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乘式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2261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8:21
跨乘式电动车辆(1)具备:收容作为电动马达(5)的电源的电池(22)且配置于前轮(2)与后轮(3)之间的电池壳体(23)、以及在前端部可摇动地与车身框架(4)连接且在后端部可旋转地支持后轮(3)的摇臂(16)。电动马达(5)配置于比电池壳体(23)靠近后方的位置,且配置于比后轮(3)靠近前方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跨乘式电动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ATV(AllTerrainVehicle,全地形车)和摩托车等的跨乘式的车辆、且通过由电动马达产生的动力行驶的跨乘式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近年,正在开发将由储存于电池的电能所驱动的电动马达作为行驶动力源的跨乘式电动车辆。跨乘式电动车辆与以前的仅将内燃机作为行驶动力源的跨乘式车辆相比,需要搭载大重量的电池(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00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专利文献1,电池配置于电动马达的上方。在这种配置下为了使续航性能优先而将电池大型化时,会降低行驶安全性。因此本专利技术以提供可以达成低重心化与续航性能的提高的跨乘式电动车辆为目的。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形成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跨乘式电动车辆是通过由电动马达所产生的动力行驶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具备:收容作为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源的电池且配置于前轮与后轮之间的电池壳体;以及在前端部可摇动地与车身框架连接,在后端部可旋转地支持后轮的摇臂;所述电动马达配置于比所述电池壳体靠近后方的位置,且配置于比所述后轮靠近前方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电动马达配置于比电池壳体靠近后方的位置。因此,可以将电池壳体配置于尽可能下方的位置并将电动马达收容于前后轮之间,能够实现车辆的低重心化。又,与将电池壳体向下方扩大相结合,因此增大电池的容量,提高续航性能。也可以是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配置于比作为所述摇臂的摇动中心的摇动轴靠近上方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电动马达配置于比摇臂的摇动轴靠上的位置。因此,即使是搭载大型电动马达的情况下,也可以加大车身所允许的倾斜角度,可以很好地同时实现提高车辆的输出与提高车辆的转弯性能这两者。也可以是所述电动马达的前端部配置于比所述摇动轴靠近前方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使电动马达尽量靠近电池。因此,在前后方向上使车辆重量集中,提高转弯性能。也可以是具备使由所述电动马达产生的动力变速的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配置于比所述电池壳体靠近后方的位置;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变速机构在大致上下方向上排列;所述电动马达配置于比所述变速机构靠近上方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变速机构配置于比所述电池壳体靠后的位置,因此可以使电池壳体配置于尽可能下方的位置或使电池壳体向下方扩大。像这样配置于比所述电池壳体靠后的电动马达与变速机构在大致上下方向上排列。因此,可以使重量物尽可能在前后方上紧凑地集中,并提高车辆的转弯性能。而且,电动马达配置于比变速机构靠上的位置,因此可以加大车身所允许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是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配置于比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靠近后方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电动马达从变速机构看时配置于后侧,因此可以将电池壳体配置至尽可能后方。也可以是具有收容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收容部、以及收容所述变速机构的变速器收容部;所述马达收容部的前端部配置于比所述变速器收容部的前端部靠近后方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电池壳体可以配置至尽可能后方。也可以是所述车身框架具有从头管向后方且下方延伸,并与所述变速器收容部的前部结合的第一框架;所述电池壳体以装载于所述第一框架的状态支持于所述第一框架。根据所述结构,与将电池壳体悬挂于车身框架的情况相比,电池壳体的刚性可以不用太高。又,变速器收容部与第一框架结合并兼为车身框架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使车身结构简单化。也可以是所述车身框架具有在比所述第一框架靠近上方的位置从所述头管向后方且下方延伸,并与所述马达收容部的前部结合的第二框架。根据所述结构,可以实现将头管、变速机收容部及马达收容部这三处结合的桁架型的框架结构,从而可以提高车身的刚性。又,马达收容部兼为车身框架的一部分,因此可以使车身结构变得简单。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框架配置于比所述电池壳体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可以由第二框架保护电池壳体的侧部。也可以是在所述变速器收容部上设置有所述摇动轴。根据所述结构,可以将变速器收容部有效利用为用于支持摇臂的框架或支架,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又,可以实现将电动马达及收容该电动马达的马达收容部配置于比变速机构及摇动轴靠上的位置的结构。也可以是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配置于比所述摇动轴靠近上方的位置;具备将所述马达收容部和所述变速器收容部一体地结合而形成的马达单元壳体,所述马达单元壳体作为所述车身框架的一部分形成。