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吸附床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及吸附式制冷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40610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1 1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吸附床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包括外层壳体和容纳于其中的内层壳体。外层壳体上端具有交替接通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接口,外层壳体内部空间形成上腔、中腔和下腔,分别与低温冷却介质、吸附床和热源接触。下腔内填充可气液相变的下腔工质。内层壳体包括重力式热管以及位于重力式热管内的热管工质和吸液芯。下腔工质达到热源温度时所对应的饱和压力大于内层壳体所受重力与蒸发器压力之和并小于内层壳体所受重力与冷凝器的压力之和。在接口与蒸发器接通时下腔工质汽化,内层壳体上移占据中腔和上腔;在接口与冷凝器接通时下腔工质液化,内层壳体下移占据中腔和下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热管装置具有高效、便利、实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吸附床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及吸附式制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吸附式制冷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吸附床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及吸附式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热管是一种在小的温度梯度下就能把热量从一处传往另一处的传热装置;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质。热管通常由蒸发段、绝热段、冷凝段构成,适用于两个温度区域间热量传递。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吸附床是一个典型的温度交变装置,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其交替进行加热和冷却,使用热管可以大大提高传热效率,但是传统热管及热管相关专利仅适用于两温区传热,不能实现交替传热。经文献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200410018291.3,名称为:余热驱动的复合交变热管发生器,该专利采用热管原理对吸附床及锅炉进行改造,提出一种新型发生器,该专利技术避免酸蚀的发生,但其不能避免海水冷却管道与加热工质的接触,这就导致锅炉加热吸附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加热冷却管路,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吸附床效率低的问题。有鉴于此,需要针对吸附床交变式传热提供一种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旨在针对温度交变场合,提出一个高效、便利、实用的传热装置,避免对吸附床及锅炉结构进行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吸附床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壳体,其上端具有接口,下端封闭;所述接口交替接通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外层壳体内部的空间形成上腔、中腔和下腔,所述上腔、中腔和下腔分别与低温冷却介质、吸附床和热源接触;所述下腔内填充可气液相变的下腔工质,所述中腔和上腔中填充导热液体工质;内层壳体,以可上下移动且封闭的方式容纳于所述外层壳体内,其包括重力式热管以及位于所述重力式热管内的吸液芯和热管工质;其中,所述下腔工质达到所述热源的温度时所对应的饱和压力大于所述内层壳体所受重力与所述蒸发器压力之和,并在所述接口与所述蒸发器接通时汽化以使所述内层壳体上移以占据所述中腔和上腔;所述下腔工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吸附床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层壳体,其上端具有接口,下端封闭;所述接口交替接通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外层壳体内部的空间形成上腔、中腔和下腔,所述上腔、中腔和下腔分别与低温冷却介质、吸附床和热源接触;所述下腔内填充可气液相变的下腔工质,所述中腔和上腔中填充导热液体工质; 内层壳体,以可上下移动且封闭的方式容纳于所述外层壳体内,其包括重力式热管以及位于所述重力式热管内的吸液芯和热管工质; 其中,所述下腔工质达到所述热源的温度时所对应的饱和压力大于所述内层壳体所受重力与所述蒸发器压力之和,并在所述接口与所述蒸发器接通时汽化以使所述内层壳体上移以占据所述中腔和上腔;所述下腔工质达到所述热源的温度时所对应的饱和压力小于所述内层壳体所受重力与所述冷凝器的压力之和,并在所述接口与所述冷凝器接通时液化以使所述内层壳体下移以占据所述中腔和下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壳体内部形成密封且相互独立的上真空腔,下真空腔以及中部腔,所述中部腔构成所述重力式热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壳体具有环形的上凹槽与下凹槽以界定所述上腔、中腔和下腔;所述上凹槽内固定上密封环,所述下凹槽内固定下密封环,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上密封环及所述下密封环的内缘紧密接触。4.根据权利 要求3所述的交变式三温区热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凹槽与下凹槽将所述外层壳体的长度三等分以界定所述上腔、中腔和下腔的长度相等,所述内层壳体的长度为所述外层壳体长度的三分之二。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哲闫飞周书敏李鸿坤聂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