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钢管外壁探伤的接触式单晶直探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565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2:17
一种用于钢管外壁探伤的接触式单晶直探头,包括外壳、同轴电缆、楔块、阻尼块、压电晶片和声阻抗匹配层;所述的同轴电缆镶嵌在外壳上,楔块安装在外壳的下端部,所述的楔块为两层贴合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导声层、第二导声层,所述的第二导声层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圆拱形,所述的第一导声层上表面为平面、其下表面形状与第二导声层上表面圆拱形相匹配;所述第一导声层上由下至上依次贴合有声阻抗匹配层、压电晶片和阻尼块,同轴电缆的芯线和地线分别通过导线与压电晶片上边面和下表面上的导电镀层相连接。利用材料声速的不同,能够有效的对声波进行折射,从而改变原本聚集状态的波束甚至改变为平行状态,从而提高探头的分辨率及检测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钢管外壁探伤的接触式单晶直探头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钢管外壁探伤的接触式单晶直探头。
技术介绍
对于建筑材料及金属管道来说,长时间的在特殊环境或条件下使用后容易出现材料内部的损伤。目前对于材料内部损伤检测时通过超声波来实现的,较常见的是由超声波探头和显示设备组成,二者之间通过同轴电缆传递信号。其中超声波探头的结构是:主要由外壳、楔块和压电晶片组成,楔块安装在外壳的下端部,该楔块上端凸起的一侧斜面表面固装压电晶片,在压电晶片上套装有阻尼块,压电晶片通过电缆与同轴电缆连接,在外壳内剩余的空间内填充吸声材料,上述楔块为有机玻璃材料制成,在实际使用时,楔块的下端面为平板式,对具有较大表面积且较平坦的部件进行内部探伤时非常方便,但对于表面积较小、外缘曲率较高的管道来说,上述带有平板式楔块结构的超声波探头就非常不方便了,而且由于二者接触不是很紧密,检测的结果容易出现误差。现有技术中有楔块底部为圆拱形的超声探头,但是将楔块底部改为圆拱形后会出现超声波束呈聚集状态,如图1所示,这不利于钢管损伤的探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超声波探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钢管外壁探伤的接触式单晶直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同轴电缆(2)、楔块、阻尼块(3)、压电晶片(4)和声阻抗匹配层(7);所述的同轴电缆(2)镶嵌在外壳(1)上,所述的楔块安装在外壳(1)的下端部,所述的楔块为两层贴合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导声层(3)、第二导声层(4),所述的第二导声层(4)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圆拱形,所述的第一导声层(3)上表面为平面、其下表面形状与第二导声层(4)上表面圆拱形相匹配;所述第一导声层(3)上由下至上依次贴合有声阻抗匹配层(7)、压电晶片(6)和阻尼块(5),同轴电缆(2)的芯线和地线分别通过导线(8)与压电晶片(6)上边面和下表面上的导电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钢管外壁探伤的接触式单晶直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I)、同轴电缆(2)、楔块、阻尼块(3)、压电晶片(4)和声阻抗匹配层(7);所述的同轴电缆(2)镶嵌在外壳(I)上,所述的楔块安装在外壳(I)的下端部,所述的楔块为两层贴合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导声层(3)、第二导声层(4),所述的第二导声层(4)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圆拱形,所述的第一导声层(3)上表面为平面、其下表面形状与第二导声层(4)上表面圆拱形相匹配;所述第一导声层(3)上由下至上依次贴合有声阻抗匹配层(7)、压电晶片(6)和阻尼块(5),同轴电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南岐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常超电子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