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63319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6:34
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实现了高耐压和低损失性这两者的半导体装置。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层;第2半导体层,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半导体层之上的立方晶体结构;电极,设置于所述第2半导体层之上;以及反应部,设置于所述第2半导体层与所述电极之间。所述第2半导体层具有相对于(100)晶面倾斜的上表面。所述反应部含有构成所述第2半导体层的至少1种元素和构成所述电极的至少1种元素,具有向所述第2半导体层侧延伸的突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装置 关联申请 本申请要求以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61114号(申请日:2013年3月22日)为基础 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
实施方式涉及半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功率器件所使用的半导体装置,具有高耐压特性并且具有低损失以及高速特 性是所期望的。例如,在FRD (First Recovery Diode :快恢复二极管)中,正向电压Vf低、 低损失是所追求的。然而,在FRD中,在耐压与正向电压之间存在折中(tradeoff)选择,同 时实现高耐压和低损失性是比较困难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实现了高耐压和低损失性这两者的半导体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层;第2半导体层,具 有设置于所述第1半导体层之上的立方晶体结构;电极,设置于所述第2半导体层之上;以 及反应部,设置于所述第2半导体层与所述电极之间。所述第2半导体层具有相对于(100) 晶面倾斜的上表面。所述反应部含有构成所述第2半导体层的至少1种元素和构成所述电 极的至少1种元素,具有向所述第2半导体层侧延伸的突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继续图2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反应部的形状的SEM图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以及不意图。 图5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另一半导体装置的反应部的形状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反应部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反应部的特性的另一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附图中的同一部分标记 为同一编号,其详细说明适当省略,关于不同部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 方式中,第1导电型是η型,第2导电型是p型。另外,实施方式对此并不进行限定,也可以 是第1导电型为P型,第2导电型为η型。 图1 (a)以及图1 (b)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1的示意剖视图。图1 (b)是放大表示图1 (b)所示的圆A所包围的部分。半导体装置1是例如将硅(Si)作为材 料的FRD。 半导体装置1具备η型的第1半导体层(以下,半导体层10)、p型的第2半导体层 (以下,半导体层20)、以及电极(以下,阳极电极30)。 半导体层10是例如硅层。半导体层10也可以是设置于硅基板之上的外延层,也 可以是硅基板其本身。 半导体层20具有立方晶体结构,设置于半导体层10之上。进一步,半导体层20 具有相对于(1〇〇)晶面倾斜的上表面20a。即,如图1中所示,在上表面20a的面方位D s与 [100]晶向之间具有倾斜角Θ。 半导体层20例如,通过在半导体层10的上表面10a上选择性的掺杂p型杂质而 形成。而且,半导体层10也具有相对于(100)晶面倾斜的上表面l〇a。 阳极电极30设置于半导体层20的上表面20a之上,例如包含铝(A1)。而且,如 图1 (b)所示,在半导体层20与电极30之间,存在反应部40。反应部40含有构成半导体 层20的至少1个元素和构成电极30的至少1个元素,具有向半导体层20侧延伸的突起。 反应部40与电极30的界面可以采用平坦的面的情况、对电极30凸状的情况、对电极30凹 状的情况等各式各样的形状。进一步,也有在反应部40与电极30之间,元素组成逐渐地变 化,不形成明显的界面的情况。 阳极电极30是例如A1膜,半导体层20是硅层。而且,在阳极电极30与半导体 层20之间,存在反应部40。而且,反应部40具有至少包含A1和Si的突起,即所谓A1尖 峰(AL-spike)。由此,能够减少阳极电极30与半导体层20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正向电压 Vf〇 进一步,半导体装置1具备设置于半导体层10之上的护环(guard ring) 23。护 环23设置为与半导体层20分隔开并包围其周围。而且,在半导体层10以及护环23之上 设置例如氧化硅膜13。进一步,在氧化硅膜13与护环23之上,形成场板31。护环23与场 板31电连接。场板31并不限定该形状,例如,也可以以在氧化硅膜13之上覆盖护环的方 式形成,不与护环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半导体层10的下表面10b侧设置例如比半导体层10高浓度地掺杂 了 η型杂质的n+层25。进一步,隔着与n+层25接触的阻挡金属层33设置阴极电极35。 接着,参照图2 (a)?图3 (c),对半导体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2 (a)? 图3 (c)是表示半导体装置1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面图。 如图2 (a)所示,向半导体层10的上表面10a选择性地离子注入作为p型杂质的 硼(B)。在半导体层10的上表面10a设置例如使用了光致抗蚀剂的注入掩模15。 半导体层10是例如η型硅基板,将从(100)晶面向[110]晶向倾斜的上表面10a 作为主面。倾斜角Θ (参照图1)是例如20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110]晶向包括 [0_11]晶向、[01_1]晶向、[0 _1_1]晶向等的等效方向。另外,(100)晶面也可以是其他的 等效面,例如,(010)晶面、(001)晶面。 注入掩模15具有开口 15a以及15b。开口 15a与形成半导体层20的部分对应,开 口 15b与形成护环23的部分对应。硼的离子注入量是例如5X 1012cm_2。 接着,如图2 (b)所示,对半导体层10进行热处理,形成p型半导体层20以及护 环23。通过对半导体层10实施热处理,对离子注入了的硼进行激活,使其扩散到半导体层 10之中。半导体层20的厚度是例如4 μ m。换言之,半导体层20形成至从其上表面20a开 始4μπι的深度。 接着,如图3 (a)所示,在半导体层10、半导体层20以及护环23之上形成氧化硅 膜13,形成与半导体层20连通的开口 13a和与护环23连通的开口 13b。 随后,如图3 (b)所示,形成经由开口 13a与半导体层20接触的阳极电极30,以及 经由开口 13b与护环23接触的场板31。场板31在各自的护环23之上独立地形成,也在氧 化硅膜13上延伸。阳极电极30以及场板31,例如在氧化硅膜13以及半导体层20之上形 成包含A1的金属膜,通过构图(patterning)形成该膜。 在金属膜中,使用Al、AlSi、AlCu或者AlSiCu等。例如,在AlSi的情况下,也可以 使Si中含有几个ppm至1%左右的A1。通过对A1中微量添加 Si,形成A1尖峰的烧结温度 有上升的倾向,而使用具有从(100)晶面倾斜的上表面20a的半导体层20的效果与不包含 Si的A1的情况等同。 进一步,对形成了阳极电极30的半导体层10实施烧结处理。烧结处理是例如以 420°C、30分钟的条件进行。由此,半导体层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层;第2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层,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半导体层之上的立方晶体结构,具有相对于(100)晶面倾斜的上表面;电极,设置于所述上表面之上;以及反应部,设置于所述第2半导体层与所述电极之间,含有构成所述第2半导体层的至少1种元素和构成所述电极的至少1种元素,具有向所述第2半导体层侧延伸的突起。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2 JP 2013-0611141.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导电型的第1半导体层; 第2导电型的第2半导体层,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半导体层之上的立方晶体结构,具有 相对于(100)晶面倾斜的上表面; 电极,设置于所述上表面之上;以及 反应部,设置于所述第2半导体层与所述电极之间,含有构成所述第2半导体层的至少 1种元素和构成所述电极的至少1种元素,具有向所述第2半导体层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川幸江高桥宣博柴田浩延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