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盒及其油墨盒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21028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可使喷头进行稳定的油墨喷射动作、可将油墨基本上完全使用到最后的油墨盒以及可简单且可靠地制造这种油墨盒的方法。油墨盒包括:具有油墨收容凹部(320)的本体外壳(230)、将油墨收容凹部(320)的开口部包覆的可挠性膜(302),将油墨收容在油墨收容凹部(320)与可挠性膜(302)之间。可挠性膜(320)在油墨收容凹部(320)中几乎没有油墨的状态下具有沿着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形状。又,制造时在将油墨收容凹部(320)的开口部包覆并使可挠性膜(302)膨胀后通过对油墨收容凹部(320)内部进行减压,同时加热可挠性膜(302),将可挠性膜(302)成形为与油墨收容凹部(320)内面相仿的形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安装在记录装置中的油墨盒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向记录装置供给油墨用的油墨盒,大多采用在设置于壳体内的多孔质体中含浸有油墨或在可挠性的袋中收容有油墨的方法等。又,在日本专利特开昭58-53473号公报、特公表3-505999号公报、美国专利4509062号说明书等中记载有将1个面开口的壳体的开口部包覆并贴上可挠性的薄膜、在壳体与薄膜之间收容油墨的方法。在此,油墨盒最好可在与油墨盒连接的喷墨头上可进行稳定的喷射动作,可将油墨基本上用完到最后。然而,在传统的油墨盒中,当油墨量充足时,虽然可将油墨的供给压力维持在所定值,在喷墨头上可进行稳定的喷射动作,但油墨量一旦减少,则油墨的供给压力会变化,不能持续进行稳定的供给动作。又,不能将油墨基本上用完到最后。为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可在喷头上进行稳定的喷射动作、并可将油墨基本上用完到最后的油墨盒,以及提供可简单且可靠地制造这种油墨盒的方法。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墨盒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凹面部、并具有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可挠性膜,在油墨收容凹部内实际上没有油墨的状态下,该可挠性膜具有实际上沿着所述凹面部的形状。采用本专利技术这种结构的油墨盒,由于可挠性膜随着油墨的减少不会向油墨施加压力而变形,因此可将向喷墨头供给的油墨压力大致保持一定,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的油墨喷射动作。又,可减少油墨使用的残留量(是指油墨残留量极少时不能进行供给的残留量)。在此,最好是所述凹面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一种随着与所述凹面部的开口侧分离而使剖面积逐渐变小的大致球面形状。随着油墨残留量的减少,可挠性膜容易沿着凹面部,可减少油墨使用的残留量,可将供给到最后的油墨压力大致保持一定。最好是所述凹面部的开口侧为大致圆形或椭圆形。随着油墨残留量的减少易于向凹面部变形,可将供给的油墨压力始终保持一定。最好是所述本体外壳具有与所述油墨收容凹部连通、形成有对该油墨收容凹部内减压用的减压口的壁部,所述凹面部具有沿着该凹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互连续、并与所述减压口连连续的凹部。在将油墨注入油墨收容凹部之前,将油墨收容凹部内的空气从减压口排出,使可挠性膜与凹面部密合,但此时,一旦可挠性膜不规则地挠曲,则未密封的部位残留着空气。由于相互连续的凹部与减压口连续,因此即使可挠性膜不规则地挠曲,也能将空气基本上完全排出,使可挠性膜与凹面部几乎完全密合,可不残留空气地注入油墨。在此,最好是所述凹部是一种沿着所述凹面部形成弯曲状的槽。通过形成弯曲状的槽,可将空气基本上完全排出。最好是所述凹部是一种形成于皱纹状的多个凸部间的凹部。通过形成于皱纹状的多个凸部间的凹部,可将空气基本上完全排出。最好是所述减压口具有在将油墨充填在油墨收容凹部的状态下作为向外部供给油墨用的油墨供给口的功能。利用凹部便于将油墨导向油墨供给口。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墨盒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具有凹面部的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准备工序;由可挠性膜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工序;以及对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同时通过从外侧对所述可挠性膜进行加热、将该可挠性膜沿着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表面变形的工序。可简单且可靠地将油墨盒的本体外壳的油墨收容凹部的开口部包覆的可挠性膜制成具有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的形状。在此,最好是所述油墨收容凹部的所述凹面部弯曲成球面状。在加热·变形工序中,可使可挠性膜沿着该球面状凹面部的表面均一地延伸。最好是所述可挠性膜由具有耐热特性的耐热层和具有热熔化特性的热熔化层构成,由可挠性膜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开口部包覆的前述工序是使该热熔化层与围住所述本体外壳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的边缘部接触,通过对该凸缘部进行加热,将该热熔化层热熔化在该边缘部上,所述加热·变形工序从该耐热层一侧对该可挠性膜进行加热。