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81080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3 02:51
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包括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的壳体,上阀板和下阀板上设置有配重块以使其构成杠杆结构从而对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进行封闭,上阀板和下阀板通过复位弹簧以使其恢复对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的封闭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有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且其内部通过隔板密封,通过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底部安装的上阀板和下阀板实现密封可以隔绝外界风能进入收尘器内部,另外设置有上配重和下配重保证了只有在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中粉尘的量达到一定量时候才会将上阀板和下阀板打开,同时设置有一组自锁弹簧保证了上阀板和下阀板的及时复位,加强了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料封排灰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收尘器底部的一般采用,单闪动阀,双闪动阀及回转阀。回转阀锁风效果好,但结构复杂。单闪动阀结构简单,但回只有一个阀,在排灰过程中,外部风能进入收尘器内部,影响收尘效果。双闪动阀因二个阀门之间无互锁装置,双闪动阀相当于单闪动阀。所以,需要一种结构相对简单,锁风效果好的排灰锁风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排灰装置在排灰过程中,外部风能进入收尘器内部,影响收尘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本专利技术设置有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且其内部通过隔板密封,通过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底部安装的上阀板和下阀板实现密封可以隔绝外界风能进入收尘器内部,另外设置有上配重和下配重保证了只有在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中粉尘的量达到一定量时候才会将上阀板和下阀板打开,同时粉尘量也起到了密封锁风的作用,设置的上配重和下配重可以设置在壳体内,也可以设置在壳体外侧,当设置在壳体外侧时候便于观察内部粉尘排放情况,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采用中心线不共线的设置方式,避免了上料风管中的粉尘落入下料风管中时只靠近一侧落入,使得下料风管中储存的粉尘不均匀在下阀板打开时,外界风能通过下料风管进入内部,同时设置有一组自锁弹簧保证了上阀板和下阀板的及时复位,加强了密封效果。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包括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的壳体,壳体的入料口处安装有上料风管,壳体内部通过隔板分为两个腔室,隔板上穿设有一个用于连通两个腔室并承接上料风管中粉尘的下料风管,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底部分别安装有用于控制其底部开合的上阀板和下阀板,上阀板和下阀板分别通过上转轴和下转轴转动连接在壳体上,上阀板和下阀板上设置有配重块以使其构成杠杆结构从而对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进行封闭,上阀板和下阀板通过复位弹簧以使其恢复对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的封闭状态。所述的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安装在上阀板和下阀板上的上弹簧支板和下弹簧支板连接。所述的配重块包括分别设置在上阀板和下阀板上的上配重和下配重。所述的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的中心线不共线。所述的上配重和下配重位于壳体内。所述的上配重和下配重位于壳体外侧且分别设置有对称的两个。所述的上弹簧支板一端固定在上阀板上且与上阀板上设置有上配重的一端呈30-45。夹角。所述的下弹簧支板一端固定在下阀板上且与下阀板上设置有下配重的一端呈135-150。夹角。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置有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且其内部通过隔板密封,通过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底部安装的上阀板和下阀板实现密封可以隔绝外界风能进入收尘器内部,另外设置有上配重和下配重保证了只有在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中粉尘的量达到一定量时候才会将上阀板和下阀板打开,同时粉尘量也起到了密封锁风的作用,设置的上配重和下配重可以设置在壳体内,也可以设置在壳体外侧,当设置在壳体外侧时候便于观察内部粉尘排放情况,上料风管和下料风管采用中心线不共线的设置方式,避免了上料风管中的粉尘落入下料风管中时只靠近一侧落入,使得下料风管中储存的粉尘不均匀在下阀板打开时,外界风能通过下料风管进入内部,同时设置有一组自锁弹簧保证了上阀板和下阀板的及时复位,加强了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图示标记:1、下阀板;2、下料风管;3、上料风管;4、上阀板;5、上转轴;6、上配重;7、壳体;8、隔板;9、下配重;10、下转轴;11、出料口。