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0977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可基本上将油墨使用完到最后的油墨盒。油墨盒具有由大致球面形状的凹面形成的油墨收容凹部(320)、包覆该收容凹部的开口部的可挠性膜(302)。传感器杆(360)的一端凸状配置在收容凹部(320)内的最深部,另一端向收容部(320)外延伸。随着油墨收容部(320)内的油墨的减少,可挠性膜(302)向油墨收容凹部内下降。一旦油墨残留量极少,张力板(306)的两端与收容凹部(320)的内周面抵接,固定在张力板中央的可挠性膜(302)的中央部分克服张力板(306)的弹性而下降。并且,在油墨基本上用完之时,可挠性膜(302)的中央部分推压传感器杆(360)的残留量检测点(365)。(*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安装在记录装置中的油墨盒
技术介绍
作为向记录装置供给油墨用的油墨盒,大多采用在设置于壳体内的多孔质体中含浸有油墨的方法或在可挠性的袋中收容有油墨的方法等。又,作为检测收容在油墨盒内的油墨残留量的结构,以往则有各种结构。在日本专利特公平3-60670号公报中,记载有将板状的构件与收容有油墨的可挠性的袋的外侧抵接,通过检测该构件的动作来检测袋内的油墨残留量。在日本专利特公表3-505999号公报中,记载有在将一个面上开口的壳体的开口部包覆并张贴可挠性的薄膜并在壳体与薄膜之间收容油墨的结构中,通过在收容油墨的壳体的内底配置电气接点,随着油墨的消耗,薄膜与壳体的内底接近,从而由薄膜对电气接点进行操作。前者的问题是在收容有油墨的状态下膨胀成立体状的可挠性的袋因油墨消耗而损伤时,由于不规则的破损或形成不完整的平坦形状,因此不能正确地决定「无油墨」的检侧点。这样,必须留有余量地设定「无油墨」的检侧点,难以将袋内的油墨最后基本用完。又,后者的问题是将电气接点设置在油墨中仍然不能很好地将油墨用完,会对油墨造成电气分解等的影响、或者对接点本身产生影响。为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基本上将油墨使用完到最后的油墨盒。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油墨盒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凹面部的油墨收容凹部;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随着油墨收容凹部内的油墨残留量的减少向所述凹面部可变形的可挠性膜;其一端的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凸状配置在该油墨收容凹部内的该凹面部、另一端向该油墨收容部外延伸的传感器杆,通过所述可挠性膜向所述凹面部变形,该可挠性膜推压所述传感器杆的油墨残留量检测点。采用这种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油墨盒,随着油墨收容凹部内的油墨残留量的减少,可挠性膜不断地向所述凹面部变形。在此,由于传感器杆的油墨残留量检测点配置在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可挠性膜可到达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可检测到油墨基本上用完。因此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在此,最好是所述油墨收容凹部的所述凹面部弯曲,并将所述油墨残留量检测点配置在该凹面部中的最低位置。随着油墨收容凹部内的油墨残留量的减少,可挠性膜不断地向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中的最低位置变形。由于传感器杆的油墨残留量检测点配置在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中的最低位置,可挠性膜可到达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中的最低位置,可检测到油墨基本上用完,因此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又,最好是所述油墨收容凹部的所述凹面部由树脂形成,同时形成有从该凹面部的下方向该油墨收容凹部外延伸的槽,并将所述传感器杆配置在该槽中。由于将传感器杆设置在形成在凹面部下方的槽内,不会妨碍向凹面部方向变形的可挠性膜,因此能可靠地检测油墨残留量。最好是所述传感器杆具有分别向转动支点的两侧延伸的动作支臂部和传感支臂部,所述油墨残留量检测点设置在该动作支臂部的端部,该传感支臂部的端部与油墨盒外的传感器可对向地延伸。随着油墨的减少,可挠性膜向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不断地挠曲,一旦用完油墨,则可挠性膜推压油墨残留量检测点,传感器杆绕转动支点转动,使传感支臂部的端部上升。通过由设置在油墨盒外部的传感器对该端部的上升进行检测,可获知油墨已用完。最好是所述传感器杆的该传感支臂部的长度比所述动作支臂部的长度长。由于相对于可挠性膜推压油墨残留量检测点下降的下降量可增大对应的传感支臂部的上升量,因此可扩大油墨残留量极少时的可挠性膜的微小变位并由传感器检测,并可检测到油墨基本上用完。最好是所述传感器杆的所述传感支臂部的重量大于所述动作支臂部的重量。通常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处于凸出在凹面部上的状态,可确保油墨用完时被可挠性膜推压,可防止传感器杆的误动作。最好是本专利技术的油墨盒在所述传感器杆的所述传感支臂部上还设有对该传感器杆沿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凸出在所述凹面部上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例如,即使在传送中出现了油墨盒上下反转等的现象,也可确保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凸出。