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及工程机械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12729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0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及工程机械。该支撑装置包括位于车体左侧的第一支腿、第三支腿,以及位于车体右侧的第二支腿、第四支腿,所述第一支腿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上的第一通道内,所述第二支腿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上的第二通道内,所述第一通道与伸出的第一支腿形成第一延长线,所述第二通道与伸出的第二支腿形成第二延长线,所述第一延长线与所述第二延长线整体构成“人”或“入”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高度上重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采用上下布置的方式,可减少支腿垂直高度的占用空间,并有利于支腿截面优化,改善支腿受力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装置及工程机械
本技术主要涉及工程机械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支撑装置,以及设置有该支撑装置的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为了平衡整车重心,工程机械一般设置有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多个支腿(一般为四个)。在施工过程中,支腿展开并将整机支起;在行走过程中,支腿收回。以混凝土泵车为例,其支腿大多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式:后摆腿、X支腿、前摆腿、弧形支腿。在混凝土泵车工作前,四个支腿展开撑地,四个支腿的末端点组成一个方形或梯形,用于在泵送混凝土过程中承受整车自重及臂架系统(包括臂架、连杆、油缸、输送管及混凝土)重量产生的弯矩,防止倾覆。US6276718公开了一种带有伸缩支撑装置的移动式施工机械,支撑装置包括左右前后支腿,其左右前后支腿框架主体为交叉式结构,形成X伸缩臂形式。但是由于该X支腿上下交叉,其中一个支腿的下平面高于另一支腿的上平面,因而占用高度方向空间大,不利于臂架等其它部件的布置。此外,X支腿在高度方向上必须分上下两层,富余空间少,从而导致支腿截面高度受限,不利于截面最优化,并且影响支腿的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支腿占用空间大、截面受限的缺陷。本技术的支撑装置,包括位于车体左侧的第一支腿、第三支腿,以及位于车体右侧的第二支腿、第四支腿,所述第一支腿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上的第一通道内,所述第二支腿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上的第二通道内,所述第一通道与伸出的第一支腿形成第一延长线,所述第二通道与伸出的第二支腿形成第二延长线,所述第一延长线与所述第二延长线整体构成“人”或“入”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高度上重叠。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的上平面高于所述第二通道的上平面,或,所述第一通道的上平面低于所述第二通道的上平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的上平面与所述第二通道的上平面平齐,所述第一通道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二通道的下平面也平齐。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中心线均为直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其中一个的中心线为直线,另一个的中心线为弧线。进一步地,所述弧线的圆心位于靠近所述车体方向,所述弧线与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中心线所在的竖直平面相交。进一步地,所述弧线的圆心位于背离所述车体方向,所述弧线与所述车体长度方向中心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不相交。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腿为左前支腿,所述第二支腿为右前支腿。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还设置有前述任一项的支撑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工程机械具体为混凝土泵车。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第一支腿可伸缩地设置于第一通道内,第二支腿可伸缩地设置于第二通道内,第一延长线和第二延长线整体构成“人”或“入”字形结构,由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并非为交叉式结构,因此无需采用上下布置的方式,在高度方向,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可部分或全部重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X形支腿而言,可减少支腿垂直高度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将节省的空间进行其它如臂架等部件的布置。此外,由于在高度方向有较大的富余空间,有利于支腿截面优化,改善支腿受力情况。在同样高度空间内,可将支腿设置得更加粗壮,从而可具有更强的负载能力,提高工程机械的作业能力,尤其适用于长臂架混凝土泵车。【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在支腿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在支腿收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第一支腿-1第二支腿-2第三支腿-3第四支腿-4第一通道-5第二通道-6车体-7【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均以图1所示的视图为基准,其左边所示方位为“前”、右边所示方位为“后”,上下方位为“左右”。