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白车身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50717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8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白车身以及车辆,侧围搭接结构包括第一侧围外板,该第一侧围外板包括第一侧围外板体和从该第一侧围外板体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部;第二侧围外板,该第二侧围外板包括第二侧围外板体和从该第二侧围外板体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的侧面与第二弯折部的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一侧围外板体与第二侧围外板体形成连续延伸的侧围面;以及加强内板,该加强内板包括加强内板体和从该加强内板体弯折延伸的第三弯折部,加强内板体连接于第二侧围外板体,第三弯折部固定于第二弯折部的背向第一弯折部的侧面。本方案能够降低侧围外板的焊接成本、避免侧围外板的外观缺陷以及减少侧围外板的制造工序和工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白车身以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包括该侧围搭 接结构的白车身以及包括该白车身的车辆。
技术介绍
侧围外板也是整车造型的一个重要载体,整车的侧面外观特征绝大部分都是通过 侧围外板体现出来的。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侧围搭接结构的焊接部位直接在现有第一侧围外板1 与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上,在焊接时需要在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的外表面上垫铜板,通过焊 钳从现有第一侧围外板1的内表面一侧向铜板施加压力而使现有第一侧围外板1与现有第 二侧围外板2贴合,现有焊接方法成本较高,并且由于铜板与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的外表面 之间没有完全贴紧等原因而容易在现有第二侧围外板2的外表面上出现焊点7而产生外观 缺陷,相应地为了去除外表面上的外观缺陷而需要增加打磨工序和工时,从而造成侧围外 板的制作周期和生产成本相应地增加。另外,由于现有第一侧围外板1、现有第二侧围外板 2与现有加强内板3之间仅仅通过粘接剂或者膨胀型结构胶固定,此种搭接方式存在侧围 搭接结构刚度不足的情况,且侧围搭接结构的震动会对外表面的涂胶产生影响,而降低侧 围搭接结构的整体涂胶外观质量。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侧围搭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其能够降低侧围外板的焊接 成本、避免侧围外板的外观缺陷、减少侧围外板的制造工序和工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其包括: 第一侧围外板,该第一侧围外板包括第一侧围外板体和从该第一侧围外板体弯折 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部; 第二侧围外板,该第二侧围外板包括第二侧围外板体和从该第二侧围外板体弯折 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 第一侧围外板体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形成连续延伸的侧围面;以及 加强内板,该加强内板包括加强内板体和从该加强内板体弯折延伸的第三弯折 部,所述加强内板体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所述第三弯折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弯折部 的背向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三弯折部依次叠加并焊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与所述加强内板体之间设有膨胀型减震胶带。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围外板体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相邻接的位置向所述第一弯 折部一侧凹陷,并填充焊缝密封胶。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白车身,所述白车身包括侧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包括上 述的侧围搭接结构。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白车身。 本技术的侧围搭接结构中的第一侧围外板的第一弯折部与第二侧围外板的 第二弯折部对接贴合,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与加强内板的第三弯折部固定连接。用于相 互固定的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隐藏于车辆内侧,从而能够降低侧围外板的焊接成本、 避免侧围外板的外观缺陷、减少侧围外板的制造工序和工时。同时,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 部与加强内板的第三弯折部固定,能够提高侧围搭接结构的刚度,降低侧围搭接结构的震 动对外表面涂胶工艺的影响,从而提高侧围搭接结构的整体涂胶外观质量。 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 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侧围搭接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现有的侧围搭接结构的A-A断面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侧围搭接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本技术的侧围搭接结构的B-B断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现有第一侧围外板 2现有第二侧围外板 3现有加强内板 7焊点 10第一侧围外板体 11第一弯折部 20第二侧围外板体 21第二弯折部 30加强内板 31第三弯折部 40焊接部位 50膨胀型减震胶带 60焊缝密封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为基于汽车外形轮廓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 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包括第一侧围外板、第二侧 围外板和加强内板。其中,第一侧围外板包括第一侧围外板体10和从该第一侧围外板体10 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部11 ;第二侧围外板包括第二侧围外板体20和从该第二侧围外 板体20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部21,第一弯折部11的侧面与第二弯折部21的侧面固定 连接且第一侧围外板体10与第二侧围外板体20形成连续延伸的侧围面;加强内板包括加 强内板体30和从该加强内板体30弯折延伸的第三弯折部31,加强内板体30连接于第二侧 围外板体20,第三弯折部31固定于第二弯折部21的背向第一弯折部11的侧面。其中,侧 围面指车身的左右两侧的外表面。 用于相互固定的第一弯折部11与第二弯折部21隐藏于车辆内侧,从而能够降低 侧围外板的焊接成本、避免侧围外板的外观缺陷、减少侧围外板的制造工序和工时。同时, 第一弯折部11、第二弯折部21与加强内板的第三弯折部31固定,能够提高侧围搭接结构的 刚度,降低侧围搭接结构的震动对外表面涂胶工艺的影响,从而提高侧围搭接结构的整体 涂胶外观质量。 在所述侧围搭接结构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中,因第一弯折部11与第二弯折部21均 设于车辆内侧,其固定连接的方式对侧围外板的外观影响较小,所以第一弯折部11与第二 弯折部21可通过多种形式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栓与螺母连接、铆接或者焊接等。同样 地,第二弯折部11与第三弯折部21也可通过多种形式固定连接,同样也可采用螺栓与螺 母连接、铆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另外,第一弯折部11、第二弯折部21与第三弯折部31之间 可以为相邻的两部件两两固定连接而使三者相对固定,也可为三者一起通过一次固定而连 接。具体固定连接方式由侧围外板的加工工艺来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优选为第一弯折部11与第二弯折部21焊接后再与第三弯 折部31焊接,或者,也可以优选为第一弯折部11、第二弯折部21与第三弯折部31三者依次 叠加并同时焊接而使三者固定(参见图4中所示的焊接部位40),可以节省侧围外板的加工 工序和工时,同时因加强内板的刚度较大,而不需要另外再垫铜板来保证焊接的顺利进行, 从而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另外,优选地,第二侧围外板体20与加强内板体30之间设有膨胀型减震胶带50。 膨胀型减震胶带50能够增加侧围外板的刚度,同时起到减震、隔音等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围外板体10与第二侧围外板体20相邻接的位 置向第一弯折部11 一侧凹陷,并填充焊缝密封胶60。焊缝密封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侧围搭接结构包括:第一侧围外板,该第一侧围外板包括第一侧围外板体(10)和从该第一侧围外板体(10)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部(11);第二侧围外板,该第二侧围外板包括第二侧围外板体(20)和从该第二侧围外板体(20)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部(21),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侧围外板体(10)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20)形成连续延伸的侧围面;以及加强内板,该加强内板包括加强内板体(30)和从该加强内板体(30)弯折延伸的第三弯折部(31),所述加强内板体(30)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20),所述第三弯折部(31)固定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背向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 车辆的侧围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侧围搭接结构包括: 第一侧围外板,该第一侧围外板包括第一侧围外板体(10)和从该第一侧围外板体 (10)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弯折部(11); 第二侧围外板,该第二侧围外板包括第二侧围外板体(20)和从该第二侧围外板体 (20) 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弯折部(21),所述第一弯折部(11)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弯折部 (21) 的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侧围外板体(10)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20)形成连续延 伸的侧围面;以及 加强内板,该加强内板包括加强内板体(30)和从该加强内板体(30)弯折延伸的第三 弯折部(31),所述加强内板体(30)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围外板体(20),所述第三弯折部(31) 固定于所述第二弯折部(21)的背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亮李文武李进招孙保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