由于热熔化层热熔化后贴附在油墨收容凹部的边缘部上,并且,在一边加热可挠性膜一边变形时,耐热层不会熔化,因此可沿着凹面部的形状变形为所需要的形状。又,最好是所述本体外壳具有使所述油墨收容凹部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口,所述加热·变形工序通过从该连通口吸出该油墨收容凹部内的空气,对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可简单地对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墨盒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具有凹面部的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准备工序;由可挠性膜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工序;配置与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对向、具有所需形状的表面的模型的工序;以及提高由该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压力或对可挠性膜与模型间的空间进行减压、同时通过对所述可挠性膜进行加热、将该可挠性膜沿着该模型的该表面变形的工序。可简单且可靠地将油墨盒的本体外壳的油墨收容凹部的开口部包覆的可挠性膜膨胀成具有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的形状。最好是所述模型具有与凹面部对称的形状。可简单且可靠地将可挠性膜膨胀成具有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的形状。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油墨盒,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的油墨喷射动作。又可减少油墨的使用残留量。采用技术方案2所述的油墨盒,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的油墨喷射动作。采用技术方案3所述的油墨盒,可稳定地进行喷墨头的油墨喷射动作。采用技术方案4所述的油墨盒,可不残留空气地注入油墨。采用技术方案5所述的油墨盒,可不残留空气地注入油墨。采用技术方案6所述的油墨盒,可不残留空气地注入油墨。采用技术方案7所述的油墨盒,可容易地将油墨导向供给口。采用技术方案8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且可靠地制造设置具有由可挠性膜包覆开口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油墨盒。采用技术方案9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因可均一地延伸可挠性膜,故可防止产生易损伤的部分。采用技术方案10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地由可挠性膜将油墨收容凹部的开口包覆,并可使其形状变形为沿着凹面部的形状。采用技术方案11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地对由可挠性膜包覆的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内部进行减压。采用技术方案12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且可靠地制造设置具有由可挠性膜包覆开口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的油墨盒。采用技术方案13所述的油墨盒制造方法,可简单地由可挠性膜将油墨收容凹部的开口包覆,并可使其形状变形为沿着凹面部的形状。附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形态中的安装有油墨盒的组合机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在图1的组合机中将其平板型的读取装置的上盖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3为表示图1的组合机剖面结构的模式图。图4为表示从图1的组合机中将该平板型的读取装置取出状态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盖体下面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将前盖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7为表示从将平板型的读取装置取出的图4状态进一步将盖体和前盖取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为模式说明打印机打印机构结构的立体图。图9为模式说明油墨盒收纳部结构的平面图。图10为表示油墨盒收纳部中的1个油墨盒安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1为表示设置在油墨盒安装部的底面下的针保护、针保护锁定件和防油墨盒脱出用的机构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墨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凹面部、并具有收容油墨用的油墨收容凹部的本体外壳,以及 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的可挠性膜,该可挠性膜在油墨收容凹部内实际上没有油墨的状态下具有实际上沿着所述凹面部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丰纪樱井久喜森田祥嗣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