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91725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防止从收纳蓄电单元的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空气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性能受损的情况。在吸气通道与冷却风扇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冷却通路与冷却风扇之间,因此即使通过冷却风扇吸引冷却空气而在流路阻力部的下游侧产生大的负压,该负压也难以波及到流路阻力部的上游侧的冷却通路,能够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将外部的温热空气向冷却通路吸入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效果下降。而且,由于在冷却通路及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因此通过冷却空气腔室的缓冲效果,冷却通路的内压更难以下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温热空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防止从收纳蓄电单元的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空气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性能受损的情况。在吸气通道与冷却风扇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冷却通路与冷却风扇之间,因此即使通过冷却风扇吸引冷却空气而在流路阻力部的下游侧产生大的负压,该负压也难以波及到流路阻力部的上游侧的冷却通路,能够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将外部的温热空气向冷却通路吸入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效果下降。而且,由于在冷却通路及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因此通过冷却空气腔室的缓冲效果,冷却通路的内压更难以下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温热空气。【专利说明】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所述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单元壳体;在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内部收纳的多个蓄电单元;在相邻的所述蓄电单元之间形成的多个冷却通路;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上游侧连接的吸气通道;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下游侧连接的排气通道;与所述排气通道连接而向所述吸气通道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
技术介绍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I而公知有如下技术:在收纳多个电池的电池壳体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设置流入通道及排出通道,通过与排出通道的下游连接的鼓风风扇从流入通道向电池壳体的内部吸入冷却空气,并将对多个电池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空气经由排出通道排出。【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123147号公报 【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由于通过鼓风风扇的吸引力使电池壳体的内压低于大气压,因此除了从吸入通道吸入的本来的冷却空气以外,还可能从电池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空气。吸入通道将被空气调节后的机动车的车室内的空气向电池壳体内吸入,但是在电池壳体配置于机动车的行李室时,存在因日照而温度上升了的行李室内的空气被从所述间隙吸入到电池壳体内,使电池产生温度上升而成为劣化的原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防止从收纳蓄电单元的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空气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性能受损的情况。【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所述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单元壳体;在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内部收纳的多个蓄电单元;在相邻的所述蓄电单元之间形成的多个冷却通路;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上游侧连接的吸气通道;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的下游侧连接的排气通道;以及与所述排气通道连接而向所述吸气通道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所述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通道与所述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所述冷却通路与所述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通路与所述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设有多个所述吸气通道。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具备位于所述多个冷却通路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和位于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一对所述吸气通道与所述上游侧通路的两端连接,且所述冷却空气腔室与所述下游侧通路的中央连接。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阻力部包括配置有对发热构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的第一流路阻力部及绕过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的第二流路阻力部,所述第二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比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小。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五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阻力部与所述第二流路阻力部之间被分隔。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所述吸气通道的流路阻力〈所述冷却通路的流路阻力〈所述流路阻力 部的流路阻力的关系。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提出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通路与所述吸气通道之间设有上游侧通路,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所述上游侧通路的流路阻力〈所述冷却通路的流路阻力〈所述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冷却风扇16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实施方式的下部通路33a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流路阻力部,实施方式的上部通路33b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流路阻力部,实施方式的DC-DC转换器34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发热构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方面的结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单元壳体;在蓄电单元壳体的内部收纳的多个蓄电单元;在相邻的蓄电单元之间并列形成的多个冷却通路;与蓄电单元壳体的上游侧连接的吸气通道;与蓄电单元壳体的下游侧连接的排气通道;以及与排气通道连接而向吸气通道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在吸气通道与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配置在冷却通路与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因此即使通过冷却空气吸入机构吸引冷却空气而在流路阻力部的下游侧产生大的负压,该负压也难以波及到流路阻力部的上游侧的冷却通路,能够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将外部的温热空气向冷却通路吸入而使蓄电单元的冷却效果下降的情况。另外,根据第二方面的结构,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由于在冷却通路与流路阻力部之间设有暂时积存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腔室,因此,通过冷却空气腔室的缓冲效果,冷却通路的内压更难以下降,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从蓄电单元壳体的间隙吸入外部的温热空气的情况。另外,根据第三方面的结构,由于设有多个吸气通道,因此能够减少吸气通道的流路阻力而更有效地抑制冷却通路的内压下降。另外,根据第四方面的结构,由于蓄电单元壳体具备位于多个冷却通路的上游侧的上游侧通路和位于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一对吸气通道与上游侧通路的两端连接,且冷却空气腔室与下游侧通路的中央连接,因此,不仅能够从上游侧通路的两端吸入冷却空气而向多个冷却通路均等地供给,而且能够从多个冷却通路经由下游侧通路向冷却空气腔室均等地排出冷却空气,能够防止多个蓄电单元的温度的偏颇。另外,根据第五方面的结构,由于流路阻力部包括配置有对发热构件进行冷却的散热器的第一流路阻力部及绕过第一流路阻力部的第二流路阻力部,第二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比第一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小,因此,能够防止配置有散热器的第一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变得过剩的情况,能够确保在冷却通路中流动的冷却空气的流量。另外,根据第六方面的结构,由于第一流路阻力部与第二流路阻力部之间被分隔,因此第一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及第二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的设定变得容易。另外,根据第七方面的结构,由于各流路的流路阻力处于吸气通道的流路阻力〈冷却通路的流路阻力〈流路阻力部的流路阻力的关系,因此,冷却通路的上游侧的流路阻力减小而容易向冷却通路导入冷却空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冷却通路的内压下降。另外,根据第八方面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所述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单元壳体(12);在所述蓄电单元壳体(12)的内部收纳的多个蓄电单元(18);在相邻的所述蓄电单元(18)之间形成的多个冷却通路(26);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12)的上游侧连接的吸气通道(13);与所述蓄电单元壳体(12)的下游侧连接的排气通道(15);以及与所述排气通道(15)连接而向所述吸气通道(13)吸入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吸入机构(16),所述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气通道(13)与所述冷却空气吸入机构(16)之间对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进行阻挡的流路阻力部(33)配置在所述冷却通路与所述冷却空气吸入机构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西亨高桥广一宫本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