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包括: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施用除草剂;3月份移栽入玉米苗;5月份移栽入甘薯苗;8月份待玉米收获后,播种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11月上旬甘薯收获后连作冬春马铃薯,冬春马铃薯在次年5月前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栽培模式,有利于实现作物光合效能的最大化,土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栽培过程中化肥使用量明显减少,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物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利于环保、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作物的栽培模式,尤其涉及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
技术介绍
作物间的间套轮作种植模式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式,其中麦-玉-苕模式是最早采用的模式。目前,经济价值较高的新三熟模式:麦-玉-豆、马铃薯-早大豆-玉米、蚕豆-玉米-高粱等模式被广泛推广利用。但以上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效益偏低,作物共生时期偏长,作物光合效能利用低,化肥使用量大,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不利于绿色环保食品的产出。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包括: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施用除草剂;3月份移栽入玉米苗;5月份移栽入甘薯苗;8月份待玉米收获后,播种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11月上旬甘薯收获后连作冬春马铃薯,冬春马铃薯在次年5月前收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施用除草剂的技术要点如下: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垄宽为80cm,垄高为20cm,垄面为瓦背型,垄之间设有20cm宽、15cm深的沟,每隔IOm设有30cm深的排水沟;对所有垄、沟施用一次除草剂。其中,垄、沟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玉米苗的倒伏和排水通畅;所述施用除草齐?,一般选择晴天、高温时段,药剂优选草甘膦水剂,具体实施按照药剂说明执行。进一步,所述3月份移栽入玉米苗的技术要点如下:3月份从地块的边垄开始移栽入强壮、无病害的玉米苗,两垄玉米苗之间间隔预留3垄待栽甘薯苗,玉米与甘薯所占土地面积比为1: 4。其中,高杆作物玉米,只占1/4的土地面积,对间套种植的矮杆作物甘薯马铃薯不会造成荫蔽遮光,加之共生期短,都能实现光合效能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进一步,所述5月份移栽入甘薯苗的技术要点如下:5月份选茎皮光滑、叶大色浓、浆汁多,苗长20~25cm,百苗重I~1.5kg无病虫害的甘薯苗栽入预留的空垄里。进一步,所述8月份待玉米收获后,播种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的技术要点如下:8月份待玉米收获后,保持玉米地原有的格局,将免耕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紧贴两边沟壁对称播种,间 距20cm左右,形成宽窄行布局,宽行60cm左右,窄行20cm,株距22cm ;播种施肥后,砍倒玉米秸杆顺沟覆盖,用2~3垄秸杆覆盖I沟,秸杆不足可用相应稻草代替。其中,由于玉米是需肥较大的作物,其生长期施肥量较大,在秋马铃薯播种时,就可减少一半以上的马铃薯种肥,减少用肥成本;玉米收获后,用玉米秸杆还田,用以覆盖播种的秋马铃薯,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施生物肥,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所述11月上旬甘薯收获后连作冬春马铃薯的技术要点如下:11月上旬甘薯收获,在甘薯收获过程中垄上的土地被翻耕,冬春马铃薯在免耕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播种。其中,甘薯马铃薯同地域连作,正好实现收获播种或栽插期相连,达到土地的周年利用,实现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都是垄作作物,前作收获的时候,就相当于为后作作物翻耕整地,节约了整地所需的劳动力成本。本专利技术栽培模式的有益效果是:1.甘薯属旋花科、马铃薯属茄科,是属不同的科,它们连作,不会滋生病害,可减少防治病害用药。2.高杆作物玉米,只占1/4的土地面积,对间套种植的矮杆作物甘薯马铃薯不会造成荫蔽遮光,加之共生期短,都能实现光合效能的最大化,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3.甘薯马铃薯在同地域连作,正好实现收获播种或栽插期相连,达到土地的周年利用,实现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都是垄作作物,甘薯收获的时候,就相当于为冬春马铃薯播种翻耕整地,节约了整地所需的劳动力成本。4.