最好是所述传感器杆可转动地将所述转动支点夹持在固定于所述凹面部内的推压构件与所述本体外壳之间。因可转动地将转动支点夹持,故可正确地进行动作。最好是所述推压构件与弹性板一体状延伸而形成,所述弹性板对所述传感器杆的所述传感支臂部沿所述油墨施加残留量检测点凸出在所述凹面部上的方向施力。通常可确保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凸出在凹面部上,可确保正确的检测。又,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的油墨盒包括具有凹面部的油墨收容凹部;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该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随着油墨收容凹部内的油墨残留量的减少向所述凹面部可变形的可挠性膜;其一端的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凸状配置在该油墨收容凹部内的该凹面部上的传感器杆,通过所述可挠性膜向所述凹面部变形,该可挠性膜推压所述传感器杆的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其特征在于,具有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至少在油墨残留量极少状态之后,除与所述可挠性膜的所述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对向的部分之外,容许其它部分大致沿着所述凹面部,但对该对向的部分沿与该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分离的方向施力,在该油墨残留量极少状态之后,随着油墨的减少,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所述可挠性膜向油墨残留量检测点方向接近。采用这种结构,由于随着油墨的减少,首先是与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分离的可挠性膜的部分开始沿着凹面部,最后是与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对向的可挠性膜的部分接近于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因此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在此,最好是所述施力构件与该可挠性膜连结,随着所述可挠性膜移动、直至所述油墨残留量极少状态为止,所述油墨残留量极少之后,受所述本体外壳的约束,具有对所述可挠性膜沿与该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分离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采用这种施力构件,可从与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分离的可挠性膜的部分沿着凹面部,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最好是所述施力构件为将其大致中央固定在所述可挠性膜上、将两端作为自由端的板簧,在固定于该中央的所述可挠性膜的部分到达所述油墨残留量检测点之前,所述板簧的两端与所述本体外壳抵接,在其抵接之后,固定于所述中央的可挠性膜的部分克服所述板簧的弹性,向油墨残留量检测点移动。采用这种简单的结构,可实现上述可挠性膜的动作,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最好是所述凹面部为随着与所述凹面部的开口侧的分离、剖面积逐渐减小的形状,所述油墨残留量检测点位于所述凹面部的最深部分,所述板簧的两端在所述凹面部的开口侧与所述最深部分之间与所述凹面部抵接。采用这种结构,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采用技术方案1所述的油墨盒,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采用技术方案2所述的油墨盒,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采用技术方案3所述的油墨盒,能可靠地进行油墨残留量的检测。采用技术方案4所述的油墨盒,尽管结构简单,也能可靠地进行油墨残留量的检测。采用技术方案5所述的油墨盒,因可将油墨排空的检测推迟到接近极限的程度,故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采用技术方案6所述的油墨盒,可防止传感器杆的误动作。采用技术方案7所述的油墨盒,能可靠地实现传感器杆的动作稳定性。采用技术方案8所述的油墨盒,可正确地进行传感器杆的动作。采用技术方案9所述的油墨盒,可正确地进行检测。采用技术方案10所述的油墨盒,可最大限度地使用油墨收容凹部的油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墨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凹面部的油墨收容凹部; 将该油墨收容凹部的凹面部的开口侧包覆、随着油墨收容凹部内的油墨残留量的减少向所述凹面部可变形的可挠性膜;以及 其一端的油墨残留量检测点凸状配置在该油墨收容凹部内的该凹面部、另一端向该油墨收容部外延伸的传感器杆, 通过所述可挠性膜向所述凹面部变形,该可挠性膜推压所述传感器杆的油墨残留量检测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丰纪西田胜纪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