体上设有至少一接地脚;其特征在于,该组合本体是由一第一模组、一第二模组以及一第三模组组合而成的,该第一模组设置在该第三模组上,该第一模组与该第二模组将该第三模组夹持在其中;该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一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一导电端子,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伸出于该第一绝缘件的一对接部和一焊接部;该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二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二导电端子,每个第二导电端子具有伸出于该第二绝缘件的一对接部和一焊接部;该第三模组包括一第三绝缘件和固定在该第三绝缘件内的一接地金属片,其中,该第三绝缘件具有一舌板部,该舌板部具有上下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以及连接在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的一前表面和两个侧表面,该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槽,该第二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二端子收容槽,该舌板部的两个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两个向内凹陷的扣持槽;该接地金属片包括一板体及由该板体延伸出的至少一接地脚,该板体埋设在该舌板部内并间隔开这些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该板体至少局部地外露于该舌板的两扣持槽;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对应收容在该第一端子收容槽,该第二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对应收容在该第二端子收容槽;该外屏蔽壳体包围在该舌板部的外围空间形成一对接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一组合本体;以及 一外屏蔽壳体,其固定在该组合本体上,该外屏蔽壳体上设有至少一接地脚; 其特征在于,该组合本体是由一第一模组、一第二模组以及一第三模组组合而成的,该第一模组设置在该第三模组上,该第一模组与该第二模组将该第三模组夹持在其中; 该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一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一导电端子,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伸出于该第一绝缘件的一对接部和一焊接部; 该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二绝缘件上的一组第二导电端子,每个第二导电端子具有伸出于该第二绝缘件的一对接部和一焊接部; 该第三模组包括一第三绝缘件和固定在该第三绝缘件内的一接地金属片,其中,该第三绝缘件具有一舌板部,该舌板部具有上下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以及连接在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之间的一前表面和两个侧表面,该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槽,该第二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二端子收容槽,该舌板部的两个侧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两个向内凹陷的扣持槽; 该接地金属片包括一板体及由该板体延伸出的至少一接地脚,该板体埋设在该舌板部内并间隔开这些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该板体至少局部地外露于该舌板的两扣持槽; 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对应收容在该第一端子收容槽,该第二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对应收容在该第二端子收容槽;该外屏蔽壳体包围在该舌板部的外围空间形成一对接腔。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绝缘件还包括一主体部,该舌板部是由该主体部向前延伸出的,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分别固定在该第三绝缘件的主体部的上下两侧。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绝缘件的主体部包括间隔相对延伸的两个延伸侧部以及横向连接在这两个延伸侧部之间的一加强肋,该两延伸侧部与加强肋之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一收容空间,该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分别固定在该收容空间的下部和上部并相互顶抵在一起。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绝缘件在两延伸侧部的两相对内侧各设有一第一安装部与一第二安装部,该第一绝缘件包括一基部和设置在该基部的两相对外侧的两个固定部,这两个固定部与这两个第一安装部对应配合;该第二绝缘件包括一基部和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莫列斯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