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741300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2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包括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落管和调蓄池;所述生态植草沟通过第一排水管与所述雨水花园连通,所述下凹式绿地通过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雨水花园连通,所述雨水花园通过第三排水管与所述调蓄池连通,所述雨落管位于建筑物的外侧壁,所述雨落管的上端连通所述建筑物的屋顶,所述雨落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生态植草沟或所述下凹式绿地。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将小区的屋面及地表径雨水导入住宅区自建的海绵城市设施系统进行吸收、净化以及收集,不仅缓解居住小区的排水系统及市政管网的压力,还能节约水资源,收集后的水体可直接用于道路和绿化喷洒等。

A sponge city facility system in residential area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sidential city sponge facility system, including the ecological grass ditch, sunken lawn, rain gardens, rain pipe and storage tank; the ecological grass ditch communicated with the rainwater garden through the first drainage pipe, the sunken green space communicated with the rainwater drainage through the garden second the tube, the rain garden by third water drainage pipe communicated with the storage tank, the rain pipe located in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building, the roof of the rain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building, the rain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ecological grass ditch or the downgoinggrassland. The invention can use the roof and surface area of the size of self built residential rainwater into the sponge city facilities system to absorb and purify and collect, not only alleviate the drainage system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municipal pipe network pressure, but also saves water resources, after collection of water can be directly used for roads and green spray et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雨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目前,现有自然降水和地表水一般是排入下水管道,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大量雨水排入下水管道后会增加城市整体的排水压力,若遇到低洼处形成积水会引发洪涝;其二,雨水排入下水管道后变成污水,不仅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作量,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其三,地表径雨水排入下水道时会将沿路的垃圾带入,导致排水管道发生堵塞,影响排水速率;其四,下雨时,道路周边绿化带中含有的化肥和农药会随雨水进入排水管道,危害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能够将小区的屋面及地表径雨水导入住宅区自建的海绵城市设施系统进行吸收、净化以及收集,不仅缓解居住小区的排水系统及市政管网的压力,还能节约水资源,收集后的水体可直接用于道路和绿化喷洒等。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包括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落管和调蓄池;所述生态植草沟通过第一排水管与所述雨水花园连通,所述下凹式绿地通过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雨水花园连通,所述雨水花园通过第三排水管与所述调蓄池连通,所述雨落管位于建筑物的外侧壁,所述雨落管的上端连通所述建筑物的屋顶,所述雨落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生态植草沟或所述下凹式绿地;所述生态植草沟为下凹式沟槽,且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滞水层、卵石层、第一种植土层、第一砾石层和第一素土层,所述卵石层铺设于所述第一种植土层表面的中间,所述卵石层和所述第一种植土层之间设有第一穿孔管,所述第一穿孔管的走向与所述生态植草沟的走向一致,所述第一穿孔管的起始端封闭且末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一穿孔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连通;所述下凹式绿地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二滞水层、第二种植土层、生物过滤层、第二砾石层和第二素土层,还包括第一溢流管和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一溢流管与所述第二溢流管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