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段昌和专利>正文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27497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道路布置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一个或多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具有一个用来分流初雨的分流井(30),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其分流井(3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3a)与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具有后雨收集井(40)的后雨蓄水系统(4),通过后雨收集井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后雨收集井位于一个分流井(30)的下游,并与一个分流井(30)相邻,后雨蓄水系统(4)的下游通过一个后雨退水管道(4a)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
本技术涉及城镇排水,环境保护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城市道路的雨水蓄排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道路雨水利用技术已逐步开展起来,大多数情况是将步道作成透水铺装;道路两侧分隔带或绿化带建成的低凹浅水入渗区域或渗渠等;沿道路埋设的渗透管沟;沿道路分布的渗透井、渗透池等。这些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在原地削减初期雨水,并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和给植物补水。但问题是对于雨水从表层入渗来说,可以利用土壤的净化功能,但表层残留的杂物清理困难;对于雨水透水管沟从地下入渗来说,初期入渗条件好,多次使用后就会产生堵塞或渗透能力下降,很难清洗恢复;对于集中收集的雨水入渗地下来说,其道路下很难设置占地较大的渗透井、渗透池的,而且留存的雨水不能重力流退出,清淤也很困难。如果收集的雨水不入渗,那就必须经过初期雨水的弃流,才能将后期较干净的雨水储存使用,但初雨流量大,直接弃流到污水管道会影响污水的正常排水。特别是对于北方冬季降雪城市的道路来说,重要道路和高架路使用融雪剂除雪后,如雪水渗入地下,草木的生长就会受到损害,不弃流排入雨水管道,河道水体就会受到污染。总的来说,雨水入渗存在多次使用效率下降和不易管理的难度,而雨水储存使用又存在初期雨水弃流出路困难和难于找到集中蓄水的用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能够实现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弃流处理、后期雨水高位储蓄和自排,易于实施,管理方便,从而有效治理城市道路的面源污染和实现道路雨水的综合利用。为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包括:沿道路布置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道排水系统;一个或多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具有一个用来分流初雨的分流井,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通过其分流井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具有后雨收集井的后雨蓄水系统,通过后雨收集井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后雨收集井位于一个所述分流井的下游,并与所述一个分流井相邻,后雨蓄水系统的下游通过一个后雨退水管道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优选地,所述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 ;通过雨水支线管道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的多个雨水管道。优选地,所述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包括:所述分流井,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初雨收集室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所述初雨进口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初雨蓄水管道,安置在所述雨水管道的正下方,其一端与所述初雨收集室连通,另一端通过蓄排检查井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其中,所述初雨收集室通过一个所述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或者,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包括:所述分流井,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初雨收集室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所述初雨进口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初雨蓄水管道,与所述雨水管道垂直布置,其一端与所述初雨收集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连接;其中,所述初雨收集室通过一个所述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优选地,分流井内设置有第一水平隔板,第一水平隔板将分流井内分成上下布置的排水室和所述初雨收集室,所述排水室上开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水平隔板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优选地,初雨进口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活动盖板装置包括:水平盖板,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活页,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水平盖板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倒“7”形盖板,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水平盖板的另一端连接;浮桶,固定在水平盖板底部,并位于水平盖板与倒“V,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优选地,后雨蓄水系统包括:所述后雨收集井,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后雨收集室和用来提升后雨收集室内水位的水位提升装置,后雨收集室上开有后雨进口 ;沿道路布置的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其中一个后雨蓄水管道连通所述后雨收集室和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其余后雨蓄水管道连通相邻后雨蓄水检查井;其中,最下游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与位于所述后雨收集井下游的一个雨水检查井连通。优选地,所述后雨收集井上开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所述后雨收集井内设置有由所述第二进水口延伸至第二出水口的水流通道,所述后雨进口设置在所述水流通道上,所述后雨收集室设置在水流通道的下方。优选地,所述水流通道的下方还设置有封闭腔室,封闭腔室位于所述后雨收集室的下游,其顶部由固定盖板封闭;所述后雨收集井内还设置有蓄水室;所述封闭腔室的底部通过第一过渡退水管道与所述蓄水室连通,第一过渡退水管道上安装有止回装置。