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天线控制方法,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包括第一系统电路板、第一接地元件以及主天线;第一接地元件设置于第一系统电路板上;主天线设置于第一系统电路板上并且电性连接第一接地元件,用以收发至少一射频信号;第二本体包括第二系统电路板以及净空区域;净空区域位于第二系统电路板上,其中净空区域中不包括任一电路;其中,当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以第一系统电路板及第二系统电路板平行的方式叠合时,净空区域对应于主天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装置及其天线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天线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通讯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与手持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等,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手持电子装置的功能更是日益强大。当中,又以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成长幅度最高,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你我的生活。为了取得消费者的青睐,各家大厂无不卯足全力投入大量的资源以及人力来开发更先进的软硬件技术,以期能够在这个变化剧烈快速的世代中不断的抢得市场先机。以现阶段的智能手机来说,虽然荧幕尺寸已经能够放大到接近5时的大小,但在考虑使用者在握持手机时的方便性与感觉的前提之下,荧幕之尺寸应该无法再增加。所以有部分大厂已经在思考将可聚合装置(Convertibledevice)技术导入移动通讯领域,以期能够在有限的装置尺寸之下提供使用者更大的荧幕可视范围。可聚合装置其实看起来很像折叠式手机的概念,不过与折叠式手机不同的是,可聚合装置可以设计成并列的两个荧幕,或者为以单一可挠式荧幕呈现。目前市面上的可聚合装置还是属于两个荧幕居多,主要是因为软性显示器尚无法达成可量产使用的阶段。以两个荧幕所组成的可聚合装置具有两个独立的部分,亦即两个独立的荧幕,并且各自具有CPU、荧幕、电池等元件。而上述的两个部分可以个别独立操作,或者是可以组合后,由其中一部分取得主控权进行操作,因此对于使用上的弹性又较可闭合装置来的自由。不过相对的可聚合装置的天线设计难度会比目前的手机复杂的许多。例如,以一般的折叠式手机天线设计来说,当折叠式手机折叠而处于待机状态(Closestate)时,由于手机上盖相当靠近天线,天线特性便因此受到影响。但在待机状态下,折叠式手机天线的收发能力仅需维持在与基地台间保持连线即可,因此可以容许较差的天线效能。然以聚合式装置的使用情况而言,在上下完全叠合的状态时,使用者仍然可能操作此装置,进行连网或通话的功能。因此,要如何在堆叠模式下,仍让主天线具有足够以满足基本手机通讯效能需求的辐射特性,即为设计聚合式装置时的一大考量。另一方面,聚合式装置亦有许多种的工作模式,例如上下完全重叠、上下部分重叠,以侧边相接延伸荧幕等。由于荧幕加上共同设置的主动元件以及电路,皆会对天线的特性造成影响。因此,要如何让聚合式装置的两个独立部分的天线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都能够正常的操作,则亦为设计聚合式装置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天线控制方法,确保电子装置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皆具有良好的天线辐射特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包括第一系统电路板、第一接地元件以及主天线。第一接地元件设置于第一系统电路板上。主天线设置于第一系统电路板上并且电性连接第一接地元件,用以收发至少一射频信号。第二本体包括第二系统电路板以及净空区域。净空区域位于第二系统电路板上,其中净空区域中不包括任一电路。其中,当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以第一系统电路板及第二系统电路板平行的方式叠合时,净空区域对应于主天线。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天线控制方法,适用于一电子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设置第一接地元件及主天线于第一本体的第一系统电路板,其中主天线用以收发至少一射频信号。然后,设置净空区域于第二本体的第二系统电路板上,其中净空区域中不包括任一电路。其中,当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以第一系统电路板及第二系统电路板平行的方式叠合时,净空区域对应于主天线。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天线控制方法,使得主天线对应于净空区域而不受到装置中其他电路及主动元件的影响,并藉此达到较佳的辐射特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电子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天线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图4A~图4D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绘示电子装置的工作模式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电子装置中第一本体的功能方块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天线阻抗调整单元的功能方块图;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天线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0、50:电子装置;110:第一本体;111:第一系统电路板;112:第一接地元件;113:主天线;1131:天线本体;1132:天线阻抗调整单元;1133:切换器;114:非接地区域;123:净空区域;120:第二本体;121:第二系统电路板;122:第二接地元件;1181~1186、1281~1286:磁铁;1151~1156、1151~115n:感应元件;116:检测单元;117:控制单元;L1~L5:阻抗单元;SS1~SSn:感应信号;DS:检测信号;CS:控制信号;GP:接地点;GND:接点;D1:距离;S301~S304、S801~S805:步骤。