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埋管式V型铜水套流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73715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31 1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槽,所述流槽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内限定出横截面为倒三角形的流道,所述流道的上表面敞开;水管,所述水管分别埋设在所述槽体的两侧壁内,所述水管的两端从所述槽体内露出以分别形成进水口和出水口。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槽可广泛用于冶金行业液态冰铜、炉渣等的引流,具有便于清理、安全可靠、冷却水不易泄漏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埋管式V型铜水套流槽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铜水套流槽。
技术介绍
在冶金工业中,从冶炼炉中排出的炉渣和冰铜通过流槽进行引流。相关技术中的流槽的横截面通常为弧形或半圆形,在清理时十分麻烦。并且,一旦流槽的底部被熔体冲刷掉,高温熔体会与通有冷却水的水管直接接触,引起熔体放炮和水泄露,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流槽,该流槽具有便于清理、安全可靠、冷却水不易泄漏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流槽,所述流槽包括:槽体,所述槽体内限定出横截面为倒三角形的流道,所述流道的上表面敞开;水管,所述水管分别埋设在所述槽体的两侧壁内,所述水管的两端从所述槽体内露出以分别形成进水口和出水口。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槽体,通过将流道的横截面设置成倒三角形,相比相关技术中流道的横截面为弧形或半圆形的流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槽体的流道的设置角度,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流道进行清理。此外,通过将水管埋设在槽体的两侧壁内,可以使水管避开槽体的底部,使流道的正下方没有水管,这样即使流道的底部被熔体冲刷掉,也不会露出水管,由此可以避免高温熔体与水管直接接触而引起熔体放炮或水泄露,消除了安全隐患。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槽可广泛用于冶金行业液态冰铜、炉渣等的引流,具有便于清理、安全可靠、冷却水不易泄漏等优点。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流槽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槽体的横截面为V形。槽体的结构简单合理、所需的生产材料更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流道的两侧壁面圆弧过渡。由此可以避免所述槽体开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槽体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从所述槽体的一个外侧壁面经所述槽体的底面延伸到所述槽体的另一外侧壁面上。由此可以加强槽体的结构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管为U形,所述水管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槽体,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邻近所述槽体的上沿,所述进水口邻近所述槽体的一端,所述出水口邻近所述槽体的另一端。这样可以使水管内的冷却水与流道内的熔体进行充分换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连接活接头的外螺纹。由此可以便于水管的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槽体的上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水管的两端上方。这样可以避免从流道溢出或溅出的高温熔体烫坏露出的水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翻边设有凹口。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槽体的两端分别一体地设有连接法兰,所述槽体为多个,多个所述槽体通过所述法兰依次首尾相接,所述槽体的每个侧壁内埋设有至少两根所述水管。由此可以方便流槽之间的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槽体为铜槽体。这样可以保证流槽具有足够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槽的剖视图。附图标记:流 槽1、槽体10、流道11、加强筋12、翻边13、凹口 14、水管20、进水口21、出水口 22、连接法兰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槽I。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槽I包括槽体10和水管20。槽体10内限定出横截面为倒三角形的流道11,流道11的上表面敞开(上下方向如图1和图2中的箭头A所示)。这里需要理解地是,流道11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并非指绝对的倒三角形,而是大体为倒三角形,例如,棱角处可以适当倒角。水管20分别埋设在槽体10的两侧壁内,水管20的两端从槽体10内露出以分别形成进水口 21和出水口 22。其中,槽体10的两侧壁是指,槽体10的位于流道11的两侧的部分,即槽体10上除了位于流道11正下方以外的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槽体10,通过将流道11的横截面设置成倒三角形,相比相关技术中流道的横截面为弧形或半圆形的流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槽体10的流道11的设置角度,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流道11进行清理。此外,通过将水管20埋设在槽体10的两侧壁内,可以使水管20避开槽体10的底部,使流道11的正下方没有水管20,这样即使流道11的底部被熔体冲刷掉,也不会露出水管20,由此可以避免高温熔体与水管20直接接触而引起熔体放炮或水泄露,消除了安全隐患。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槽I可广泛用于冶金行业液态冰铜、炉渣等的引流,具有便于清理、安全可靠、冷却水不易泄漏等优点。具体而言,槽体10为铜槽体,水管20为铜管,槽体10通过烧铸成形,水管20烧铸时预埋在槽体10中。以保证流槽I的结构强度。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流槽I。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槽体10的横截面为大体V形。由此可以限定出横截面为倒三角形的流道11,且槽体10的结构简单合理、所需的生产材料更少。为了使熔体在流道11内流动的更加顺畅,可以使流道11的两侧壁面在下端连接处圆弧过渡,由此可以降低槽体10的内应力,避免使用时开裂,且可以进一步便于清理流道11的底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示例中,水管20为大体U形,水管20的中部沿槽体10的侧壁下凹,水管20的两端分别从槽体10的外侧壁面伸出,进水口 21和出水口 22分别邻近槽体10的上沿,进水口 21邻近槽体10的一端,出水口 22邻近槽体10的另一端。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大水管20在槽体10的侧壁内的长度,以增大水管20与槽体1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使水管20内的冷却水与流道11内的熔体进行充分换热。其中,水管20的两端分别设有外螺纹,通过所述外螺纹可以在水管20的端部连接活接头,由此可以便于水管20的连接,提高水管20连接的密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槽体10上设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大体为V形,加强筋12从槽体10的一个外侧壁面经槽体10的底面延伸到槽体10的另一外侧壁面上。换言之,加强筋12可以沿槽体10的外壁面的周向绕设在槽体10的外壁面上。由此可以加强槽体10的结构强度,使引流过程更加可靠。如图1和图2所示,槽体10的上端设有朝向流道11的外部水平延伸的翻边13,翻边13位于水管20的两端上方。由此可以利用翻边13阻挡从流道11溢出或溅出的高温熔体,避免从流道11溢出或溅出的高温熔体烫坏露出的水管20。有利地,为了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可以在翻边13上开设凹口 14,且凹口 14的开设位置避开从槽体10露出的水管2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流槽I可以相互连接,以提高输送距离。为了便于流槽I之间的连接,可以在槽体10的两端分别一体地设置连接法兰30,连接法兰30可以为大体V形,多个槽体10可以通过连接法兰30依次首尾相接,以连通多个槽体10上的流道11。其中,每个流槽I的长度可以为800-1600毫米,每个槽体10的每个侧壁内埋设有至少两根水管2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槽,其特征在于,包括: 槽体,所述槽体内限定出横截面为倒三角形的流道,所述流道的上表面敞开; 水管,所述水管分别埋设在所述槽体的两侧壁内,所述水管的两端从所述槽体内露出以分别形成进水口和出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槽,其特征在于,包括: 槽体,所述槽体内限定出横截面为倒三角形的流道,所述流道的上表面敞开; 水管,所述水管分别埋设在所述槽体的两侧壁内,所述水管的两端从所述槽体内露出以分别形成进水口和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的横截面为V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两侧壁面圆弧过渡。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从所述槽体的一个外侧壁面经所述槽体的底面延伸到所述槽体的另一外侧壁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为U形,所述水管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槽体,所述进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续龙吴玲陆金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