优选地,水位提升装置包括:安置在所述水流通道内并位于所述封闭腔室上方的翻板闸;安装在所述封闭腔室内的翻板驱动装置,与所述翻板闸连接;以及一端位于所述蓄水室内,另一端与所述封闭腔室底部连通的虹吸管。优选地,水流通道上安装有转轴,所述翻板闸的中部与转轴铰接,使得翻板闸能够绕转轴转动;所述翻板闸上位于所述转轴与翻板闸底部之间固定有连杆轴;所述翻板驱动装置包括:安置在所述封闭腔室内的L型板,L型板的顶端与所述封闭腔室的内壁铰接;一对连接杆,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所述固定盖板与所述连杆轴铰接;浮桶,安装在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一对方形桶,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上,其底部固定在所述固定盖板上。优选地,所述蓄水室通过第二过渡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第二过渡退水管道上安装有止回装置;所述初雨退水管道和所述后雨退水管道上均安装有止回>J-U ρ?α装直。优选地,还包括用来收集并储蓄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的第二初雨蓄水系统,所述第二初雨蓄水系统包括:用来直接收集所述道路/高架路的初雨/雪水的多个收集口 ;多个初雨蓄水井,每个初雨蓄水井分别通过一个或多个收集支线管道与一个或多个收集口连通;多个第二初雨蓄水管道,与多个初雨蓄水井间隔布置,每个第二初雨蓄水管道连通相邻两初雨蓄水井;其中一个初雨蓄水井通过第二初雨退水管道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本技术通过在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上分段设置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的第一初雨蓄水系统,并在第一初雨蓄水系统的下游连接后雨蓄水系统,以便实现初雨的分段收集,雨后依靠重力流缓退入污水管道排水系统,后雨蓄水系统收集并储蓄流出第一初雨蓄水系统的后雨,雨后依靠重力流缓退入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从而使路面初期雨水的收弃便捷和易于处理;在道路管线较多,难于安排集中蓄水池的情况下,使后期雨水在长线管道内蓄存,方便沿线多点就近使用,且能自流退水,为下次降雨的雨水收集利用创造条件。并且,设置用来收集并储蓄道路、高架路的初雨或雪水的第二初雨蓄水系统,避免了雪水渗入地下对草木造成的损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 A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道路布置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一个或多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具有一个用来分流初雨的分流井(30),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其分流井(3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3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具有后雨收集井(40)的后雨蓄水系统(4),通过后雨收集井(4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后雨收集井(40)位于一个所述分流井(30)的下游,并与所述一个分流井(30)相邻,后雨蓄水系统(4)的下游通过一个后雨退水管道(4a)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道路布置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 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 一个或多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具有一个用来分流初雨的分流井(30),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其分流井(3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每个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通过一个初雨退水管道(3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 具有后雨收集井(40)的后雨蓄水系统(4),通过后雨收集井(40)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后雨收集井(40)位于一个所述分流井(30)的下游,并与所述一个分流井(30)相邻,后雨蓄水系统(4)的下游通过一个后雨退水管道(4a)与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 ;通过雨水支线管道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的多个雨水管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包括: 所述分流井(30), 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31),初雨收集室(31)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31a),所述初雨进口(31a)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 初雨蓄水管道(32),安置在所述雨水管道的正下方,其一端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1)连通,另一端通过蓄排检查井(33)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 其中,所述初雨收集室(31)通过一个所述初雨退水管道(3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雨蓄水系统(3)包括: 所述分流井(30),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初雨收集室(31),初雨收集室(31)的顶部开有供初雨流入的初雨进口(31a),所述初雨进口(31a)处安装有活动盖板装置; 初雨蓄水管道(32),与所述雨水管道垂直布置,其一端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连接; 其中,所述初雨收集室(31)通过一个所述初雨退水管道(3a)与所述污水管道排水系统(2)连通。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井(30)内设置有第一水平隔板(34),第一水平隔板(34)将分流井(30)内分成上下布置的排水室(35)和所述初雨收集室(31),所述排水室(35)上开有第一进水口(30a)和第一出水口(30b),第一进水口(30a)和第一出水口(30b)分别与一个雨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水平隔板(34)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1a)。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进口(31a)的一端形成台阶状,使得初雨进口( 31a)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初雨进口( 31a)的底部开口宽度;所述活动盖板装置包括: 水平盖板(50),其宽度与所述初雨进口(31a)的顶部开口宽度相等; 活页(51),分别与所述初雨进口(31a)的所述一端的内壁和所述水平盖板(50)相应一端的底面连接; 倒“7”形盖板(52),其竖板的一端与所述水平盖板(50)的另一端连接; 浮桶(79) (53), 固定在水平盖板(50)底部,并位于水平盖板(50)与倒“7”形盖板形成的夹角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包括: 所述后雨收集井(40),与所述雨水管道连通,其内设置有后雨收集室(41)和用来提升后雨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昌和
申请(专利权)人:段昌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