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绘示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电子装置10包括第一本体110以及第二本体120。第一本体110包括第一系统电路板111、第一接地元件112以及主天线113。第一接地元件112设置于第一系统电路板111上。主天线113设置于第一系统电路板111上并且通过接地点GP电性连接第一接地元件112,用以收发至少一射频信号。第二本体120包括第二系统电路板121以及净空区域123。净空区域123位于第二系统电路板121上,且净空区域123中不包括任一电路,例如是不包括接地元件。其中,当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以第一系统电路板111及第二系统电路板121平行的方式叠合时,净空区域123对应于主天线113。换句话说,当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叠合时,主天线113在第二系统电路板121的投影区域必须为净空区域。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减少周遭环境对主天线113的辐射特性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系统电路板111亦设置了一非接地区域114,邻近主天线113。在本专利技术中,电子装置10为一聚合式装置,而第一本体110则在上述设置外还包括了处理单元、显示单元、电源单元以及输入输出单元等主要元件,可使得第一本体110可独立于第二本体120运作。另一方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本体120上则亦包括了处理单元、显示单元、电源单元以及输入输出单元等主要元件,在第二本体120与第一本体110分离的情况亦可独立运作。而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本体120中则还包括了一副天线(未绘示)以及第二接地元件122,设置于第二系统电路板121上。副天线亦电性连接至第二接地元件122,用以在第二本体120独立运作时收发至少一射频信号。需特别注意的是,第二接地元件122影响辐射特性较大,不可被设置于净空区域123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影响天线辐射特性较大的元件,例如第二接地元件122或是数据处理量较大的主动元件等,在净空区域123及非接地区域114中,仍然可设置对主天线113的辐射特性影响较小的元件,例如麦克风、扬声器、磁铁或是数据传输量较低的连接埠等。另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本体,包括:一第一系统电路板;一第一接地元件,设置于该第一系统电路板上;一主天线,设置于该第一系统电路板上并且电性连接该第一接地元件,用以收发至少一射频信号;以及一第二本体,包括:一第二系统电路板;以及一净空区域,位于该第二系统电路板上,其中该净空区域中不包括任一电路,其中,当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以该第一系统电路板及该第二系统电路板平行的方式叠合时,该净空区域对应于该主天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本体,包括:一第一系统电路板与一第一处理单元;一第一接地元件,设置于该第一系统电路板上;一主天线,设置于该第一系统电路板上并且电性连接该第一接地元件,用以收发至少一射频信号;以及一第二本体,包括:一第二系统电路板与一第二处理单元;一净空区域,位于该第二系统电路板上,其中该净空区域中不包括任一电路;以及一副天线,设置于该第二系统电路板上,并且设置于该净空区域以外,该副天线用以收发该至少一射频信号,其中,当该第一系统电路板与该第二系统电路板电性不连接时,该第一本体受控于该第一处理单元并通过该主天线收发该至少一射频信号,并且该第二本体受控于该第二处理单元并通过该副天线收发该至少一射频信号,当该第一系统电路板与该第二系统电路板电性连接,并且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以该第一系统电路板及该第二系统电路板平行的方式叠合时,该净空区域对应于该主天线,并且该副天线被禁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包括:一第二接地元件,设置于该第二系统电路板上,并且该第二接地元件设置于该净空区域以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包括:多个感应元件,产生多个感应信号;一检测单元,耦接该些感应元件,接收该些感应信号,并且当该些感应信号中部分或全部改变时,根据该些感应信号,产生一检测信号;以及一控制单元,耦接该检测单元及该主天线,根据该检测信号判断一工作模式,并根据该工作模式产生一控制信号,其中,该主天线根据该控制信号调整该主天线的一阻抗匹配值。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主天线包括:一天线本体,包括一接地点;以及一天线阻抗调整单元,耦接该控制单元以及该天线本体,根据该控制信号调整该阻抗匹配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阻抗调整单元包括:多个阻抗单元,耦接该天线本体的该接地点;以及一切换器,耦接于该接地点以及该第一接地元件之间,根据该控制信号导通该些阻抗单元之一与该第一接地元件之间的一路径。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华,马培基,曾国华,黄少榆,
申请(专利权)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