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69835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8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包括本体和臭氧发生器,所述本体的左侧底部设有水肥入口,本体的右侧底部设有水肥出口,本体的顶部通过管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接,在管路上设有增压泵;在本体的内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增压泵的控制开关连接;在本体内部设有若干个由上隔板和下隔板交错布置的隔板引水装置,其中所述下隔板的底部与本体的底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隔板、下隔板的设置,增加了水肥溶液在本体内部的行程,而通过液位传感器的设置,可以保证本体内部具有足够的臭氧接触空间,保证臭氧与水肥溶液充分溶解,通过压力传感器的设置可以避免本体内部压力过大而爆炸,保证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
本技术涉及调控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属于农业灌溉

技术介绍
目前,采用臭氧对农作物的根部土壤进行灭菌逐渐开始普遍起来,但是怎样将臭氧充分均匀的注入到水肥溶液之中,目前采用的方法是直接将臭氧与储水容器连接,将臭氧注入到储水容器当中。这样的情况下,对储水容器的密封性要求非常高,而众所周知,储水容易大都比较大,对庞大的储水容器进行密封是一个很复杂、成本很高的事情,所以这就严重阻碍了臭氧与水肥混合技术的应用前景,使臭氧与水肥混合的技术不能在短期内进行大面积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传统的臭氧与水肥混合技术中对设备的密封性要求较高,进而导致该技术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可以采用简单的装置实现臭氧与水肥充分混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包括本体和臭氧发生器,所述本体的左侧底部设有水肥入口,本体的右侧底部设有水肥出口,本体的顶部通过管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接,并且在管路上设有增压泵;在本体的内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增压泵的控制开关连接;在本体内部设有若干个由上隔板和下隔板交错布置的隔板引水装置,其中所述下隔 板的底部与本体的底部连接,所述上隔板的顶部与本体的顶部保留一定的空隙,以允许气流通过,所述上隔板、下隔板的两侧与本体的内壁连接。在本体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本体内部的压力信号,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报警器连接。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接近本体顶部的位置。所述液位传感器的位置低于所述上隔板的顶部高度,并且高于所述下隔板的顶部高度,以使本体内部的水肥液面高度不至于超过上隔板。所述本体采用长方体形状。所述上隔板、下隔板各设有至少5个。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公开的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通过上隔板、下隔板的设置,增加了水肥溶液在本体内部的行程,而通过液位传感器的设置,可以保证本体内部具有足够的臭氧接触空间,保证臭氧与水肥溶液充分溶解,通过压力传感器的设置可以避免本体内部压力过大而爆炸,保证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包括本体I和臭氧发生器2,所述本体I的左侧底部设有水肥入口 11,本体I的右侧底部设有水肥出口 12,本体I的顶部通过管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2连接,并且在管路上设有增压泵3 ;在本体I的内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13,所述液位传感器13与所述增压泵3的控制开关31连接;在本体I内部设有若干个由上隔板14和下隔板15交错布置的隔板引水装置,其中所述下隔板15的底部与本体I的底部连接,所述上隔板14的顶部与本体I的顶部保留一定的空隙,以允许气流通过,所述上隔板14、下隔板15的两侧与本体I的内壁连接。在本体I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16,用以检测本体I内部的压力信号,所述压力传感器16与报警器4连接,当压力超过限值的时候,通过报警器报警,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所述液位传感器13位于接近本体I顶部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本体内部的空间。所述液位传感器13的位置低于所述上隔板14的顶部高度,并且高于所述下隔板15的顶部高度,以使本体内部的水肥液面高度不至于超过上隔板,这样即可保证本体I内部的液面永远不超过上隔板,但又会高于下隔板。所述本体I采用长方体形状,当采用长方体形状的时候,本体内部可以具有足够长的行程空间。所述上隔板14、下隔板15各设有至少5个,这样可以保证水肥溶液具有足够长的行程,促进水肥溶液与臭氧充分混合。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公开的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通过上隔板、下隔板的设置,增加了水肥溶液在本体内部的行程,而通过液位传感器的设置,可以保证本体内部具有足够的臭氧接触空间,保证臭氧与水肥溶液充分溶解,通过压力传感器的设置可以避免本体内部压力过大而爆炸,保证使用寿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臭氧发生器,所述本体的左侧底部设有水肥入口,本体的右侧底部设有水肥出口,本体的顶部通过管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接,并且在管路上设有增压泵;在本体的内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增压泵的控制开关连接;在本体内部设有若干个由上隔板和下隔板交错布置的隔板引水装置,其中所述下隔板的底部与本体的底部连接,所述上隔板的顶部与本体的顶部保留一定的空隙,以允许气流通过,所述上隔板、下隔板的两侧与本体的内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和臭氧发生器,所述本体的左侧底部设有水肥入口,本体的右侧底部设有水肥出口,本体的顶部通过管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接,并且在管路上设有增压泵;在本体的内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增压泵的控制开关连接;在本体内部设有若干个由上隔板和下隔板交错布置的隔板引水装置,其中所述下隔板的底部与本体的底部连接,所述上隔板的顶部与本体的顶部保留一定的空隙,以允许气流通过,所述上隔板、下隔板的两侧与本体的内壁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臭氧与水肥溶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本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建平柳军林强张东新陈明东曹秀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