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93523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0 00:08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2)、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3)、包覆所述绝缘本体及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外壳(4)、包覆于金属外壳的绝缘壳体(5)及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耦合的线缆(6),所述线缆内包括若干耦合至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光纤(61)及若干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下表面的铜线(62)。由于线缆连接器组件能够同时传输光信号及电信号,因此既满足了线缆连接器组件信号高速传输的需求,也使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供电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2)、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3)、包覆所述绝缘本体及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外壳(4)、包覆于金属外壳的绝缘壳体(5)及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耦合的线缆(6),所述线缆内包括若干耦合至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光纤(61)及若干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下表面的铜线(62)。由于线缆连接器组件能够同时传输光信号及电信号,因此既满足了线缆连接器组件信号高速传输的需求,也使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供电功能。【专利说明】线缆连接器组件【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特别涉及一种光电混合传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 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PC,服务器与外部设备的高速线缆连接器组件一般均包括一根用于传输信号的铜线及连接至铜线两端的电连接器。铜线具有成本低且传输稳定的特性而被广泛的应用于高速线缆连接器组件。然而,为了满足线缆连接器组件信号传输的稳定,铜线的长度被限制在一定的距离内。这样,在两个设备距离较远的情形下,铜线就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同时铜线作为传输介质,也已不能满足设备之间越来越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光缆作为另一种传输介质,其传输距离远,且其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极宽的频带、低误码率和低延迟,因此,光缆作为传输介质已被越来越多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所采用。但是,光缆线缆连接器组件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就是在信号传输时不会提供供电功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传输高速信号也能够提供电源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包覆所述绝缘本体及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外壳、包覆于金属外壳的绝缘壳体及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耦合的线缆,所述线缆内包括若干耦合至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光纤及若干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下表面的铜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线缆连接器组件实现了光电混合传输,既能传输光信号又能传输电信号,使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信号高速传输的同时,又能使线缆连接器组件能够提供供电功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立体组装图。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其中绝缘壳体从线缆连接器组件上拆分。图4为图3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其中金属外壳的前壳,后壳拆分。图5为图3所示线 缆连接器组件拆分绝缘壳体,金属外壳,前盖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图6为图5所示线缆连器组件移除绝缘壳体,金属外壳,前盖的立体组装图。图7为图6所示部分线缆连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图8为图7所示部分线缆连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图9为图8所示部分线缆连器组件的另一角度部分立体组装图。图10为图8所示部分线缆连器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位于绝缘本体I后侧且与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3、包覆绝缘本体I与印刷电路板3的金属外壳4、包覆金属外壳4的绝缘壳体5及与印刷电路板3后端稱合的线缆6。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绝缘本体I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前表面向前延伸的一对相互间隔的舌部12。该对舌部12相对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若干用于收容导电端子2的端子收容槽(未标示),上述端子收容槽(未标示)延伸至绝缘本体I基部11的后表面。金属外壳4的前端与绝缘本体I的一对舌部12共同围成一收容腔10。请参照图1至图5并结合图9所示,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信号端子,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导电端子2被分成上下两排,且均收容于绝缘本体I的端子收容槽(未标示)内。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弹性接触部21、固持于绝缘本体I的基部11内固持部(未图示)及自固持部(未图示)向后延伸且超出基部11的焊接部22。上下两排导电端子2的弹性接触部21分别位于绝缘本体I 一对舌部12的内表面且延伸入收容腔10内用于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内的端子(未图示)。请参阅图5至图9,印刷电路板3的前端具有与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2相连接的若干第一导电片31及位于第一导电片31后方的且与线缆6电性连接的若干第二导电片(未图示)。焊接部22分别焊接于第一导电片31上。请参阅图3至图5,金属外壳4包括一前壳41及组装于前壳41后端且与前壳41卡合的后壳42。前壳41上设有突起413,后壳42上设有开口 421,突起413与开口 421相互卡合。金属外壳4组装于绝缘本体I及印刷电路板3的外围。前壳41包括一下壳411及下壳411配合的上壳412。前壳41的前端包围绝缘本体I。请参阅图3至图4,绝缘壳体5内设有一收容空间51。绝缘壳体5套设于金属外壳4的外围。绝缘壳体5前端内表面与金属外壳4之间5未完全贴合而形成一容纳腔(未标示)。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收容绝缘壳体5内表面与金属外壳4之间的环形前盖52。请参阅图8至图9,线缆6内包括若干耦合至印刷电路板3上表面的光纤61及若干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3下表面的铜线62。请参阅图6至图9,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分别组装于印刷电路板3后端上、下表面的第一定位块71及第二定位块72,组装于第一定位块71上方的透镜模组73,组装于透镜模组73上方的金属板74及将第一定位块71,第二定位块72定位于印刷电路板3的定位件75。第一定位块71置于印刷电路板3的上表面,其表面设有第一收容槽711及第二收容槽712,第二收容槽712由第一收容槽711的底面向里凹陷而成。一对定位柱713位于第一收容槽711底面的两侧。第一定位块71还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714。第二定位块72置于印刷电路板3的下表面,其可将线缆6内的铜线62定位于印刷电路板3的下表面。第二定位块72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721。透镜模组73内设有若干与线缆6内的光纤61耦合的透镜731,透镜731呈45度倾斜放置于透镜模组73内。这样沿水平方向传输的光信号通过透镜731的折射后沿竖直方向传输。透镜模组73上设有两个与定位柱713配合的定位孔732。金属板74上设有两个与定位孔732上下对齐的开孔741。定位件75依次穿过金属板74上的开孔741,第一定位块71的通孔714,印刷电路板3上的通孔(未图示)及第二定位块72上的通孔721而使金属板74,第一定位块71,印刷电路板3及第二定位块72定位在一起。定位件75可以是销钉或螺钉等元件。请参阅图6至图10,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内还包括一个光电转换模组9,其可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接受到的电信号转换成可在线缆6光纤61内传输的光信号,将线缆6光纤61内传输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光电转换模组9包括安装于第二收容槽712内的发光组件91及受光组件92、安装于印刷电路板3上的驱动件93及放大器94。发光组件91与驱动件93连接在一起,驱动件93可以驱动发光组件91发光。受光组件92与放大器94连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包覆所述绝缘本体及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外壳、包覆于金属外壳的绝缘壳体及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耦合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内包括若干耦合至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的光纤及若干电性连接至印刷电路板下表面的铜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王前炯朱庆满郭如阳翟鹏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