在玉米收获后,用玉米秸杆还田,用以覆盖免耕播种的秋马铃薯,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施生物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因玉米是需肥较大的作物,其生长期施肥量较大,在秋马铃薯播种时,就可减少一半以上的马铃薯种肥,减少用肥成本。5.玉米秸杆覆盖增种一季免耕秋马铃薯,加大了冬闲田的开发利用,秋季生产的马铃薯,正好是在元旦与春节期间上市,价格不菲,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包括: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施用除草剂;3月份移栽入玉米苗;5月份移栽入甘薯苗;8月份待玉米收获后,播种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11月上旬甘薯收获后连作冬春马铃薯,冬春马铃薯在次年5月前收获。所述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施用除草剂的技术要点如下: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垄宽为80cm,垄高为20cm,垄面为瓦背型,垄之间设有20cm宽、15cm深的沟,每隔IOm设有30cm深的排水沟;对所有垄、沟施用一次除草剂。 其中,垄、沟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玉米苗的倒伏和排水通畅;所述施用除草齐?,一般选择晴天、高温时段,药剂优选草甘膦水剂,具体实施按照药剂说明执行。所述3月份移栽入玉米苗的技术要点如下:3月份从地块的边垄开始移栽入强壮、无病害的玉米苗,玉米苗合理密植一般667m2种植2600~3000株,两垄玉米苗之间间隔预留3垄待栽甘薯苗,玉米与甘薯所占土地面积比为1: 4。其中,玉米种植密度为高杆作物玉米,只占1/4的土地面积,对间套种植的矮杆作物甘薯马铃薯不会造成荫蔽遮光,加之共生期短,都能实现光合效能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所述5月份移栽入甘薯苗的技术要点如下:5月份选茎皮光滑、叶大色浓、浆汁多,苗长20~25cm,百苗重I~1.5kg无病虫害的甘薯苗栽入预留的空垄里。所述8月份待玉米收 获后,播种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的技术要点如下:8月份待玉米收获后,保持玉米地原有的格局,将免耕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紧贴两边沟壁对称播种,间距20cm左右,形成宽窄行布局,宽行60cm左右,窄行20cm,株距22cm,一般每667m2种植6500~7000株,用种量在160~180左右;播种施肥后,砍倒玉米秸杆顺沟覆盖,用2~3垄秸杆覆盖I沟,秸杆不足可用相应稻草代替。其中,由于玉米是需肥较大的作物,其生长期施肥量较大,在秋马铃薯播种时,就可减少一半以上的马铃薯种肥,减少用肥成本;玉米收获后,用玉米秸杆还田,用以覆盖播种的秋马铃薯,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施生物肥,改善生态环境。所述11月上旬甘薯收获后连作冬春马铃薯的技术要点如下:11月上旬甘薯收获,在甘薯收获过程中垄上的土地被翻耕,冬春马铃薯在免耕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播种。其中,甘薯马铃薯同地域连作,正好实现收获播种或栽插期相连,达到土地的周年利用,实现土地使用效益最大化。同时都是垄作作物,前作收获的时候,就相当于为后作作物翻耕整地,节约了整地所需的劳动力成本。采用该栽培模式,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温、光、水资源,集成了秸杆还田、轻简化栽培技术,与传统的麦-玉-苕等模式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生态、环保和高效的优势。经济效益概算:(按I亩面积计算)种植普通甘薯、马铃薯、玉米品种:甘薯(0.75*2500*1.0 = 1875 元)、马铃薯(0.75*2000*2.0 = 3000 元)、秋马铃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施用除草剂;3月份移栽入玉米苗;5月份移栽入甘薯苗;8月份待玉米收获后,播种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11月上旬甘薯收获后连作冬春马铃薯,冬春马铃薯在次年5月前收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 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施用除草剂;3月份移栽入玉米苗;5月份移栽入甘薯苗;8月份待玉米收获后,播种早熟优质的秋马铃薯;11月上旬甘薯收获后连作冬春马铃薯,冬春马铃薯在次年5月前收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施用除草剂的技术要点如下: 每年2月份开始整地起垄,垄宽为80cm,垄高为20cm,垄面为瓦背型,垄之间设有20cm宽、15cm深的沟,每隔IOm设有30cm深的排水沟;对所有垄、沟施用一次除草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玉米间套轮作甘薯马铃薯栽培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3月份移栽入玉米苗的技术要点如下: 3月份从地块的边垄开始移栽入强壮、无病害的玉米苗,两垄玉米苗之间间隔预留3垄待栽甘薯苗,玉米与甘薯所占土地面积比为1: 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强,李中强,钟巍然,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