溢流管竖直设置且设有若干根,若干根所述第一溢流管沿下凹式绿地平面分布,所述第一溢流管的上端的溢水口位于所述下凹式绿地的预设最高水位处,所述第二溢流管横卧于所述第二砾石层内,所述第一溢流管的下部与所述第二溢流管连接,所述第二溢流管与第一溢流管的底端的垂直距离为50-100mm,所述第二溢流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通;所述雨水花园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三滞水层、覆盖层、第三种植土层、过渡层、人工填料层、第三砾石层、防渗土工膜和第三素土层,所述第三砾石层内横卧有若干根第三穿孔管,若干根第三穿孔管相互平行,每根第三穿孔管的两端皆连接有竖向的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三穿孔管连接且上端高于第三滞水层的预设最高水位线,所述透气管的上端覆盖有透气防尘盖,所述第三砾石层内还横卧有所述第四排水管,所述第四排水管连接所有所述第三穿孔管,所述第四排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排水管连通;所述生态植草沟沿其走向逐渐向下倾斜,且倾斜度为0.5-1.5%;所述第一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为下凹式结构且下凹所形成的下凹空间构成所述第一滞水层,所述第一种植土层的上表面的边坡比为1:3且下凹深度为10-20mm,周边绿地与所述生态植草沟连接处的边坡比为1:4;所述第二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为下凹式结构且下凹所形成的下凹空间构成所述第二滞水层,所述第二种植土层的上表面的边坡比为1:5且下凹深度为90-110mm,周边绿地与所述下凹式绿地连接处的边坡比为1:6;所述第三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以及覆盖层为下凹式结构且下凹所形成的下凹空间构成所述第三滞水层,所述覆盖层的上表面的边坡比为1:5且下凹深度为150-250mm;周边绿地与所述雨水花园连接处的边坡比为1:6。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和所述第三排水管上皆设有观察管。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管道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渗水孔,在所述第一穿孔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所述渗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2cm,在所述第一穿孔管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6个所述渗水孔,所述渗水孔的孔径为1-3mm,所述第一穿孔管的管径为150-250mm;所述第三穿孔管的管道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所述渗水孔,在所述第三穿孔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所述渗水孔之间的间距为100-200mm,在所述第三穿孔管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6个所述渗水孔;所述第一穿孔管和所述第三穿孔管皆外包有一透水土工布。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溢流管的溢水口的上方固定有一截污盖,在平面上所述截污盖遮盖所述溢水口。所述截污盖为篦式截污盖。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种植土层和所述第二种植土层的侧面和底面皆包覆有所述透水土工布;所述过渡层为2-3层叠加的透水土工布层;所述防渗土工膜由无纺布层和塑料膜相互叠合而成且所述无纺布层位于所述塑料膜的上方。进一步地说,所述透水土工布为300g/m2土工布。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穿孔管和所述第三穿孔管皆为UPVC(硬聚氯乙烯管)穿孔管、PPR(三型聚丙烯管)穿孔管、双螺纹渗管或双壁波纹管。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种植土层、所述第二种植土层和所述第三种植土层分别种植耐水植物,种植密度为20-30株/m2。所述耐水植物如芒草、花叶芦竹、狼尾草、旱伞草或美人蕉,但不限于此。进一步地说,所述调蓄池的出水口外接河道、道路及绿化喷淋系统或市政管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具有以下几点:一、本专利技术包括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落管和调蓄池,能够将小区屋面及地表径雨水导入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经过吸收、净化后汇集到调蓄池,不仅缓解居住小区的排水系统的压力,还能节约水资源,收集后的水体可直接用于道路和绿化喷洒等;二、本专利技术生态植草沟和下凹式绿地可分别通过排水管与雨水花园连通,雨水经过两次净化后可直接用于道路和绿化喷洒等,节约水资源;三、本专利技术第一穿孔管和第三穿孔管上皆均匀分布有若干个渗水孔,不仅保证水体的渗透率,避免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内发生较严重的积水现象,而且第一穿孔管和第三穿孔管外包有一透水土工布,能够截留水体中的细沙、小石料等颗粒物质,保证从第一穿孔管和第三穿孔管流出的水体可直接用于道路和绿化喷洒等;四、本专利技术第一种植土层和第二种植土层的侧面和底面皆包覆有透水土工布,当水体对种植土层冲刷时,能够保护种植土层的侧面及底面不受外力作用而破坏,防止种植土层下降变形;五、本专利技术第一溢流管的溢水口的上方皆固定有一截污盖,该截污盖在平面上能够遮盖溢水口,该设计不仅保证高于溢流口的水体能够及时从第一溢流管排出,还能阻挡水体中的杂物,禁止进入第一溢流管中,保证进入第一溢流管中的水体的洁净度,也可防止第一溢流管和第二溢流管发生阻塞;六、本专利技术第一穿孔管和第三穿孔管皆为UPV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落管和调蓄池;所述生态植草沟通过第一排水管与所述雨水花园连通,所述下凹式绿地通过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雨水花园连通,所述雨水花园通过第三排水管与所述调蓄池连通,所述雨落管位于建筑物的外侧壁,所述雨落管的上端连通所述建筑物的屋顶,所述