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车顶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62865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24 1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纵梁(1),具有:至少一个架杆(3);至少一个固定在该架杆(3)上的支承元件(24),该支承元件跨接架杆(3)和车顶之间的间隔以及将车顶纵梁(1)固定在车顶上;以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该支承元件(24)的盖板(11),其中,架杆(3)、支承元件(24)以及盖板(11)被设计为分离的部件。所述架杆(3)的至少一个端部区域(6)被设计为弯曲的部分(7),该弯曲部分的前端部(8)构成车顶接触端(9),所述支承元件(24)被设计为挤压部件(56),并且所述支承元件(24)和盖板(11)至少部分地位于弯曲部分(7)的区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车辆的车顶纵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纵梁,其具有:至少一个架杆(Galeriestab);至 少一个固定在该架杆上的支承元件,该支承元件跨接在架杆和车顶之间所形成的间隔以及 将车顶纵梁固定在车顶上;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支承元件的盖板,其中,架杆、支承元件以及 盖板被设计为分离的部件。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车辆的车顶纵梁可以被设计为不同的。因此,一方面有一种被 平坦地贴置在车顶上的系统,在该系统中,车顶纵梁的架杆的底侧直接(或者在中间设置 薄的塑料薄膜的情况下)置于车顶上;另一方面存在一种使架杆完全或大部分地与车顶间 隔开地延伸的系统。在后一种情况下需要设置支承元件来形成该间隔。按照本专利技术的车顶 纵梁涉及到后一种情况,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架杆在其长度上大部分地与车顶间隔开地 延伸。这种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系统也可被称为直立系统。 在已知的直立系统中,至少一个架杆的大部分底侧相对于车顶保持着清晰可见 的、所期望的间隔,在此,该间隔通过至少一个支承元件来实现,这种支承元件形成针对车 辆的力连接。即,这种支承元件是可见的并且往往是相当重的,也就是说,支承元件的重量 对于车顶纵梁的重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外,这种支承元件经常配有盖板,用于例如使被 制造为锻件的支承元件能够通过盖板与架杆的视觉外观一致,也就是说,盖板具有与架杆 的表面尽可能一致的表面。虽然这种一致性经常并不令人满意,但总比不使用盖板要好,因 为所述锻件具有与特别是以挤压方法制造的架杆完全不同的视觉观感。已知的盖板经常被 与支承元件卡紧,在此,这种卡紧有可能例如在被施加意外的力时自己松开。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本文开始所述类型的车顶纵梁,其中,各个部件 具有视觉上非常令人满意的设计,并且重量轻、安装成本低。此外,所有的部件都能固定、可 靠地接合在一起。 本专利技术的目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将架杆的至少一个端部区域设计为弯曲的部分, 该弯曲部分的前端部构成车顶接触端(Dachauflegeende),将支承元件构造为挤压部件,并 使支承元件和盖板至少部分地位于该弯曲部分的区域中。将支承元件构造为挤压部件可以 简单、低成本地实现,并且这样的部件重量较轻。将支承元件和盖板设置在弯曲部分的区域 中可以在视觉上令人满意,并有利于将车顶纵梁可靠地固定在车辆上。 此外,优选在架杆的端部区域和车顶的车顶轮廓线之间构成楔形部,并将盖板设 计为可直至楔尖的楔形部盖板。特别是在车顶纵梁的侧视图中,盖板具有近似的三角形轮 廓。 此外,优选盖板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区域,该固定区域为了固定盖板而保持在于架 杆和支承元件之间形成的缝隙中。因此,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盖板的至少一个区域形成固定区域。 该固定区域必须被保持,以用于盖板的固定。按照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架杆和支承元件之间设有 缝隙并使固定区域保持在该缝隙中来实现这种保持。这种保持特别是可以通过夹紧效应和 /或形状配合来实现。由于实现了将固定区域保持在缝隙中,因此不再需要其他的固定装置 (例如卡紧固定装置),而只要将固定区域设置在缝隙中就足够了。由于该固定区域位于部 件架杆和支承元件之间,因此盖板被永久保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缝隙一方面被架杆的一 部分封闭,另一方面又被支承元件的一部分封闭。由此可以非常简单、低成本而又可靠地固 定盖板。 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扩展方案中,固定区域仅通过由架杆和支承元件的彼此固定 所实现的这些部件的接合就能保持在这些部件之间在缝隙中。支承元件的任务是使架杆能 够保持与车顶间隔开并固定在车辆上。相应地,支承元件必须与架杆相连接。通过这种连 接使架杆和支承元件相接合,特别是直到它们相接触,然后以合适的方式彼此固定,例如借 助于螺丝连接件。现在进行这样的设置:盖板的固定区域在架杆和支承元件接合时被设置 在这些部件之间,确切地说是设置在所述缝隙中,因此在这些部件已接合的状态下,固定区 域位于该缝隙中并特别是通过夹紧效应保持在那里,这种夹紧效应是通过使架杆和支承元 件例如借助于所述螺丝连接件互相压紧并由此夹紧固定区域而产生的。 在此,特别是无固定装置地将固定区域保持在缝隙中,也就是说,为了固定盖板, 除了将固定区域保持在缝隙中之外不存在其他的元件,例如螺丝连接件或卡紧连接件。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扩展方案中,固定区域被保持在缝隙中将通过形状配合效应和/ 或存在于架杆和支承元件之间的夹紧效应来实现。关于夹紧效应已经在前面进行了说明。 形状配合效应则通过将固定区域限制在向上、向下、向前以及向后被封闭的缝隙中来实现。 