【具体实施方式】图中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包括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 11的壳体7,壳体7的入料口处安装有上料风管3,壳体7内部通过隔板8分为两个腔室,隔板8上穿设有一个用于连通两个腔室并承接上料风管3中粉尘的下料风管2,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底部分别安装有用于控制其底部开合的上阀板4和下阀板1,上阀板4和下阀板I分别通过上转轴5和下转轴10转动连接在壳体7上,上阀板4和下阀板I上设置有配重块以使其构成杠杆结构从而对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进行封闭,上阀板4和下阀板I通过复位弹簧13以使其恢复对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的封闭状态。所述的复位弹簧13两端分别与安装在上阀板4和下阀板I上的上弹簧支板12和下弹簧支板14连接。所述的配重块包括分别设置在上阀板4和下阀板I上的上配重6和下配重9。所述的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的中心线不共线。所述的上配重6和下配重9位于壳体内。所述的上配重6和下配重9位于壳体外侧且分别设置有对称的两个。所述的上弹簧支板12 —端固定在上阀板4上且与上阀板4上设置有上配重6的一端呈30-45°夹角。所述的下弹簧支板14 一端固定在下阀板I上且与下阀板I上设置有下配重9的一端呈135-150。夹角。本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先计算好上配重和下配重的重量,保证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中具有一定料封能力时候,再增加粉尘才可以打开上阀板4和下阀板1,而且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的中心线不共线,当共线时候由于上阀板打开时候,其内的粉尘下落位置位于下阀板靠近下料风管边缘的一端上,根据杠杆原理当物料作用力的位置距离轴比较远时候,由于力臂相同所以力会小,因此会出现下阀板中粉尘堆积不均匀从而使得下料风管达不到料封的效果,采用不共线的结构时候上阀板打开时候,粉尘下落位置刚好位于下料风管中心线与下阀板的交叉处,此时下阀板上粉尘堆积比较均匀,当堆积量达到可以打开下阀板时候不会出现因为粉尘堆积不均匀而出现无法料封的情况,同时通过弹簧的预紧力可以使得上阀板和下阀板及时复位保证了密封更加严实。本专利技术所列举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式并非是限制,与本专利技术所列举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式等同或者效果相同方案都在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11)的壳体(7),壳体(7)的入料口处安装有上料风管(3),壳体(7)内部通过隔板(8)分为两个腔室,隔板(8)上穿设有一个用于连通两个腔室并承接上料风管(3)中粉尘的下料风管(2),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底部分别安装有用于控制其底部开合的上阀板(4)和下阀板(1),上阀板(4)和下阀板(1)分别通过上转轴(5)和下转轴(10)转动连接在壳体(7)上,上阀板(4)和下阀板(1)上设置有配重块以使其构成杠杆结构从而对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进行封闭,上阀板(4)和下阀板(1)通过复位弹簧(13)以使其恢复对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的封闭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 11)的壳体(7 ),壳体(7 )的入料口处安装有上料风管(3 ),壳体(7 )内部通过隔板(8)分为两个腔室,隔板(8)上穿设有一个用于连通两个腔室并承接上料风管(3 )中粉尘的下料风管(2 ),上料风管(3 )和下料风管(2 )底部分别安装有用于控制其底部开合的上阀板(4)和下阀板(1),上阀板(4)和下阀板(I)分别通过上转轴(5)和下转轴(10)转动连接在壳体(7)上,上阀板(4)和下阀板(I)上设置有配重块以使其构成杠杆结构从而对上料风管(3 )和下料风管(2 )进行封闭,上阀板(4)和下阀板(I)通过复位弹簧(13 )以使其恢复对上料风管(3)和下料风管(2)的封闭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收尘器底部的单自锁式排灰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弹簧(13)两端分别与安装在上阀板(4)和下阀板(I)上的上弹簧支板(12)和下弹簧支板(1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红霞宋晓玲仝军锋邢梅香李妙玲侯洪海崔钦华雷建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