根据所述结构,马达收容部与变速器收容部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马达单元壳体发挥作为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作用。于是,可以缩短第二框架、座椅框架等地将马达单元壳体以外的框架部分小型化。也可以是将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配置于比所述摇动轴靠近下方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可以将变速机构配置于尽可能下方的位置,可以谋求车辆的低重心化。也可以是所述电池壳体的下端部配置于比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靠近下方的位置;所述电池壳体的上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靠近上方的位置。根据所述结构,可以将电池壳体配置于尽可能下方的位置,又,可以使电池壳体尽可能大型化。也可以是具有流着用于冷却所述电动马达的油的油通路;所述油通路的出口在所述变速机构的上方开口。根据所述结构,在油通路中流动的油向变速机构滴下,借此可以润滑变速机构。因此,可以使电动二轮车的冷却系统及润滑系统的结构变得紧凑。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在参照附图的基础上,由以下的优选的实施形态的详细说明得以明确。专利技术效果:从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达成低重心化与续航性能提高的跨乘式电动车辆。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形态的跨乘式电动车辆的一个示例示出的电动二轮车的右视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的马达单元壳体的周围的右视图;图3是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形态的跨乘式电动车辆的一个示例示出的电动二轮车的右视图;图4是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形态的跨乘式电动车辆的一个示例示出的电动二轮车的马达单元壳体的周围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另外,在所有的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以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在以下说明中的方向的概念是以搭乘在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的跨乘式电动交通工具的一个示例示出的电动二轮车上的驾驶员所观察的方向为基准。图1是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形态的跨乘式电动车辆的一个示例示出的电动二轮车1的右视图。如图1所示,电动二轮车1具备作为从动轮的前轮2、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配置于前轮2及后轮3之间的车身框架4以及作为行驶动力源的电动马达5。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电动二轮车1不具备内燃机,通过由电动马达5所产生的动力旋转驱动后轮3。又,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电动二轮车1中,在将电动马达5的动力向后轮3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24中含有变速器25。电动二轮车1具备将收容电动马达5的马达收容部29和收容变速器25的变速器收容部30一体地结合而形成的马达单元壳体15。换而言之,马达单元壳体15收容电动马达5及变速器25。电动马达(或马达收容部29)配置于比变速器25(或变速器收容部30)靠近上方的位置。马达单元壳体15在马达收容部29及变速器收容部30的排列方向上较长,其结果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形式搭载于车辆。马达收容部29设置于马达单元壳体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跨乘式电动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乘式电动车辆,是通过由电动马达所产生的动力行驶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具备:收容作为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源的电池且配置于前轮与后轮之间的电池壳体;以及在前端部可摇动地与车身框架连接,在后端部可旋转地支持后轮的摇臂;所述电动马达配置于比所述电池壳体靠近后方的位置,且配置于比所述后轮靠近前方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跨乘式电动车辆,是通过由电动马达所产生的动力行驶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具备:收容作为所述电动马达的电源的电池且配置于前轮与后轮之间的电池壳体;在前端部可摇动地与车身框架连接,在后端部可旋转地支持所述后轮的摇臂;以及使由所述电动马达产生的动力变速的变速机构;所述电动马达配置于比所述电池壳体靠近后方的位置,且配置于比所述后轮靠近前方的位置;所述变速机构配置于比所述电池壳体靠近后方的位置,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变速机构在大致上下方向上排列,所述电动马达配置于比所述变速机构靠近上方的位置;还具备流着用于冷却所述电动马达的油的油通路,所述油通路的出口在所述变速机构的上方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配置于比作为所述摇臂的摇动中心的摇动轴靠近上方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的前端部配置于比所述摇动轴靠近前方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配置于比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靠近后方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收容所述电动马达的马达收容部、以及收容所述变速机构的变速器收容部,所述马达收容部的前端部配置于比所述变速器收容部的前端部靠近后方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田义基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