该缝隙只对于两侧,即沿架杆的纵向延伸方向看向右和向左是开放的,在此,所述固定区域 从这里退出并向盖板的实际覆盖元件前进,从而使固定区域也不可能向右或向左滑出缝 隙,因为覆盖元件至少在两侧覆盖支承元件。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扩展方案中,在缝隙旁的至少一个位置上,架杆直接支撑在支承 元件上。这种支撑是沿接合方向、特别是沿所述部件的夹紧方向实现的。因此在这种实施 方式中,彼此固定的部件架杆和支承元件也在至少一个位置上相互邻接。替代地也可以考 虑使上述部件不彼此邻接,而是使它们被夹在盖板的固定区域之间,由此保持盖板,此外还 可以因此而在固定区域存在中间连接的情况下使这些部件彼此固定。在前者的情况下可以 考虑使固定区域被夹紧地收纳在位于架杆和支承元件之间的缝隙中,并且架杆和支承元件 在该固定区域存在中间连接的情况下彼此支撑,而在上述位于缝隙旁边的至少一个位置上 则有对架杆和支承元件的直接支撑。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扩展方案中,缝隙由架杆和/或支承元件的至少一个边缘开放的 (randoffenen)缺口形成。因此,该缺口可以只设置在支承元件中,或者只设置在架杆中,或 者也可以设置在这两个部件中,也就是说,由架杆的缺口构成缝隙的一部分区域,由支承元 件的缺口构成缝隙的另一部分区域。当将架杆和支承元件组装到一起时,就构成完整的缝 隙。 在前面已经提到,架杆的至少一个端部区域被设计为弯曲的部分,该弯曲部分的 前端部形成车顶接触端。该端部区域弯曲地延伸,因此,可以这样利用该弯曲使架杆的间隔 逐渐增加地邻近车顶:在端侧将架杆的前端部贴置在车顶上,可以根据需要在有衬垫中间 连接的情况下贴置在车顶上。相应地优选使支承元件与接触位置间隔开。 特别是可以使架杆、支承元件和/或盖板各自一体化的构成。替代地也可以使架 杆由多个组件组装而成。 如前所述,支承元件被设计为挤压部件或挤压零件。特别优选将架杆和/或盖板 分别设计为挤压部件。由此可以非常容易地制造各个部件,特别是能够使这些部件具有相 同的表面结构。因此,所有三个部件可以例如由铝合金构成,在此,以相同的方法(例如,抛 光)加工架杆的表面和盖板的表面,由此可以获得相同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车顶纵梁的 部件将视觉协调、色彩一致地连接在一起。将支承元件设计为挤压部件的优点还在于,其可 以非常轻,也就是说只有很小的重量,这特别应用于被设计为挤压部件的支承元件的宽度 比架杆的宽度更狭窄的情况,在此优选位于支承元件两侧的盖板的宽度同样小于架杆的宽 度。因此,支承元件的宽度也需小于盖板的宽度,因为支承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纵梁,具有:至少一个架杆;至少一个固定在该架杆上的支承元件,用于跨接在所述架杆和车顶之间所形成的间隔,以及将所述车顶纵梁固定在车顶上;以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所述支承元件的盖板,其中,所述架杆、支承元件和盖板被设计为分离的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杆(3)的至少一个端部区域(6)被设计为弯曲的部分(7),该弯曲部分的前端部(8)构成车顶接触端(9),所述支承元件(24)被设计为挤压部件(56),所述支承元件(24)和盖板(11)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弯曲部分(7)的区域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1.17 DE 202012000436.01. 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纵梁,具有:至少一个架杆;至少一个固定在该架杆上的支承 元件,用于跨接在所述架杆和车顶之间所形成的间隔,以及将所述车顶纵梁固定在车顶上; 以及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所述支承元件的盖板,其中,所述架杆、支承元件和盖板被设计为分 离的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杆(3)的至少一个端部区域(6)被设计为弯曲的部分(7),该 弯曲部分的前端部(8)构成车顶接触端(9),所述支承元件(24)被设计为挤压部件(56), 所述支承元件(24)和盖板(11)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弯曲部分(7)的区域中。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架杆(3)的所述端部区域(6) 和车顶的车顶轮廓线(2)之间设有楔形部(20),所述盖板(11)被设计为直至楔尖(12)的 楔形部盖板(13)。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1)在所述车 顶纵梁(3)的侧视图中具有近似三角形的轮廓。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1)具有至少 一个固定区域(23),为了固定所述盖板(11),该固定区域被保持在在所述架杆(3)和所述 支承元件(24)之间构成的缝隙(69)中。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区域(23)只通 过为了将所述架杆(3)和所述支承元件(24)彼此固定所进行的所述架杆(3)和所述支承 元件(24)的接合被保持在所述架杆(3)和所述支承元件(24)之间在所述缝隙¢9)中。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固定区域(23)保 持在所述缝隙(69)中是无固定装置地实现的。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固定区域(23)保 持在所述缝隙(69)中通过形状配合作用和/或通过作用在所述架杆(3)和所述支承元件 (24)之间的夹紧作用来实现。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纵梁,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缝 隙(69)旁的位置上,所述架杆(3)直接地支承在所述支承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蒂芬·斯勒伯格汉斯·宾德尔奥特马尔·宾德尔
申请(专利权)人:汉斯和奥特马尔宾德尔表面不锈钢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