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91705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6 19:06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印刷电路板(3)、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端子(4)及线缆(7)、及包覆成型于印刷电路板后端及线缆前端的绝缘包覆体(6),所述电路板包括对接端及与对接端(30)相对的焊接端(31),所述端子包括电性连接电路板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所述线缆包括若干电性连接电路板焊接端的若干导线,所述电路板对接端的宽度大于电路板焊接端的宽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印刷电路板(3)、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若干端子(4)及线缆(7)、及包覆成型于印刷电路板后端及线缆前端的绝缘包覆体(6),所述电路板包括对接端及与对接端(30)相对的焊接端(31),所述端子包括电性连接电路板的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所述线缆包括若干电性连接电路板焊接端的若干导线,所述电路板对接端的宽度大于电路板焊接端的宽度。【专利说明】线缆连接器组件【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信号高速传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 PCI Express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官方的缩写为 PC1-E或PCIe,它是英特尔公司于2004年提出的一个电脑扩展卡界面。PCIe旨在取代一般用途PCI扩展界面、高端PC1-X界面和AGP图形卡界面。与以往的电脑扩展界面不同,PCIe采用称为通信通道的点对点全双通道串行连接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总线结构。在PCIel.1版本(2007年最常见的版本)中,每个通信通道传送的速率可以达到250兆比特每秒。PCIe外部布线架构针对PCIe内部互连架构延伸出盒体外的结构而设计。应用PCIe技术的线缆不但被应用于外部应用,也应用在需要应用线缆连接器的机壳内部。1.0版本的PCIe的外部布线规格介绍了四种线缆连接器组件xl,x4,x8和xl6,其中xl6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传输速率最高。不过,四种线缆连接器组件一般都是出线界面宽,互配界面窄,然而在某些应用环境中,线缆连接器则要求互配界面宽,出线界面窄的情形,这样线缆直接连接导电端子时,则会出现不易焊接的问题。因此,非常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界面宽出线界面窄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相互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及若干端子、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包覆成型于印刷电路板后端及线缆前端的绝缘包覆体,所述电路板包括对接端及与对接端相对的焊接端,所述线缆包括若干电性连接电路板焊接端的若干导线,所述若干端子包括分别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电路板对接端的宽度大于电路板焊接端的宽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印刷电路板转接,线缆连接器内的印刷电路板的对接部的宽度大于其焊接部的宽度,使得线缆在不改变原有构型时,焊接简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端子、电路板及导线之间的组装图。图6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端子、电路板及导线收容于绝缘本体的部分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2内且相互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3及若干端子4、电性连接印刷电路板3的线缆7、及包覆于绝缘本体2后部及线缆7前部的绝缘包覆体6。参阅图2至图6所示绝缘本体2前部分的宽度大于其后部分的宽度。绝缘本体2包括第一绝缘体20及与第一绝缘体20卡扣连接并封闭第一绝缘体20前端的第二绝缘体21。第一绝缘体20设有收容空间201并自第一绝缘体20前端与外部连通,收容空间201两侧分别设有穿透第一绝缘体20后端面的收容腔2010。一凸块2011自收容空腔2010的内壁面向内突出。第一绝缘体20上下表面前缘分别设有若干向前突出的突出部202,突出部202间隔设置并且上下表面的突出部202的数量不等。第一绝缘体20后端面向后延伸有若干定位块204,每一定位块204设有收容孔2040,定位块204四周设有凹陷槽2041。第一绝缘体20后端面中间部分向前凹陷有一沿横向延伸的狭槽203并与收容空间201贯通。第二绝缘体21为长方体形并沿横向延伸,第二绝缘体21上、下表面后缘分别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开口 212并且上下表面的开口 212数量不等,第二绝缘体21包括一基部214,基部214设有上、下两排贯穿基部214前后表面的端子收容槽210。第二绝缘体21的若干开口 212与第一绝缘体20的若干突出部202相互配合。第二绝缘体21设有自基部214两侧壁分别向后延伸有卡扣臂211,卡扣臂211末端设有卡勾2110。卡扣臂211可插入第一绝缘体的收容腔2010内,卡勾2110扣持于第一绝缘体20收容空间2010内壁向上的凸块2011固定第一绝缘体20和第二绝缘体21。两卡扣臂211的内侧面分别设有支撑部2111,支撑部2111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槽2112,卡槽2112是用来收容并支撑印刷电路板3的前端。参阅图2至图3所示,印刷电路板3包括对接端30、与对接端30相对的焊接端31、及连接对接端30和焊接端31的连接部(未标号)。印刷电路板3的对接端30的宽度大于印刷电路板3焊接端31的宽度。对接端30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排接触点301,焊接端31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排焊接点310。若干端子4分别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每一端子4都包括主体部401,自主体部401向前延伸的接触部402、及自主体部401向下弯折并向后延伸的末端部403。接触部402与末端部403相互平行且位于上下不同的平面。上排端子41末端部403与下排端子42末端部403相互靠近,上排端子41的接触部402与下排端子42的接触部402相互远离。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一对收容于绝缘本体2收容腔2010后端的塞子5。塞子5设有开槽50。塞子5将第一绝缘体20的后端收容腔2010封闭。端子4的接触部402收容于第二绝缘体21的端子收容槽210内。端子4的末端部403向后延伸出第二绝缘体21并与印刷电路板3的对接端30的上下表面的接触点301焊接。绝缘包覆体6包覆于绝缘本体2的后部及线缆7的前部。绝缘包覆体6的一部分延伸入凹陷槽2041及收容孔2040使得绝缘包覆体6牢固的包覆第一绝缘体20。线缆7为扁平状,其包括若干导线71。若干导线71电性连接于印刷电路板3的焊接端31上下表面的若干焊接点310。参阅图1至图6组装时,首先,将上下两排端子41、42分别组装于绝缘本体2,端子4的接触部402收容于第二绝缘体21的端子收容槽210内,端子4的末端部403延伸出第二绝缘体21。其次,印刷电路板3组装于第二绝缘体21,印刷电路板3的前端夹持于第二绝缘体21的支撑部2111的卡槽2112内,从而定位电路板3的前端部。将端子末端部403分别焊接于电路板3对接端30上下表面的若干接触点301。然后,将第二绝缘体21组装于第一绝缘体20的前部。第二绝缘体21的扣持臂211卡持于第一绝缘体20从而固定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21。电路板3的焊接端31夹持于第一绝缘体20的狭槽203并延伸出第一绝缘体20,从而定位电路的后端。再将若干导线70分别焊接于电路板3焊接端31上下表面的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相互电性连接的电路板及若干端子、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包覆成型于印刷电路板后端及线缆前端的绝缘包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对接端及与对接端相对的焊接端,所述线缆包括若干电性连接电路板焊接端的若干导线,所述若干端子包括分别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电路板对接端的宽度大于电路板焊接端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松谢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