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俊菁专利>正文

双向制冷油捕集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8662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2 1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制冷油捕集挡板,包括制冷液传输管、挡板外壳和位于所述挡板外壳内部且呈螺旋状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包括呈上下分布的上挡油板和下挡油板,上挡油板和下挡油板之间的夹角小于180°,所述上挡油板和所述下挡油板上分别焊接有随其螺旋分布的上冷却铜管和下冷却铜管,所述上冷却铜管的一端和所述下冷却铜管的一端均汇合连接于所述制冷液传输管位于所述挡板外壳内侧的端部,所述下挡油板的下方对应设有螺旋状的油收集槽,所述油收集槽下部设有导流管,所述油收集槽与所述导流管连通,所述导流管上均匀开有滤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防止扩散泵内的油进入真空室,真空室的油进入扩散泵。(*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制冷油捕集挡板
本技术涉及真空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制冷油捕集挡板。
技术介绍
现有的常用冷挡板只能防止单向返油,即将扩散泵或其它真空获得设备的油蒸汽分子经冷却挡板冷却后,由气态转化为液态返回到扩散泵内。航天仪表必须在一定的真空度下,将需注入的油进行加温,将其汽化,汽化后的油分子进入产品中,从而达到要求。但是这种方式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其一,汽化后的油蒸汽分子部分进入产品中,其余的经冷却挡板制冷后进入扩散泵,因扩散泵和所注油饱和蒸汽压不同,因此对扩散泵产生了污染,真空度会迅速下降,对扩散泵的性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其二,扩散泵经过污染后,极限真空度已不能达到产品所需的要求,需对扩散泵或分子泵进行清洗,这样既耽误了生产周期,又浪费了资源。尤其是,扩散泵经过多次拆卸后,需要重新装配后才能使用,这就使得厂家需要将分子泵送回生产厂家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现有油蒸汽分子对扩散泵造成污染,并影响极限真空度的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能防止扩散泵内的油进入真空室,真空室的油进入扩散泵的双向制冷油捕集挡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制冷油捕集挡板,包括挡油帽、制冷液传输管、挡板外壳和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制冷油捕集挡板,包括挡油帽、制冷液传输管、挡板外壳和位于所述挡板外壳内部且呈螺旋状的挡油板,所述制冷液传输管穿过所述挡板外壳延伸至所述挡板外壳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包括呈上下分布的上挡油板和下挡油板,上挡油板和下挡油板之间的夹角小于180°,所述上挡油板和所述下挡油板上分别焊接有随其螺旋分布的上冷却铜管和下冷却铜管,所述上冷却铜管的一端和所述下冷却铜管的一端均汇合连接于所述制冷液传输管位于所述挡板外壳内侧的端部,所述下挡油板的下方对应设有螺旋状的油收集槽,所述油收集槽下部设有导流管,所述油收集槽与所述导流管连通,所述导流管上均匀开有滤油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制冷油捕集挡板,包括挡油帽、制冷液传输管、挡板外壳和位于所述挡板外壳内部且呈螺旋状的挡油板,所述制冷液传输管穿过所述挡板外壳延伸至所述挡板外壳的内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包括呈上下分布的上挡油板和下挡油板,上挡油板和下挡油板之间的夹角小于180°,所述上挡油板和所述下挡油板上分别焊接有随其螺旋分布的上冷却铜管和下冷却铜管,所述上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菁
申请(专利权)人:吴俊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