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进的上下调节结构的新型可调门铰链,包括,一对基体部,每个基体部包括有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中的容纳腔,每个容纳腔中设置有能够滑动的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前后排列具有间距并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一组铰接件,用于让一对基体部之间形成多角度的开合,一组铰接件两端的端部转轴分别连接到相应基体部中的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之间;在其中一个基座中的后定位件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轴,在连接轴上设置有转动轮,转动轮包括轮轴和设置在轮轴上的凸环,转动轮通过轮轴螺纹旋接在连接轴上;在基座上设置有与凸环适配的第一限位槽,转动轮通过凸环被轴向限定在第一限位槽中。上述结构能够实现X方向的可靠调整,而且稳定耐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具有改进的上下调节结构的新型可调门铰链,包括,一对基体部,每个基体部包括有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中的容纳腔,每个容纳腔中设置有能够滑动的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前后排列具有间距并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一组铰接件,用于让一对基体部之间形成多角度的开合,一组铰接件两端的端部转轴分别连接到相应基体部中的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之间;在其中一个基座中的后定位件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轴,在连接轴上设置有转动轮,转动轮包括轮轴和设置在轮轴上的凸环,转动轮通过轮轴螺纹旋接在连接轴上;在基座上设置有与凸环适配的第一限位槽,转动轮通过凸环被轴向限定在第一限位槽中。上述结构能够实现X方向的可靠调整,而且稳定耐用。【专利说明】具有改进的上下调节结构的新型可调门铰链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埋设到门扇或门框中使用的门铰链,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上下调节结构的可调门铰链,所述门铰链能够形成多角度的开合。
技术介绍
本 申请人:在2013年10月12日提交申请号为2013206266.8的中国技术专利,该专利披露了一种三维可调的门铰链,包含一对能够埋设到门扇或门框中的左容纳座、右容纳座,和一组能够形成变化角度的弓形臂组件,所述左容纳座、右容纳座中分别设置有一对能够调整位移的固定件,所述弓形臂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左容纳座、右容纳座中的一对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左容纳座或右容纳座中的一对所述固定件中的其中一个所述固定件包括有一个沉入到容纳座中的直臂,所述直臂上设置有直齿;在所述容纳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直齿对应的齿轮,所述齿轮位于所述直齿的侧边并与所述直齿啮合,旋转所述齿轮时能够驱动所述固定件移动。其中所述左容纳座中的一对所述固定件中的其中一个所述固定件上所设置的所述直臂向上方向延伸,旋转所述齿轮时能够驱动所述一个固定件上下方向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申请号为2013206266.8的中国技术专利披露的门铰链是通过齿轮和直臂的直齿啮合传动来驱动固定件上下移动。需要调整上、下位移时,先转动齿轮,所述齿轮转动同时带动所述直臂上、下运动。但经过试验发现,当消除对所述齿轮的扭转力又未定位所述齿轮和直臂时,在门扇的重力作用下,弓形臂通过固定件推动所述直臂往下运动从而使所述齿轮自动回转,使原本已经实施的调节位移失效归零,为此不得不需要另一操作者协助支撑门扇或随时压紧螺钉才能完成调整。上述技术方案导致门铰链的调整非常繁琐并且相当困难,所述齿轮极其容易崩牙损坏。作为一种能够调节的门铰链,参考附图1所示,一般需要在X轴、Y轴、Z轴三个轴向方向上可调。其中X轴方向为上下调整方向,Y轴方向为内外调整方向,Z轴方向为左右调整方向。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门铰链,通过改良门铰链的上下位移调节结构不仅使所述门铰链的在上下方向(X轴方向)上的调整具有双方向性,而且还具有及时锁定的功能以及锁定的稳定性,从而使调整操作简单化;另外还能够明显显示所述门铰链的位移调节量,使调整过程更加便捷。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改进的上下调节结构的新型可调门铰链,包括,一对基体部,能够分别被设置到门框和门扇上,每个所述基体部包括有基座和设置在所述基座中的容纳腔,每个所述容纳腔中都设置有由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所组成的一对定位件,所述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前后排列具有间距并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并且一对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容纳腔中能够滑动;一组铰接件,位于一对所述基体部之间,用于让一对所述基体部之间形成多角度的开合,一组所述铰接件两端的端部转轴分别连接到相应所述基体部中的所述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之间;其特征在于,在其中一个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后定位件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轴,在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转动轮,所述转动轮包括轮轴和设置在所述轮轴上的凸环,所述转动轮通过所述轮轴螺纹旋接在所述连接轴上;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凸环适配的第一限位槽,所述转动轮通过所述凸环被轴向限定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其中,一对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容纳腔中能够滑动,它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一对所述定位件在不同的所述容纳腔中的滑动方向可以不同,一对所述定位件的滑动方向与需要在其上所设置的调节方向有关。