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包括有一本体、一后壳体、一后护套、一前壳体及一前护套。该本体具有一筒部及一握持部由该筒部向下延伸而出,该后壳体设于该筒部的后端,该后护套被该筒部及该后壳体夹持,且该后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后壳体的外表面。该前壳体是设于该筒部的前端,而该前护套是被该筒部与该前壳体夹持,且该前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前壳体的外表面。借由令前、后护套分别夹持于筒部及前、后壳体之间,使前、后护套可被稳固定位,从而避免护套易因弹性疲劳而脱落的现有缺陷。(*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包括有一本体、一后壳体、一后护套、一前壳体及一前护套。该本体具有一筒部及一握持部由该筒部向下延伸而出,该后壳体设于该筒部的后端,该后护套被该筒部及该后壳体夹持,且该后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后壳体的外表面。该前壳体是设于该筒部的前端,而该前护套是被该筒部与该前壳体夹持,且该前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前壳体的外表面。借由令前、后护套分别夹持于筒部及前、后壳体之间,使前、后护套可被稳固定位,从而避免护套易因弹性疲劳而脱落的现有缺陷。【专利说明】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动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
技术介绍
部分气动工具的外壳表面浮刻有文字或花纹,例如指示性标语或商标,为了避免这些文字、花纹或外壳表面磨损,以往会在外壳表面开设凹槽,并在凹槽中套设弹性环,弹性环突出于外壳表面,从而弹性环会与工作台的承置面接触,并避免文字、花纹或外壳表面与承置面直接摩擦而磨损。然而,由于弹性环是借由本身的弹性而固定于外壳,当弹性环老化或弹性疲劳后,弹性环就无法被稳固地定位在外壳的凹槽,甚至会有脱落的问题,有鉴于此,如何克服此一问题,实为本领域人士所思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让护套稳固定位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其包括有一本体、一后壳体、一后护套、一前壳体及一前护套。该本体具有一筒部、以及一握持部由该筒部向下延伸而出,该后壳体设于该筒部的后端,该后护套被该筒部及该后壳体夹持,且该后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后壳体的外表面。该前壳体是设于该筒部的前端,而该前护套是被该筒部与该前壳体夹持,且该前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前壳体的外表面。 本技术借由令后护套夹持于筒部及后壳体之间,并令前护套夹持于筒部与前壳体之间,使前、后护套可被稳固定位,而不会因为弹性疲劳而脱落,进而有效克服现有技艺的缺陷。【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后护套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后护套夹持于筒部与后壳体之间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后护套夹持于筒部与后壳体之间的横向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前护套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前护套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前护套夹持于筒部与后壳体之间的横向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前护套夹持于筒部与后壳体之间的局部纵向剖视图。附图标记10:本体11:筒部12:握持部13:凹槽20:后壳体30:后护套31:环状体32:嵌合部33:挡止部40:前壳体50:前护套51:环状体52:后挡止部53:前挡止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图2。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包括一本体10、一后壳体20、一后护套30、一前壳体40及一前护套50。另外,所述外壳结构是用以容设气动马达、冲击组、工具头、阀套、气流方向控制杆等部件,但是该些元件并非达成本案效果的必 要部件,于此不另赘述。该本体10具有一筒部11以及一握持部12由该筒部11向下延伸而出,该后壳体20是设于筒部11的后端,而该前壳体40则是设于筒部11的前端,亦即前、后壳体40、20是分别位于筒部11的前、后两端。后护套30是被筒部11与后壳体20夹持,且该后护套30的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筒部11与后壳体20的外表面。本实施例中,后护套30是在顶侧及左右两侧径向突出于筒部11与后壳体20的外表面,借以保护筒部11及后壳体20的顶面及侧面不受到摩擦。在其它可能实施例中,也可以让后护套30的全部环状外缘皆径向突出于筒部11及后壳体20的外表面,而全方面地避免筒部11及后壳体20外表面磨损。前护套50则是夹持于筒部11与前壳体40之间,且该前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前壳体的外表面。本实施例中,前护套50的顶侧及左右两侧外缘径向突出于筒部11与前壳体40的外表面。同样地,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前护套50的环状外缘也可以全部径向突出于筒部11与前壳体40外表面,而避免筒部11与前壳体40外表面受到摩擦。本技术借由将后护套30夹持于筒部11与后壳体20之间,并将前护套50夹持于筒部11与前壳体40之间,从而在避免筒部11、后壳体20及前壳体40表面磨损的同时,又可将前、后护套50、30稳固定位,使前、后护套50、30不会因弹性疲劳而脱落。请进一步参照图3-图5,为了让后护套30不至于在利用螺栓锁合筒部11与后壳体20时受挤压变形,或避免后护套30受外力作用而脱离原位,后护套30的外型可以设计成具有一环状体31及多个嵌合部32由该环状体31的内缘径向朝内延伸,而筒部11则具有多个凹槽13位于其后端并分别与嵌合部32对应,供该些嵌合部32卡合于该些凹槽13中。固定效果较佳者,该些嵌合部32的截面积是在径向上由外而内逐渐增大,且凹槽13的外型是与嵌合部32互补,借此避免后护套30外扩变形或脱离原位,但是嵌合部32与凹槽13的外型并不以此为限;除此之外,该嵌合部32的径向末端更可轴向朝前延伸有一挡止部33,该挡止部33贴抵并勾卡于筒部11的内缘,借此实现进一步避免后护套30外扩或脱离原位的效果。请进一步参照图6-图9,为了避免前护套50在利用螺栓锁合筒部11与前壳体40时受挤压而外扩变形,或避免前护套50受外力作用而脱离原位,前护套50也可以具有一环状体51、多个后挡止部52由该环状体51轴向朝后延伸而出、以及多个前挡止部53由该环状体51轴向朝前延伸而出,后挡止部52是贴抵于筒部11的前端内缘,而前挡止部53则是贴抵于前壳体40的内缘,借此实现前揭目的。然而制造时可选择设置前挡止部53与后挡止部52其中之一。最后,必须再次说明的是,本技术于前揭实施例中所揭示的构成元件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其它等效元件的替代或变化,亦应为本案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具有一筒部、以及一握持部由该筒部向下延伸而出; 一后壳体,设于该筒部的后端; 一后护套,被该筒部与该后壳体夹持,且该后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后壳体的外表面; 一前壳体,设于该筒部的前端;以及 一前护套,被该筒部与该前壳体夹持,且该前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前壳体的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后护套具有一环状体、以及多个嵌合部由该环状体的内缘径向朝内延伸,该筒部则具有多个凹槽位于该筒部的后端,供该些嵌合部卡合于其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嵌合部的截面积在径向上由外而内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嵌合部的径向末端更轴向朝前延伸有一挡止部,贴抵于该筒部的内缘。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护套的气动工具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具有一筒部、以及一握持部由该筒部向下延伸而出;一后壳体,设于该筒部的后端;一后护套,被该筒部与该后壳体夹持,且该后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后壳体的外表面;一前壳体,设于该筒部的前端;以及一前护套,被该筒部与该前壳体夹持,且该前护套的至少一部分外缘径向突出于该筒部与该前壳体的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裕仁,
申请(专利权)人:越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