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6049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25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包括移模缸、定模板、动模板和后模板,移模缸包括后壳体、移模活塞杆和第一活塞,后壳体固定在后模板上,后模板内设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设有锁模活塞杆,移模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在后壳体上,第一活塞设于移模活塞杆的另一端,锁模活塞杆的一端设有第二容置腔,第一活塞位于第二容置腔内,第二容置腔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活塞两侧的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第一油腔一侧连通第一输油通道,第二油腔一侧连通第二输油通道,后壳体上设有高压油口,位于动模板所在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具有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实现快速开合模,能耗低,锁模性能稳定和结构紧凑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包括移模缸、定模板、动模板和后模板,移模缸包括后壳体、移模活塞杆和第一活塞,后壳体固定在后模板上,后模板内设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设有锁模活塞杆,移模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在后壳体上,第一活塞设于移模活塞杆的另一端,锁模活塞杆的一端设有第二容置腔,第一活塞位于第二容置腔内,第二容置腔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活塞两侧的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第一油腔一侧连通第一输油通道,第二油腔一侧连通第二输油通道,后壳体上设有高压油口,位于动模板所在侧。本技术公开的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具有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实现快速开合模,能耗低,锁模性能稳定和结构紧凑的特点。【专利说明】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
本技术属于一种注塑机的组成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
技术介绍
注塑机在成型过程中,需要进行移模和锁模等过程。现有的注塑机中,利用移模缸实现动模板的移模过程,移模缸安装在后模板上实现动模板的移动,为了保证移模缸作用在动模板上的作用力的均衡,需要在后模板的对称位置安装相应的移模缸。且移模动作时,锁模缸的锁模油腔需要补充或排出大量的油,导致移模速度慢,能耗大,锁模时升压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实现快速移模,且高压锁模时升压快,能耗低,生产成本低的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包括移模缸、定模板、动模板和后模板,移模缸包括后壳体、移模活塞杆和第一活塞,后壳体固定在后模板上,后模板内设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内设有锁模活塞杆,移模活塞杆的一端固定在后壳体上,第一活塞设于移模活塞杆的另一端,锁模活塞杆的一端设有第二容置腔,第一活塞位于第二容置腔内,第二容置腔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活塞两侧的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第一油腔一侧连通第一输油通道,第二油腔一侧连通第二输油通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第一活塞位于第二容置腔内,且后壳体固定在后模板上,移模活塞杆固定在后壳体上,从而,当通过第一输油通道向第一油腔内通入液压油时,在油压的作用下第一油腔的容积逐渐增大,第二油腔的容积逐渐减小,即锁模活塞杆相对于第一活塞向第一油腔所在一侧移动,即开模;当通过第二输油通道向第二油腔内通入液压油时,在油压的作用下第二油腔的容积逐渐增大,第一油腔的容积逐渐减小,即锁模活塞杆相对于第一活塞向第二油腔所在一侧移动,即合模。由此,实现了移模缸对动模板的移动;由于移模缸通过作用在锁模活塞杆上,通过锁模活塞杆带动动模板的移动,因此,保证了动模板受力的均匀性。由此,实现了利用一个移模缸移动动模板的目的,降低了注塑机的成本,使得注塑机的结构简单,降低了安装难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后壳体位于后模板的一侧,移模活塞杆的中心线与锁模活塞杆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由此,保证了通过锁模活塞杆的作用力能够均衡的作用在动模板上,实现移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容置腔的开口处可以设有端盖,端盖与第二容置腔的开口相配合。设有端盖,有效地防止了第二容置腔内的油进入后壳体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输油通道设于端盖内,第二输油通道设于移模活塞杆内。