该方位也对应于装配支撑装置后工程机械的使用状态,其正向行驶方向为“前”、反向为“后”。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要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但不对部件进行具体限制。图1和图2所示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所示为支腿展开时的状态,图2所示为支腿收回时的状态。该第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包括位于车体7左侧的第一支腿1、第三支腿3,以及位于车体7右侧的第二支腿2、第四支腿4。在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各支腿形成四边形支撑面,可起到稳定整机重心的作用;在图2所示的收回状态,可保证工程机械行走。各支腿包括横向设置的支腿臂和竖向设置的支撑腿,构成“7”字形结构。如无相反说明,本技术各处描述均是以支腿臂为参照。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支腿I及第二支腿2为伸缩式结构,其中第一支腿I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7上的第一通道5内,第二支腿2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7上的第二通道6内。各支腿可在通道内进行滚动或滑动移动。展开状态时,第一支腿I和第二支腿2从车体7向外延伸;收回状态时,第一支腿I和第二支腿2收回至车体7内。应当清楚,第一支腿I和第二支腿2可以位于车体7的前部,也可以位于车体7的后部,可根据车体7的具体结构确定。第三支腿3和第四支腿4可以采用与第一支腿I及第二支腿2类似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现有结构的伸缩式结构或摆动式结构,本技术并不受限于此。第一通道5与伸出的第一支腿I形成第一延长线,第二通道6与伸出的第二支腿2形成第二延长线,第一延长线与第二延长线整体构成“人”或“入”字形结构,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在高度上重叠。前述所指“人”或“入”字形结构是指从其中一个方位观察,具体地是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观察。由于形成“人”或“入”字形结构,因而无需像现有技术的X支腿一样采用上下两层的结构。前述重叠可以是全部或部分重叠。更具体地,优选第一通道5的上平面高于第二通道6的上平面,或,第一通道5的上平面低于第二通道6的上平面,构成部分重叠。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优选第一通道5的上平面与第二通道6的上平面平齐,第一通道5的下平面与第二通道6的下平面也平齐。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延长线和第二延长线的整体长度不同,当第一延长线比第二延长线长时,形成“入”字形结构;当第一延长线比第二延长线短时,形成“人”字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延长线和第二延长线可以相互贴合,正好相交于一点,或者第一延长线和第二延长线之间间隔一定距离(指其中一个的端部至另一个的侧部之间的距离),均能够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根据混凝土泵车的具体结构,优选第一支腿I为左前支腿,第二支腿2为右前支腿。相应地,则第三支腿3为左后支腿,第四支腿4为右后支腿。前部两个支腿的长度要小于后部的两个支腿。第三支腿3和第四支腿4采用对称的摆动支腿,通过油缸驱动其相对于车体7向外摆动。上述第一实施例由于并非为交叉式结构,因而无需采用上下布置的方式,在高度方向,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之间可部分或全部重叠,相对于现有技术的X形支腿而言,可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撑装置,包括位于车体(7)左侧的第一支腿(1)、第三支腿(3),以及位于车体(7)右侧的第二支腿(2)、第四支腿(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1)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7)上的第一通道(5)内,所述第二支腿(2)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7)上的第二通道(6)内,所述第一通道(5)与伸出的第一支腿(1)形成第一延长线,所述第二通道(6)与伸出的第二支腿(2)形成第二延长线,所述第一延长线与所述第二延长线整体构成“人”或“入”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在高度上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2.13 CN 201310682101.71.一种支撑装置,包括位于车体(7)左侧的第一支腿(I)、第三支腿(3),以及位于车体(7)右侧的第二支腿(2)、第四支腿(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腿(I)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7)上的第一通道(5)内,所述第二支腿(2)可伸缩地设置于车体(7)上的第二通道(6)内,所述第一通道(5)与伸出的第一支腿(I)形成第一延长线,所述第二通道(6)与伸出的第二支腿(2)形成第二延长线,所述第一延长线与所述第二延长线整体构成“人”或“入”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通道(5)和第二通道(6)在高度上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5)的上平面高于所述第二通道(6)的上平面,或,所述第一通道(5)的上平面低于所述第二通道(6)的上平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5)的上平面与所述第二通道(6)的上平面平齐,所述第一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绍其许伟涂星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