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及其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493902 阅读:3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解决在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处,交叉口和潮汐车道缺乏合理衔接和一体化设计,导致设置潮汐车道后,上下游交叉口延误增加的问题,提供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及其设计方法,将潮汐车道的设计与交叉口进口道拓宽设计相结合,通过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在物理隔离设施上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和信号灯,施画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施画潮汐车道标识线等措施,实现路段内潮汐车道的合理安全设置,同时增加上下游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本方法不涉及大规模道路基础设施,投资少,施工易,见效快,占用道路资源少,能够较好地实现潮汐车道功能并且提高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设计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城市用地性质差异导致交通吸引点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早晚高峰出现潮汐交通的现象明显,道路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由于在用地性质上的划分出现较大差异,工作区和居住区分区明显且相距较远。在早高峰时,绝大多数出行是从居住地点通向工作地点;在晚高峰时,绝大多数出行是从工作地点通向居住地点,导致交通分布的方向严重不均匀,形成潮汐交通现象。现有的部分道路规划只能满足平峰时期的交通需求,但是在早晚高峰形成的潮汐交通下,道路资源出现不足或者车道分布不合理现象,造成重交通方向车辆延误较大,轻交通方向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十分突出。 潮汐车道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在国内外,针对潮汐车道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相应的应用案例。国内外潮汐车道研究主要归纳为三类:第一,在原有的道路上设置隔离设施,形成单独的隔离的潮汐车道;第二,设置高架桥,将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车道作为潮汐车道;第三,在原有的道路上,选取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车道,采用信号控制以及辅助的标志标线,实现潮汐车道的设计。具体方法根据道路交通方向分布系数、道路通行能力匹配以及相关的历史数据,判断潮汐交通出现的具体时间,选取合适的潮汐车道数,然后采用信号控制以及辅助的标志标线,实现潮汐车道的设计以及在早晚高峰潮汐车道的安全转换。 信号控制灯在潮汐车道设计上得到广泛应用。在潮汐车道的设计中,为了保证潮汐车道的安全性,通常利用信号灯对潮汐车道进行控制,同时,为了增加驾驶员对潮汐车道的认知能力,信号控制灯的安装和设计也出现了很多样式。其中,国内外较多的安装方式分为:在无中央分隔带的道路上,通常采用常见的门框式安装方式;在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上,可以利用中央分隔带进行安装。国内外潮汐交通信号灯样式分为:常规的圆圈或者方向箭头等类型的信号灯、类似于标志标线样式的信号灯。潮汐车道信号灯的控制方式主要是结合车流的方向分布特征进行分配,根据时间的变化以及道路方向系数的变化,更改信号灯的控制方向,同时预留安全控制时间,实现早晚高峰车道的安全转换。辅助的标志标线在潮汐车道设计上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针对潮汐的设计,通常会添加辅助的标志标线。针对标线方面的设计:在潮汐车道进出口采用可以跨线的双白虚线进行分离,在潮汐车道中间部分采用不能跨越的双黄虚线进行隔离;在潮汐车道渐变段采用白色的虚线;针对标志方面的设计:在距离潮汐车道前一定距离,设置专用的潮汐车道标志,在该车道上方设置双向通行的警告标志或者在中央隔离带上设置左(或者右)侧通行警示标志。 交叉口进口道宽度长度研究技术成熟。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 - 2011),进口道规划展宽段长度由展宽段渐变段长度和展宽段长度组成。其中,展宽段渐变段长度取值15m?50m,干路展宽段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20m,支路不应小于15m ;展宽段长度取值30m~120m,主干道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50m~70m,次干道不应小于40m~50m,支路不应小于30m。 现有的潮汐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针对路段的改善,没有进行城市道路交叉口和潮汐车道的一体化设计。常见的潮汐交通解决方法包括潮汐车道信号控制、潮汐车道标志标线设计、单独设置隔离的潮汐车道等,而且主要是针对路段进行相关的设计。但是在交叉口较多的城市道路,针对交叉口和潮汐车道的合理衔接和一体化设计上,缺乏相关研究,导致设置潮汐车道后,上下游交叉口延误增加,形成新的交通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在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处,交叉口和潮汐车道缺乏合理衔接和一体化设计,导致设置潮汐车道后,上下游交叉口延误增加的问题,提供。 本专利技术方法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上下游交叉口的停车线起,在行车方向右侧的车道分界线上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在所述物理隔离设施上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和信号灯;从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起,施画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从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的结束点起施画潮汐车道标识线;从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起,在行车方向右侧的车道分界线上,施画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从所述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的结束点起施画潮汐车道标识线。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为白色虚线;所述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为白色虚线;所述潮汐车道标识线为双黄实线。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长度的确定方法为,在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处,将潮汐车道宽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以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在行车方向的左侧的对称点作为起点的15~30m车道分界线作为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直角边,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即为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长度;所述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的长度的确定方法为,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长度作为另一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将沿所述车道分界线方向、以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作为起点的线段作为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该斜边即为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长度。 按上述技术方案,潮汐车道数M确定方法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从上下游交叉口的停车线起,在行车方向右侧的车道分界线上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在所述物理隔离设施上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和信号灯;从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起,施画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从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的结束点起施画潮汐车道标识线;从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起,在行车方向右侧的车道分界线上,施画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从所述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的结束点起施画潮汐车道标识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从上下游交叉口的停车线起,在行车方向右侧的车道分界线上设置物理隔离设施; 在所述物理隔离设施上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和信号灯; 从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起,施画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从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的结束点起施画潮汐车道标识线; 从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起,在行车方向右侧的车道分界线上,施画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从所述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的结束点起施画潮汐车道标识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为白色虚线;所述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为白色虚线;所述潮汐车道标识线为双黄实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长度的确定方法为,在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处,将潮汐车道宽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以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在行车方向的左侧的对称点作为起点的15~30m车道分界线作为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直角边,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即为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长度;所述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的长度的确定方法为,所述展宽段渐变段标识线长度作为另一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将沿所述车道分界线方向、以所述物理隔离设施的结束点作为起点的线段作为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该斜边即为潮汐车道入口纵向标识线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潮汐车道数M确定方法如下 :其中:D—道路交通量方向不均匀系数; Q—道路双向总的交通量; qi—重交通方向的交通量;轻交通方向的交通量; C一每条车道基本通行能力。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道路上下游交叉口潮汐车道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物理隔离设施起点相距20m~70m的位置处,在物理隔离设施上安装所述交通警示标志;在与所述物理隔离设施起点相距50m~10m的位置处,在物理隔离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良杰余金林赵欣赵玮刘启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