雨落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生态植草沟或所述下凹式绿地;所述生态植草沟为下凹式沟槽,且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滞水层、卵石层、第一种植土层、第一砾石层和第一素土层,所述卵石层铺设于所述第一种植土层表面的中间,所述卵石层和所述第一种植土层之间设有第一穿孔管,所述第一穿孔管的走向与所述生态植草沟的走向一致,所述第一穿孔管的起始端封闭且末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一穿孔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连通;所述下凹式绿地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二滞水层、第二种植土层、生物过滤层、第二砾石层和第二素土层,还包括第一溢流管和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一溢流管与所述第二溢流管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溢流管竖直设置且设有若干根,若干根所述第一溢流管沿下凹式绿地平面分布,所述第一溢流管的上端的溢水口位于所述下凹式绿地的预设最高水位处,所述第二溢流管横卧于所述第二砾石层内,所述第一溢流管的下部与所述第二溢流管连接,所述第二溢流管与第一溢流管的底端的垂直距离为50‑100mm,所述第二溢流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通;所述雨水花园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三滞水层、覆盖层、第三种植土层、过渡层、人工填料层、第三砾石层、防渗土工膜和第三素土层,所述第三砾石层内横卧有若干根第三穿孔管,若干根第三穿孔管相互平行,每根第三穿孔管的两端皆连接有竖向的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三穿孔管连接且上端高于第三滞水层的预设最高水位线,所述透气管的上端覆盖有透气防尘盖,所述第三砾石层内还横卧有所述第四排水管,所述第四排水管连接所有所述第三穿孔管,所述第四排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排水管连通;所述生态植草沟沿其走向逐渐向下倾斜,且倾斜度为0.5‑1.5%;所述第一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为下凹式结构且下凹所形成的下凹空间构成所述第一滞水层,所述第一种植土层的上表面的边坡比为1:3且下凹深度为10‑20mm,周边绿地与所述生态植草沟连接处的边坡比为1:4;所述第二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为下凹式结构且下凹所形成的下凹空间构成所述第二滞水层,所述第二种植土层的上表面的边坡比为1:5且下凹深度为90‑110mm,周边绿地与所述下凹式绿地连接处的边坡比为1:6;所述第三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以及覆盖层为下凹式结构且下凹所形成的下凹空间构成所述第三滞水层,所述覆盖层的上表面的边坡比为1:5且下凹深度为150‑250mm;周边绿地与所述雨水花园连接处的边坡比为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落管和调蓄池;所述生态植草沟通过第一排水管与所述雨水花园连通,所述下凹式绿地通过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雨水花园连通,所述雨水花园通过第三排水管与所述调蓄池连通,所述雨落管位于建筑物的外侧壁,所述雨落管的上端连通所述建筑物的屋顶,所述雨落管的下端连通所述生态植草沟或所述下凹式绿地;所述生态植草沟为下凹式沟槽,且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滞水层、卵石层、第一种植土层、第一砾石层和第一素土层,所述卵石层铺设于所述第一种植土层表面的中间,所述卵石层和所述第一种植土层之间设有第一穿孔管,所述第一穿孔管的走向与所述生态植草沟的走向一致,所述第一穿孔管的起始端封闭且末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一穿孔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连通;所述下凹式绿地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二滞水层、第二种植土层、生物过滤层、第二砾石层和第二素土层,还包括第一溢流管和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一溢流管与所述第二溢流管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溢流管竖直设置且设有若干根,若干根所述第一溢流管沿下凹式绿地平面分布,所述第一溢流管的上端的溢水口位于所述下凹式绿地的预设最高水位处,所述第二溢流管横卧于所述第二砾石层内,所述第一溢流管的下部与所述第二溢流管连接,所述第二溢流管与第一溢流管的底端的垂直距离为50-100mm,所述第二溢流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通;所述雨水花园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三滞水层、覆盖层、第三种植土层、过渡层、人工填料层、第三砾石层、防渗土工膜和第三素土层,所述第三砾石层内横卧有若干根第三穿孔管,若干根第三穿孔管相互平行,每根第三穿孔管的两端皆连接有竖向的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三穿孔管连接且上端高于第三滞水层的预设最高水位线,所述透气管的上端覆盖有透气防尘盖,所述第三砾石层内还横卧有所述第四排水管,所述第四排水管连接所有所述第三穿孔管,所述第四排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三排水管连通;所述生态植草沟沿其走向逐渐向下倾斜,且倾斜度为0.5-1.5%;所述第一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为下凹式结构且下凹所形成的下凹空间构成所述第一滞水层,所述第一种植土层的上表面的边坡比为1:3且下凹深度为10-20mm,周边绿地与所述生态植草沟连接处的边坡比为1:4;所述第二种植土层的上表面为下凹式结构且下凹所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英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