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当旋转所述转动轮时,就能驱动所述连接轴上下移动,进而推动所述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上下移动,实现对门扇与门框之间的上下相对高度的调节。调节完毕,所述转动轮的所述凸环被顶压在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壁上,所述转动轮不能回转,能够稳定已经完成的位移调节。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对比可以发现其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1.由于在所述连接轴上螺纹旋接有所述转动轮,而且所述凸环被轴向限定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为此当旋转所述转动轮时,就能驱动所述连接轴及其所连接的所述前定位件和所述后定位件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完成对所述一组铰接件上下移动进而能够调节门扇与门框之间的上下相对高度。2.由于所述可调门铰链一般是上下方向安装,在转动调整所述转动轮结束后,所述凸环被顶压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为此,即使门扇的重力通过所述一组铰接件、所述后定位件及所述连接轴传递给所述转动轮,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壁能够形成所述凸环的反向旋转阻力;所述转动轮不会因门扇的重力压迫而反转,相反能够及时而且自动形成对所述后定位件的向上的支撑力,所述转动轮能够自动锁定已经确定的调整位移量。其次还可以通过恰当地设置所述转动轮的轮轴与所述连接轴之间的螺纹角度,让它们之间不易出现反向驱动力,两个方案的组合能够更加可靠地避免所述转动轮反向回转的问题。3.所述第一限位槽中还能收藏润滑所述连接轴及转动轮的润滑油脂,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所述转动轮的耐用性。上面揭示了调节的基本过程及其技术效果。为了驱动所述转动轮旋转,可以直接用手或工具驱动所述凸环旋转,例如在所述转动轮的轴端外侧设置可以结合六角扳手的孔,用所述六角扳手扳动所述转动轮旋转即可。但这样比较费力不便操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转动的所述转动轮的便利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能够啮合传动的齿轮副,所述齿轮副包括上下齿轮和水平齿轮;所述上下齿轮设置在所述转动轮上,所述水平齿轮旋转设置在所述基座上。在实际安装中,一般将其中一个齿轮设置在水平方向(Y轴方向)而另一个齿轮设置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为此,为了叙述的便利,我们在本文将两个所述齿轮副分别定义为水平齿轮和上下齿轮。其中,由于所述上下齿轮设置在所述转动轮上,为此实际上所述上下齿轮也是所述转动轮的一个部分,所述上下齿轮可以设置在所述凸环的内侧,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凸环的外侧,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环境予以确定。根据该方案,能够借助于所述齿轮副驱动所述转动轮旋转,从而让调整过程方便而且容易控制调节量。另外,由于所述转动轮能够借助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承受门扇的重力,为此能够让所述齿轮副之间承受极小的压力甚至没有压力,所述齿轮副能够非常轻松地运动,为此就能大大提高所述齿轮副的使用寿命。其次,由于所述水平齿轮旋转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为此就可以让所述水平齿轮具有露出所述基座的头部,从而能够在所述基座的表面上操作旋转所述水平齿轮,进而使调节过程非常便利。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能够覆盖在所述容纳腔上的盖板,所述盖板上具有与所述水平齿轮的顶端转轴对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具有改进的上下调节结构的新型可调门铰链,包括,一对基体部,能够分别被设置到门框和门扇上,每个所述基体部包括有基座和设置在所述基座中的容纳腔,每个所述容纳腔中都设置有由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所组成的一对定位件,所述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前后排列具有间距并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并且一对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容纳腔中能够滑动;一组铰接件,位于一对所述基体部之间,用于让一对所述基体部之间形成多角度的开合,一组所述铰接件两端的端部转轴分别连接到相应所述基体部中的所述前定位件和后定位件之间;其特征在于,在其中一个所述基座中的所述后定位件上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轴,在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转动轮,所述转动轮包括轮轴和设置在所述轮轴上的凸环,所述转动轮通过所述轮轴螺纹旋接在所述连接轴上;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凸环适配的第一限位槽,所述转动轮通过所述凸环被轴向限定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奕斌,马宗献,
申请(专利权)人:曹国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