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分离结构以及缸盖护罩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57401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结构以及缸盖护罩组件,油气分离结构包括壳体、回油部以及至少一个油气分离组件,所述壳体为封闭结构,所述壳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使壳体与外界相通的进入口和回油孔,所述回油部与所述底板固定并与所述回油孔承接,所述油气分离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入口与所述回油孔之间,所述油气分离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小孔板、齿形板、挡油板,油气混合物依次途经小孔板、齿形板、挡油板,所述小孔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齿形板上设有直齿,所述直齿朝向所述通孔。该油气分离结构的油气分离效果较好,其窜油量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油气分离结构以及缸盖护罩组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内燃机
,具体涉及一种油气分离结构。
技术介绍
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会有少量气体从气缸壁与活塞环之间的间隙以及活塞与活塞环之间的间隙窜入曲轴箱中,这些窜气会将活塞和气缸壁表面的机油带走,通过进气系统进入燃烧室再次燃烧。但是由于机油不能完全燃烧,会对排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必须将机油从窜气里分离出来。现有的内置式油气分离结构,采用带孔板、平挡板实现油气分离,油气混合气与平挡板的接触面积小,窜油量较大,油气分离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结构,其结构简单、紧凑,油气分离效果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一种油气分离结构,其包括壳体、回油部以及至少一个油气分离组件,所述壳体为封闭结构,所述壳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使壳体与外界相通的进入口和回油孔,所述回油部与所述底板固定并与所述回油孔承接,所述油气分离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入口与所述回油孔之间,所述油气分离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小孔板、齿形板、挡油板,油气混合物依次途经小孔板、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回油部以及至少一个油气分离组件,所述壳体为封闭结构,所述壳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使壳体与外界相通的进入口和回油孔,所述回油部与所述底板固定并与所述回油孔承接,所述油气分离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入口与所述回油孔之间,所述油气分离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小孔板、齿形板、挡油板,油气混合物依次途经小孔板、齿形板、挡油板,所述小孔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齿形板上设有直齿,所述直齿朝向所述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回油部以及至少一个油气分离组件,所述壳体为封闭结构,所述壳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使壳体与外界相通的进入口和回油孔,所述回油部与所述底板固定并与所述回油孔承接,所述油气分离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入口与所述回油孔之间,所述油气分离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小孔板、齿形板、挡油板,油气混合物依次途经小孔板、齿形板、挡油板,所述小孔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齿形板上设有直齿,所述直齿朝向所述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组件与壳体的固定为:所述小孔板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所述通孔靠近所述顶板,所述齿形板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所述挡油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结构包括进入口挡板,所述进入口挡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进入口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板上通孔的个数为10?15个,呈两排均勻设置,所述通孔的直径为2?3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形板的直齿个数为10?15个,所述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素华杨林强许涛李龙超杜鹏滕建耐张雪林张增光冯玮玮侯亦波阮仁宇王锦艳张良超崔奎据刘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