由此,方便对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内分别通入压力油,有效地控制了锁模活塞杆的相对移动,方便移模的控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锁模活塞杆可以贯穿后模板,锁模活塞杆设有第二容置腔的一端位于后壳体内,另一端与动模板相连接。由此,锁模活塞杆贯穿后模板,有利于锁模活塞杆的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置腔内可以设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套设在锁模活塞杆外侧,与第一容置腔相配合,第二活塞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油腔和第四油腔,第三油腔和第四油腔相连通,第三油腔的尾端开设有高压油口,高压油口与第三油腔相连通。由此,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油腔和第四油腔,使得锁模活塞杆向不同方向移动时,两个油腔内的油可以相互流动,保证了锁模活塞杆的正常移动。设有高压油口,可以在合模后,向第三油腔内通入高压油,使得高压油作用在第二活塞上,进而推动锁模活塞杆实现高压锁模,保证了制品注塑成型所需的锁模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塞上可以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侧油道和第二侧油道,第三油腔和第四油腔通过第一侧油道和第二侧油道相连通。设有第一侧油道和第二侧油道,可以增加两个油腔内的油的流通面积,保证了锁模活塞杆的快速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活塞与锁模活塞杆之间可以设有阀芯,阀芯与第一侧油道对应设置。阀芯与第一侧油道对应设置,从而,可以通过控制阀芯与第一侧油道相配合或分离,实现第三油腔和第四油腔内的油的断开连通或连通,进而,实现锁模活塞杆的移动或锁模状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阀芯可以包括阀口,锁模活塞杆内设有第三输油通道和第四输油通道,第三输油通道与阀口的一侧相连通,第四输油通道与阀口的另一侧相连通。由此,可以通过向第三输油通道或第四输油通道内输入液压油,控制阀芯的移动方向,从而控制第三油腔和第四油腔的连通状态,控制容易、可靠。【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图2和图3。本技术的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包括移模缸1、定模板50、动模板10和后模板2,定模板50、动模板10和后模板2通过导杆70相连接,移模缸I包括后壳体11、移模活塞杆12和第一活塞13,后壳体11通过螺栓固定在后模板2的一侦1J,后模板2内设有第一容置腔3,第一容置腔3内设有锁模活塞杆4。移模活塞杆12的一端固定在后壳体11上,为了方便移模活塞杆12与后壳体11的固定,在移模活塞杆12 —端加工有螺纹,并伸出后壳体11通过与之配合的螺母进行紧固。第一活塞13设于移模活塞杆12的另一端,第一活塞13和移模活塞杆12为一体成型结构。锁模活塞杆4的一端设有第二容置腔41,第一活塞13位于第二容置腔41内,第二容置腔41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活塞13两侧的第一油腔5和第二油腔6,第一油腔5 —侧连通第一输油通道7,第二油腔6 —侧连通第二输油通道8。移模活塞杆12的中心线与锁模活塞杆4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容置腔41的开口处设有端盖42,端盖42紧固连接在第二容置腔41的开口处,防止第二容置腔41内的油液流出,端盖42与第二容置腔41的开口相配合。第二输油通道8设于移模活塞杆12内,第一输油通道7设于端盖42内。锁模活塞杆4贯穿后模板2,锁模活塞杆4设有第二容置腔41的一端位于后壳体11内,另一端与动模板10相连接。第一容置腔3内设有第二活塞9,第二活塞9套设在锁模活塞杆4外侧,与第一容置腔3相配合,第二活塞9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油腔20和第四油腔30,第三油腔20和第四油腔30相连通,第三油腔20的尾端(即后壳体11所在侧)开设有高压油口 60,高压油口60与第三油腔20相连通。第二活塞9上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侧油道91和第二侧油道92,第三油腔20和第四油腔30通过第一侧油道91和第二侧油道92相连通,为了增加第三油腔20和第四油腔30的通油面积,在第二活塞9上设有多个第一侧油道91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注塑机内循环合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移模缸(1)、定模板(50)、动模板(10)和后模板(2),所述移模缸(1)包括后壳体(11)、移模活塞杆(12)和第一活塞(13),所述后壳体(11)固定在后模板(2)上,所述后模板(2)内设有第一容置腔(3),所述第一容置腔(3)内设有锁模活塞杆(4),所述移模活塞杆(12)的一端固定在后壳体(11)上,所述第一活塞(13)设于移模活塞杆(12)的另一端,所述锁模活塞杆(4)的一端设有第二容置腔(41),所述第一活塞(13)位于第二容置腔(41)内,所述第二容置腔(41)包括分别位于第一活塞(13)两侧的第一油腔(5)和第二油腔(6),所述第一油腔(5)一侧连通第一输油通道(7),所述第二油腔(6)一侧连通第二输油通道(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军蒋涛谭万红刘青平郭兴雄吴忠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正茂精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